资讯 | 重思内外——首届“数智文明时代室内设计教学与研究” 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学术   2024-10-15 16:31   北京  








2024年10月12日,首届“数智文明时代室内设计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圆满启幕,以“重思内外”为核心议题,聚焦数智文明背景下室内设计教学与研究的新理论探索、新议题讨论、新工具应用及新形态发展四大维度。此次盛会汇聚了众多顶尖学府的教育精英、研究学者及业界实践者,旨在通过分享最新的教学研究心得、响应式设计成果及前沿方法论,携手共绘中国式现代化室内设计学科的未来蓝图。教育部高校建筑学教指分委室内设计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傅祎,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兼建筑分社社长陆新之金螳螂设计研究院资深设计总监郝玉鸿,以及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院长、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吴永发等嘉宾莅临致辞。



开幕式













当日上午9时,研讨会开幕式于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近80位代表参与,开幕式由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副院长申绍杰主持。




首先,吴永发院长在开场致辞中,对远道而来的嘉宾及教工委的鼎力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欢迎与感谢,他指出,本次会议主题紧贴时代脉搏,直面建筑市场与行业变革的深刻影响,同时映射出对人才培养、教学规划及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当前,室内设计学科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如何在变革中把握方向,把握数智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是本次会议亟待探讨的核心议题。

傅祎教授的致辞以《NSBAE 室内设计教工委的使命、 行动与愿景》为题,回顾了室内设计教工委从2019年成立,5年来在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工作框架下开展的工作。介绍了作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内容的响应,此次会议以数智文明时代下的内外关系探讨为重点,组织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者进行论文发表和观点分享。同时向金螳螂建筑学院对此次会议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陆新之社长在致辞中着重阐述了三大发展方向:一是面对转型机遇,优质室内设计教育不可或缺,人才培养是事业发展的基石;二是数字文明时代的教学与研究,亟需加强对新媒体、新工具、新形态的研究,其意义深远;三是设计专业权威教材的编纂至关重要,这是学科迭代更新的必然要求,也是行业发展和读者期待的回应,旨在强化室内设计学科的系统性、必要性和权威性,为建筑行业存量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郝玉鸿总监从设计研究院的视角出发,指出在行业转折点,更应勇于反思、回顾与创新,在时代洪流中寻找突破点。他提到,设计院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应积极吸纳不断演进的学科理论,以开放姿态拥抱AI智能带来的变革,以此为契机,推动人与数字设计深度融合,共创多元发展的未来。


主题论坛













开幕式后,上午的主题论坛正式拉开帷幕,由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室内设计系张琦教授担纲主持,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室内教学团队领军人物陈易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许牧川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共同引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韩涛教授发表了题为《基于四种资本的“内外”空间关系深度剖析》的主题演讲。他强调,“内外”关系不仅局限于城市、建筑、室内的表面秩序,而是深深植根于五百年来资本积累的历史脉络、地理空间布局与生产关系构建的深层逻辑之中。韩涛教授运用“殖民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数字资本”这一四重分析框架,深入剖析了四种资本在“内外”空间中的形态构成、组织结构及制度构建,旨在突破职业界限与学科分割的传统视角,构建理解当代空间外部性消逝趋势的新理论框架。他通过对表象与内涵的深度挖掘,以宏观视角梳理了“内外”空间关系的发展逻辑。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系主任赵伟副教授的主题演讲题为《数智时代室内设计理论的演进:从“设计科学”到广义设计学的跨越》。他指出,在数智时代背景下,设计研究的范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如何准确传达设计意图,始终是设计领域面临的难题。赵伟副教授倡导积极利用计算机作为思考工具,促进人、计算机及人机团队的协同合作与互补,共同推动设计理论的发展。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室内设计系主任、造型基础部主任、党支部书记汤恒亮副教授发表了题为《叙事性路径教育:苏州大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主题演讲。他介绍了苏州大学基于“德勒兹”生成论、叙事性结构等创新思维,直面美学思维与设计思维培养难题、学科壁垒严重、传统基因缺失等三大专业痛点,通过创新思维建构、课程群与师资配置优化、空间维度转换、审美与评价标准建立以及数字化体系融入常规教学体系等举措,全面展示了苏州大学室内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科研办学术主任崔笑声副教授发表了题为《“艺术的基因”:清华美院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探索》的主题演讲。他从具体实践层面出发,指出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主观缺失、环境信息过载以及教师知识更新等挑战。崔笑声主任以设计基础课程为实践载体,旨在纠正学生应试培训形成的认知偏差,建立艺术观念与环境设计关系的正确理解,培养新的课程态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人工智能与艺术创研中心负责人于幸泽副教授的主题演讲题为《人工智能协作设计创意实践与教学探索》。他深入探讨了建筑景观规划与设计领域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重点介绍了同济大学“艺术造型”公共基础课的创新教学方法,并分享了该课程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数字中国”资助的详细情况。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副所长王志磊发表了题为《内外之间的张力与运动:视觉思维视角下的空间生成机制》的主题演讲。他以视觉思维为基础的张力和运动机制为切入点,通过对构图机制历史演变的解读,概括出视觉语法体系,并拓展出对空间生成机制的理解。王志磊副所长指出,AI作为一种工具,正以冲击性的姿态开启数字空间生产的序幕,为未来视觉设计领域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





评议环节

陈易(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室内教学团队责任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在评议中指出,人工智能(AI)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教育生态的蓝图。他深入分析了数字化的兴起,探讨了其背后的逻辑机制、设计起源和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讨论了人工智能如何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背景下进行创新应用。此外,他还剖析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和高效的学习体验。陈教授的评议从宏观和具体的角度全面解读了数智背景下的新议题,为听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评议盛宴。


许牧川(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集美研究院院长)在评议中强调,学者和教育者们从多种视角深入探讨了“内外”的定义,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和更高的思考维度。这对于室内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启示。他们从经济、哲学、技术和教育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致力于推动专业的科学化和学科化发展。许院长还分享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洞察了AI对当前教学体系带来的挑战,为参会者提供了一次深入的思维交流机会。

互动环节

参与者对当前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反思了我们是否被资本驱动的力量所裹挟。在设计领域,我们应积极面对AI带来的冲击,思考和实践仍然不可或缺。通过回顾中国设计发展的三大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政治、企业和学科三大主体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位置和思考。此外,还分享和交流了以民族文化为基底的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经验。地方院校在面对AI的变革和前沿高校的学科教学发展的差距时,应如何利用地方特色进行补充发展,并紧跟行业前沿的步伐,回归教学本质。


专题报告会













在下午的专题报告会上,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室内设计系主任、造型基础部主任汤恒亮副教授担任了主持角色。十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教育精英齐聚一堂,他们分享了在学科前沿发展方向上的实践探索及宝贵的教学研究经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涛教授与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助理王玮则作为评议嘉宾,为报告提供了专业的点评与指导。




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冀峻带来了题为《从图生文到文生图——AIGC技术下符号语言与室内装饰设计刍议》的专题报告。他深刻指出,AIGC技术正悄然改变着艺术设计的创作及表达方式,使设计不再主要依赖图像,而是更多地借助语言。当AI替代人类大脑进行构思并成为设计工具时,室内设计教学亟需从跨领域、跨专业的联想与整合能力、精准表达语意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机语意沟通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改革。

广州美术学院讲师廖橙则围绕《认知与议题:数智时代的空间人类学》进行了议题报告。他基于现有的空间人类学研究框架,深入探讨了数据和智能技术革新对普通人生活世界的影响。通过对比前数智时代与数智时代“室内”设计研究的对象、议题、方法及立场,并结合相关课程内容,为当下的设计教学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探索路径。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在读博士贺子明作了题为《数据,智能与空间设计》的专题报告。他从数据与算法驱动的空间布局生成式设计方法、空间效能的评估与分析方法以及新兴智能技术在文化艺术层面的数字化创新探索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介入设计方法及其对设计与创意过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在读博士夏磊的报告题为《空间计算时代的人机交互新机制,新模态》。他提出,空间计算时代的人机交互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呈现出全新的机制和模态。空间计算正推动着人机交互向更加自然、直观和沉浸式的方向发展,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互体验。

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助理、环境设计系副主任王玮作了题为《面向多学科融合创新的环境设计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专题报告。他针对环境设计本科专业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如知识结构交叉性不强、课堂内教学形式单一等,提出了积极面向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改革方案。该方案突出“新文科”跨学科内涵,探索设计、艺术、技术和人文在教学方法中的深度融合。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院长助理宋菲菲的专题报告题为《智能协同:AICD(AI-Collaborative Design)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路径》。她以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MFA项目实践课程“科学可视化展示空间设计”为研究案例,深入探讨了AI生成式工具与设计师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实际项目的实践,验证了这一协同路径的可行性与价值,并积极探讨了AICD路径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为未来的室内设计教育与实践提供了创新的方法论和思路。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张翼的专题报告题为《从知识图谱到自适应学习:基于GraphRAG 的室内设计教学理论框架与学习路径》。他介绍了GraphRAG技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的革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展示了该技术在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中的巨大潜力。

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清华美院在读博士刘伟的报告题为“居住的容器:一个人身体的舞台剧——《生活方式与设计》”。他重点分享了在环境设计专业《生活方式与设计》课程中,如何关注真实人居空间,以及对于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空间关系的教学过程认知。他指出了原有硬性记忆人体工程学尺度图表的教学痛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新疆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李文博的专题报告题为《AI智能驱动设计策略对西部地区路径发展的研究——以新疆艺术学院系列课程为例》。他探讨了设计如何为西部地区发展注入活力,从利用AI实现历史数据的提取、分析和危机预测,到探索如何利用实践性设计作品对未来危机进行“治理与干预”,为西部地区的设计教育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央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李文馨的专题报告题为《听觉人的三种内外关系——媒介、社会与权利》。她聚焦于声音在内外关系中的独特地位,打破了传统以视觉为主导的研究视角。她以声音现象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声音与个体、社会和权力结构的多重交织关系,并剖析了其在不同层面的内外关系表现。




评议环节
韩涛(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从客观角度细致解读了下午十位老师的主题分享,从各主题的共性和个性中总结出当前研究的趋势和局限。他提到了教学上对学生培养方向、技术属性定位的把握,以及如何让信息结构化、精细化的问题。韩老师还从社会问题背景出发,宏观地看待AI介入对文化场域的影响,以及个人空间探讨作为研究切入点的潜力和拓展空间。他概述了不同背景、理论和逻辑的想法在此交汇,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多元的思考。这些革新虽然各自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期待行业在积极的尝试和更新下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王玮(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助理、环境设计系副主任)基于自身院校背景,分享了教学实践中的深刻思考,引发了在场嘉宾对不同地域背景下人工智能(AI)的发展、技术应用以及设计本质的深入探讨。嘉宾们积极发言,指出地域文化发展的差异背后往往是政策和地域不可控因素的反映。他们建议应更多地回归教学本质,鼓励学生以包容性态度接纳新技术和行业变化。AI的发展强调了“去中心化”和个性化的重要性,以打破由AI带来的信息茧房和模式固化的隐性弊端。尽管出发点都是AI,但通过不同老师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多样化的教育体系侧重点,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展现了数智时代室内设计的多角度发展潜力。

互动环节

在会议的自由交流环节,众多老师基于各自的行业背景和学科领域,分享了他们的深刻见解。嘉宾们热情参与讨论,他们指出地域文化的发展受到政策和地域因素的显著影响。因此,他们建议教育应更多地回归其本质,鼓励学生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新技术和行业变革。同时,AI的快速发展强调了“去中心化”的趋势,使得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变得尤为重要。面对AI可能带来的信息茧房和模式固化问题,嘉宾们呼吁教育界打破这些限制,推动教育向多元化发展。

最后,教育部高校建筑学教指分委室内设计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傅祎教授议进行了总结。她表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交流活动,展现了老师们从理论建构、学科建设、实验教学、技术创新等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为我们面对学科转变提供了更多的解答与启示。相互的学习与交流,更有利于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定期转播《建筑师》杂志相关内容,掌握建筑界的热门信息和动态,受众交流、读者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