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231期(2024年10月)

学术   2024-10-29 17:04   北京  


(点击图片,直达购刊)



编者按

速度,不单能改变事件的进程和效率,

更会改变场域空间的特征和性能;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系统组织和运营、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系统,

已成为建筑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不仅直接承载了城市移动性,

而且更积极参与城市空间、功能、形态的构建和塑造。


为更好厘清城市要素关系、提增空间效益,推进城市运行系统的协同,将“交通”体现的移动性嵌入建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筑学科的内在需求。


在此学科背景下,本期由褚冬竹教授发起策划的“速度作为空间变量:交通重塑建筑学”专栏,旨在将建筑学的空间营造本质与激变的交通发展、技术进步相结合,探索建筑学可能的演进机理与现象。专栏四篇文章分别以学科、历史、立体、释压为视角,呈现出不同的关注点和创新点。《投射:移动性触发下的建筑学时空要素》解析了移动性对现代建筑学系统的影响机制,借“投射”为比喻,探讨了移动性如何改变空间,进一步提出与移动性紧密相关的六个建筑学时空要素。《尤金·阿尔弗雷德·赫纳德的未来城市街道设想剖析与启示》通过对一个世纪前法国建筑师的技术性畅想,将常规的街区空间平面化视角转为立体,以剖面切入探索了未来街道空间的垂直体系。《“等时三维影响域”导向下轨道交通站点综合接驳系统价值提升策略研究》在城市空间复杂性日益提升的前提下,探讨了“等时三维影响域”系统,建立了层次清晰、立体有序的综合接驳系统。《客流拥堵地铁站空间更新策略研究》敏锐捕捉到现有地铁站在运营中的矛盾与问题,以优化周边城市空间资源配置,释放交通节点发展潜力为目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类研究。


本期“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栏目,《从柳叶刀尖到梓人绳墨——医生“建筑师”与中国近代早期教会医院》探讨了现代医院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在国内如何肇始,医生“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教会医院设计中的早期探索是怎样结合中国现实进行了调适,并开启了中国现代医院建筑的类型化发展。《度制变迁对乡土营造的影响——兼论“尺系树”的建构与意义》一文,从我国南方各地营造尺长(乡尺)与官尺的时代渊流入手,结合南方多元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初步建立起“尺系树”的意向概念和框架。后两篇,其一分别研究和考察了11—13 世纪缅甸蒲甘佛塔形式特征及其源流,其二通过深度记录和追踪访谈一栋典型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变迁,构建了一种“走向生活现场”的微观建筑史学研究视角。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栏目两篇,分别研究了产品理论视角下的轻量楼板系统设计方法,以及现代城市设计领域的杰出学者和实践者丹尼斯·斯科特·布朗的思想、方法、学术成就给城市设计领域带来的启发。本期还有“建筑技术与理论研究”“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小史系列”“建筑实录与教育观察”等栏目。


本期“书评·综述·导读”对美国建筑史学界著名学者夏南悉教授的最新专著《蒙元时代的中国建筑》的主要特色和逻辑结构作了简要介绍,分析了该书及夏南悉既往研究中有关中国建筑史研究成果的作用与价值。在深受读者喜爱的“设计点评”栏目中,张路峰教授聚焦日本东京,继续用手绘方式图解了两个与城市更新潜力挖掘、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相关的建筑设计案例:新宿住友大厦改造与目黑天空庭园。


本期篇幅厚重,衷心感谢为本期撰文的各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颇具深度而精彩的学术文章,这些成果必将对相关领域的读者有所启发。


纸刊荟萃更多精彩研究内容,敬请广大读者与作者多多关注与支持。(点击购买|点击投稿



目 录

专栏:速度作为空间变量:交通重构建筑学


001

导言

褚冬竹

006

投射:移动性触发下的建筑学时空要素

褚冬竹 苏红

014

尤金·阿尔弗雷德·赫纳德的未来城市街道设想剖析与启示

——兼议速度差的极化与弥合

魏书祥 桂欣冉 赖文波 张虹云



020

“等时三维影响域”导向下轨道交通站点综合接驳系统价值提升策略研究 

王浩 朱渊

029 

客流拥堵地铁站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上海为例 

陈柳莲 蒋妤婷 王桢栋 白雪君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037

从柳叶刀尖到梓人绳墨

——医生“建筑师”与中国近代早期教会医院 

彭长歆 成玲萱

045

度制变迁对乡土营造的影响

——兼论“尺系树”的建构与意义

李浈 颜炳

052

11—13世纪缅甸蒲甘佛塔形式特征及其源流研究 

张剑文   白健 周

062

茶村屋志:一栋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变迁史 

陈斯亮 李晓峰    乔杰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071

功能、层级及其映射:产品理论视角下的楼板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以轻型结构为例

孙宇璇

079

跨学科视野下的城市设计

——向丹尼斯·斯科特·布朗学习

程世丹 杨昕蓓


建筑技术与理论研究    

088 

控制、设计、统筹、中介

——基于社会网络的《工程做法》大木作要素研究

李东祖 曹鹏 徐苏斌

097

哈桑·法赛建筑气候设计思想与实践范型

潘勇杰 张彤 朱元祥

108

基于风压通风的建筑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研究

张军学 吴国栋 韩冬

116 

东北地区教育建筑天然采光设计机制和优化策略研究

刘万里 张伶伶 王哲民


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小史系列

126 

权威之下何以创新

——职业视角下的巴黎美术学院(二):制度机制与改革

魏筱丽 罗薇


建筑实录与教育观察

131 

东北大学早期两阶段建筑学教育史略(1928—1956年)

丁建华

140

综合与协调

——杨廷宝东北大学北陵校址空间规划的形成与解析

丁建华 吴颖怡 郭梦锦 孟臻


书评·综述·导读

148

“他山之石”

——评夏南悉《蒙元时代的中国建筑》

陈未 李淏嘉


设计点评

154

39.  新宿住友大厦改造:私有空间公共化

张路峰

156

40. 目黑天空庭园:基础设施建筑化

张路峰


精彩栏目推荐



 专栏:速度作为空间变量:交通重构建筑学
投射:移动性触发下的建筑学时空要素

褚冬竹 苏红


“容纳移动”是建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并由此承载了若干建筑基础功能。与传统建筑学中移动要素的相对缓和与被动容纳不同,近现代以来不断革新的交通领域探索与成就,催生出丰富、快捷、集体的移动新模式,也象征着人类与时间规模、空间格局的动态关系逐渐迈入崭新境地,由此引发对建筑学基本要素的重新审视。新的移动性将传统建筑学空间体系投射于由“时间”与“空间”共同构成的多维系统中,主动触发了移动空间的动态能量变化,衍化出建筑学时空要素体系——截面、边界、路径、方向、频率、速度,推动着“移动”与“建筑学”动态关联的作用机制构建。


▲ 未来交通发展模式设想:持续运行的地铁系统, 1912 年 


“等时三维影响域”导向下轨道交通站点综合接驳系统价值提升策略研究 

王浩 朱渊


针对轨道站点周边传统步行圈层引导下的土地价值衰减和多站点城市结构难以有效整合问题,本文基于“等时三维影响域”系统,由不同交通接驳速度的流动意义出发,基于其引导的等时圈层扩展和相应土地价值提升意义,以逐步提升的站点系统需求层级出发,建立“交通接驳—功能接驳—空间接驳—圈层接驳—特色彰显”的综合接驳系统。以此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系统要素进行梳理,并结合东京、巴黎等不同城市语境下的设计案例进行解析。


▲  “等时三维影响域”系统构建 


▲  伦敦国王十字站核心(左)和外圈圈层(右)功能结构组织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

从柳叶刀尖到梓人绳墨 —— 医生“建筑师”与中国近代早期教会医院

彭长歆 成玲萱


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现代医院在华创建肇始于西医东渐及其空间营建。医学传教运动对此影响深远,教会医院因而成为中国近代医疗建筑的主要类型,其中尤以基督教会的设计实践最为突出。而在中国近代早期教会医院设计中,由于缺乏专业建筑师的介入,医学传教士们不得不承担起诊疗、传教和建造等多重责任,扮演医生“建筑师”的角色。从柳叶刀尖到梓人绳墨,医生“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教会医院设计中的早期探索既体现了西方教会建筑在中国的调适,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医院建筑的类型化发展,是中西医学交流的物质空间见证和中西建筑交流的特殊类型例证。


▲  1840 年新豆栏眼科医局区位(填黑处)


度制变迁对乡土营造的影响 —— 兼论“尺系树”的建构与意义

李浈 颜炳


文章从我国南方各地营造尺长(乡尺)与官尺的时代渊流入手,结合南方多元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初步建立起“尺系树”的意向概念和框架。以东南地域为例,将乡土建筑早期的形制遗风与“尺系树”蕴含的历史信息对比并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尺系树”之于我国南方乡土建筑研究的意义、价值和途径,指出其在共时性区划研究中对历时性谱系问题所提供的重要视角和参照作用。


▲ “尺系树”的框架建构示意图


茶村屋志:栋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变迁史

陈斯亮 李晓峰 乔杰


屋志,记一屋之事,述一家之情。已有传统民居研究主要关注静态的建筑空间现状,“屋志”研究再现了传统民居个案从建造到使用的历时性变迁过程,旨在从时空维度构建一种“走向生活现场”的微观建筑史学转译方法。以一栋典型的土家族传统民居为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通过对屋主的访谈及其家庭日常生活的观察,梳理建筑空间的动态变迁过程,明晰空间变迁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以期探究当地传统民居变迁的适应性机制,进而为民族地区产业振兴背景下传统民居的存旧续新提供路径指引。


▲ “屋志”研究框架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功能、层级及其映射:产品理论视角下的楼板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 以轻型结构为例

孙宇璇


针对楼板系统功能日益复杂,而相应建筑产品设计和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本文试图发展产品理论视角下的轻量楼板系统设计方法。首先,依照产品理论,从功能结构、物理层级、映射关系三个方面建立对建筑产品的分析框架。其次,在此基础上,按照上述方法,以瑞士木楼板产品Lignatur和“未来立方”展厅项目为例,对轻量楼板产品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总结出设计方法,从三个方面助力提升建筑产品设计,并以轻量楼板为例,指出提升后产生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强化产品应用场景与研究价值。本研究完善了对建筑部品设计的分析框架,更好地为其模块设计、系统整合、性能提升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使装配式建筑实践趋向多样化、精细化。


▲ 澳洲轻结构楼板产品系列示意图 


▲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简称 ETH )研发的集成楼板“ 3for2 ”案例示意图


跨学科视野下的城市设计 —— 向丹尼斯·斯科特·布朗学习

程世丹 杨昕蓓


丹尼斯·斯科特·布朗作为现代城市设计领域的杰出学者和实践者,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和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而闻名。本文通过回顾她的研究项目、学术著述和职业实践,分析其跨学科城市设计思想与方法,厘清布朗的学术贡献,并试图从中汲取启发,丰富我们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和实践,创造出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向莱维敦学习”工作室研究记录:对住宅中表达的生活方式的叙述性描述



建筑技术与理论研究

哈桑·法赛建筑气候设计思想与实践范型

潘勇杰 张彤 朱元祥


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地区建筑师”的代表,致力于以低成本方案营造符合地区经济并提升生活质量的本土化环境。他通过对乡土建筑气候调适路径的科学评估和要素分离,以建筑构形而不只是依赖动力设备来调适气候与身体之间的平衡,探索出一条兼顾舒适和现代的埃及建筑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对哈桑·法赛建筑气候设计思想和实践的考证,以其设计中三个常见的乡土范型为线索,揭示其形式操作背后的在地智慧和技术逻辑;以此对当代绿色建筑发展地域化转向下建筑形式生成的范式、技术与方法提供借鉴。


▲ Mashrabīya 外观



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小史系列

权威之下何以创新 —— 职业视角下的巴黎美术学院(二):制度机制与改革 

魏筱丽 罗薇


本文以关键历史节点为框架,从皇家建筑学院时期到当今的国家高等建筑学院,梳理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历史;通过建筑师职业视角,观察在历史上的法国社会、建筑教育领域与学校内部反映出的,可以容纳创新的灵活性;重新审视了学院派与现代建筑运动构成的二元范式;并分析了曾在巴黎美院体系院校中学习的我国近代建筑师各自的特点。


▲ 巴黎美术学院杰伊奖 1922-1923 学年一等奖作品中的钢筋混凝土建造细节( M.Vitale )


建筑实录与教育观察

东北大学早期两阶段建筑学教育史略(1928—1956 年)

丁建华


本文以东北大学为例,以时间主线,通过档案文献考证、东大建筑学人口述和访谈等方式,力求系统且客观地梳理和考证东大早期建筑学的办学沿革、内涵、特色和阶段贡献等,以期补充我国近代建筑和建筑教育发展的一块重要拼图。


▲ 东北工学院建筑学系课程表


书评·综述·导读

“他山之石” —— 评夏南悉《蒙元时代的中国建筑》

陈未 李淏嘉


夏南悉是美国建筑史学界研究中国及东亚建筑史的著名学者,本文对其最新专著《蒙元时代的中国建筑》章节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并讨论了该书主要特色和逻辑结构。结合美国当代学者对于夏南悉研究成果的评论,分析了该书及其夏南悉有关中国建筑史研究成果的作用与价值。


▲ 夏南悉《蒙元时代的中国建筑》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231期杂志


【新刊征订】
2024年杂志征订火热进行中!



【专题征稿】


【日常征稿】



责任编辑:易    娜
内容统筹:陈海娇
内容终审:易    娜
微信编辑:刘广勇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定期转播《建筑师》杂志相关内容,掌握建筑界的热门信息和动态,受众交流、读者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