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篇公号更文 / 第871篇简书更文
最近爱上了两本关于青少年成长的书,读得很上头,读完第一本,又接着读第二本,现在又开始期待作者继续出第三本、第四本......
这两本书的名字分别叫《少年发声》和《不被理解的少年》。
作者陈瑜是教育平台“少年大不同”的创始人,书里汇集了作者和十几名与心理疾病斗争的孩子的访谈实录,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不等,最小的刚读小学一年级,最大的已经是大学生了。
他们中的大多数经历了焦虑症、抑郁症、厌食症、强迫症、双向情感障碍等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中一部分人还经历了厌学、休学,采取过自残甚至自杀行为。
而这些孩子的故事,无不透露着原生家庭的问题,所以作者希望身为家长的我们能够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能够尊重、理解和接纳孩子,而不是把他们打造成听话、用功、考高分的“机器”。
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发人深省,生动呈现了当下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读完醍醐灌顶。
所以,我决定以书中的每一个故事为范本,写一写阅读体会和感悟。
如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小溪,来自江苏的初一女生。
01 故事梗概
小学五六年级时,小溪脸上开始长青春痘,被同学嘲笑后,信心遭受打击,开始通过节食追求以瘦为美来寻求心理安慰。
升入初一后,开始不吃一日三餐,每天大量刷题追求学习成绩上的优异来获取自信。
疯狂刷题到什么程度呢?她说每天刷四五种习题本,晚上十一二点睡觉,早上5:30起床继续写作业,把自己学到很累很疲惫。
这期间,一直吃零食,不太吃饭,四个月的时间,体重从50kg下降到45kg,然后被家长强行送到精神卫生中心当做精神疾病治疗。
从医院回来,体重从45kg掉到40kg,又掉到36kg。
小溪身高165cm,36kg的体重,几乎是皮包骨,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健康。
再看小溪的父母,他们对她的学习要求很宽松,虽然生在以卷成绩闻名的省份江苏,但父母也没有因为成绩而让她有过多的心理压力。
却唯独在她青春期长痘痘这件事情上,留下了祸根。
当小溪对他们提出心理诉求的时候,他们只是轻飘飘地说出:“不要管他们”。
在父母看来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在孩子那里却是天大的灾难和打击。
她开始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心灵上的创伤,也就是大量刷题追求优异成绩,以及追求以瘦为美的疯狂节食。
02 个人感受
最初看到165cm、36kg这样的数字,我的第一反应是她什么食物都不喜欢吗?
但读完故事才知道,主人公一直都不讨厌食物,只是因为想追求以瘦为美来寻求心理安慰。
之所以一味地追求瘦,就是因为青春期长痘痘被同学嘲笑,从一个没心没肺很开心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对自己容貌各方面很在意的女生。
所以她从追求瘦,到恐惧长胖,到刻意节食,从一开始的少量吃饭,到不太吃饭只吃零食,硬生生把自己折磨成了纸片人。
在她看来,长胖了,就会像长痘痘一样,被别人不喜欢。
更令人费解的是她的父母未征得她意见强行把她骗进精神病医院,适得其反,体重不增急降,并在此后仍旧威逼利诱她:“如果你的体重再不长,我们就要再把你送到医院去。”
从父母对她的学习态度上,看得出来,父母很爱她,给足了她自由成长的空间。
唯独让父母不知所措的是,孩子为什么就开始不吃饭体重下降到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
他们强行把她送进精神病院治疗,更是处于对孩子的爱,却不曾想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治疗,对于并不讨厌食物、有着一块大心病的女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采访中小溪自己坦言:“他们如果能鼓励我把吃零食的习惯改掉,好好吃正餐,这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把我送进医院。”
她的父母,像我们大多数父母一样,很爱孩子,但是却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劲儿该往哪里使。
如果他们在一开始就关注孩子向他们发出的“长痘痘被嘲笑”的求助信号,寻求学校老师的帮助,寻求心理医生的开导,也许孩子身上的问题就能及时止损。
可怜天下父母心,小溪的故事让我强烈地意识到“孩子的事,无小事,要重视,要及时回应孩子发出的任何求助信号。”
03 行动灵感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马上反思自己忽略了孩子的哪些小事,突然想到了最近的一件小事。
孩子放暑假前跟我提出:放假期间允许他每晚去踢足球。
他和一群小伙伴约好,每天晚饭后6-8点到学校操场踢足球。
当他开开心心踢了一周后,也就是7月8号那天,学校贴出通知操场要进行维修改造,暑假期间暂停开放。
小儿很失落,8号晚上他又让我带他去了另一个校区,没成想那里的操场也同样要在暑假期间维修改造暂停开放。
紧接着,我们又去了附近一个公园的运动场,那里有一个足球场和一个篮球场,但是那里属于收费场地,且已被一群成人包场了。
希望落空后,我宽慰小儿说,暑假里气温太高,不能踢球在家里凉快呆着也挺好。
但很明显,他并不买账,这两天他每天晚上都会念叨无法踢足球的遗憾。
这是他喜欢上足球的第一个夏天,从今年四月份开始真正接触足球,每天晚上只要有时间都要去踢上一会儿。
他心心念念着暑假里晚上没有学习任务,每晚都要去尽情踢个够,却不成想希望落了空。
我跟他商量要么去外面报个足球班,他毫不犹豫拒绝了,他说他更喜欢跟小伙伴们在操场上无拘无束地踢球。
小溪的故事让我决定,无论如何都帮助孩子在这个夏天不留遗憾。
于是,我联系了朋友,幸运得知附近的另外一个学校,暑假期间操场正常对外开放,小儿喜出望外。
虽然距离远点,需要我往返接送,但是总算又能踢上球了。
这个夏天,注定是属于孩子的夏天,不畏高温,驰骋绿茵场。
而我,也将做一个更加懂他、理解他、尊重他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