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现代中医 创建保健养生体系(一)

文摘   2024-10-20 16:06   北京  
点击上方关注[百川健康学]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来源 |  百川   (ID: 百川健康学)
作者丨 黄开斌
摘自《健康新主张》一书


我们应该已经清楚了,医疗卫生不应是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主导者,更独撑不了人类的整个健康大业。因为,它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是相当有限,只能达到8%(WHO的结论),也更满足不了人们对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医疗却神使鬼差地被当做了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全部(注:医疗竟被作为全民健康事业的最高国策,这有点不可思议!拟另案分析阐述),以致于我国将与健康相关的行业(如中医)都拉入医疗卫生体系的规划管理之中。

其实,全民健康保障体系至少应该由医疗治病卫生、中医保健养生和自主保养强生或修炼厚生等共同组成,而自主保养强生事业才应是人类健康事业的真正主导者,应占60%份额,中医保健养生能占20%份额,而医疗卫生最多只能占8%的份额。
然而,近百年来,由于“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左倾思想的长期统治以及对生命和健康的绝对主导作用,使得人们对于“中医保健养生”或“自主保养强生”的认识理解和利用相当有限,因而竟错误地把中医也定位在防病治病的“医疗卫生”体系里了,从而导致中医的发展走入歧途。该是将中医从医疗卫生体系剥离出来的时候了,还中医保健养生的本来面目,以便更好地为患者修复健康和养生健康服务做出贡献。

1

现代中医学或中医药的来龙去脉

    




关于中医学或中医药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的说法,其中,教科书上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但有学者就做了个统计的计算说,如果中医学是靠一个又一个穴位去试探、一味又一味药去偿,然后再慢慢总结才形成体系的,那别说形成像现在这样庞大而智慧的完整体系,就算稍微形成个有点内涵体系的东西至少需要一二百万年时间。也有许多学者去深入探究中医的起源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医的起源还没有任何可信证据,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尴尬。
这问题的根源是:现代人照着西医和西医药捏造出一个中医或中医药的概念,然后,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去寻找它的起源或原典,这不有点是“缘木求鱼”吗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的确有中医和医家或医术等概念,但这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医是指上工(上医)、中工(中医)和下工(下医)这个分工体系里的中医,就是求中求和的那个中医,他是求平衡或旨在健康的。可见,现代的所谓中医或中医药与中国传统医学及其中的中医虽然有关联,但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我后文再阐述),而现在给世人的感觉——中医就是中国的传统医学,至少让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是这么认为的,造成概念混乱。

在此,我要特别的强调:中国的传统医学绝对不是一直叫中医的,而是叫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大夫、郎中等
首先,为什么称歧黄呢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岐黄之学或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传统医学的别名。

第二为什么叫青囊呢?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医术为青囊。不过,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

第三个又为何称杏林呢?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显示,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要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是怎么称悬壶的呢?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行医者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第五个为何叫橘井呢?是因为一个地方,有个习俗,如有瘟疫流行,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救治。这个方法历次瘟疫帮助了很多的村民。

至于称其为大夫和郎中,这个大家就有所熟悉了,这由“士大夫”的称谓和“秀才学医如笼中抓鸡”的说法,就可知古代的医者都是些有文化、有知识的读书人,是文官或书生,而非武将或战士。
而现在为什么又叫中医呢?那是因为自西医流传入中国以后,为了与西医区分,才被人刻意叫做中医的,且也已成了抗击疾病的白衣战士了。有人讲,最早把中国传统医学说成“中医”二字的,是一个英国传教士。他到中国之后,做的主要工作,一是帮老百姓免费看病,趁机宣传宗教,二是兜售鸦片。实际上现代这个相对于西医的所谓“中医”的称呼,到底是谁造的,已经不可考了。

但是,现在所谓的中医或中医学的名称,出现的时间大致能确定,就是鸦片战争期间,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叫医,而不叫中医。之所以叫中医,其实是中国文化遭遇西方文化僭越的表现,是有人有意捏造出“中医”这个词的。
据说在当时,东印度公司的医药贸易者为区别东西方医学或医药,就给中国传统医学起名中医。可见,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只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等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这个词。过去人们又叫中国传统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过的,还有,西医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传统医学也曾被称为“皇汉医学”过,如在日本则被称为“汉方医学”。

在此要提出的是,“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的“中”。足见,《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那个中医(中工或人医)的一个最高境界,它与现在所谓的“中医”概念是大相径庭的。

总之,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中医、中医学或中医药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强势入侵)诞生并发展起来的,由于它是以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华保健养生文化打底(为体),以西方医疗(治病)卫生文化为用,故而,在我国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医疗文化现象,即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这两套相对平行的医学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模式,彼此已争论了一百多年(说是争治病打仗的本领,其实是争医疗市场利益),到现在为止还争个没完。现代中医与传统中医因历史性巧合地都用上“中医”这个词,给当今的中国人以巨大的迷惑性。
虽然,这是清末民初的一些文人,为了挽救和振兴中国传统医学,对比或PK西医和西药,努力推出我们自己的中医和中药,但事实上这是“庸人自扰”,因搞不清楚来龙去脉的东西往往让人感到奇怪。也有人说,“中医”这个词自从被某些人造出来的第一天起,注定就是为反中医者服务的,这也不可谓不劳民伤财了。
唉!中医存在诸多的难解之谜,就好像是一具活的化石,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触摸它、研究它,忍受着它被无言的嘲弄,可就是不知其所以然。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的中医学或中医药作为中西方文化结合发展的产物,一百多年来,她凝聚了中国人的心血和智慧,并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而完整的体系,在保障和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已显示出非凡的作用。如在修复健康(保健愈病)和养生健康(与卫生健康不同)远超如西医(现代医学)的对健康的作用贡献。所以,未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解构和定位中医学或中医药,使其在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和健康文明建设中发挥其更大贡献。

本文摘自《解构现代中医  创建保健养生体系》一章   作者:黄开斌

研学班联系人:马丽:13439551916(微信号m13439551916

了解研学班更多消息:百川脊柱健康学研讨班 第三期 招募研讨
发现一个期待已久行业内开办的研学班,一直做的少而精

如果对你有用,请为喜欢的文章,在下方助力点赞👍、在看👍

百川脊柱健康学
脊柱健康学的创导者,聚焦百川黄开斌院长健康学术思想的传播,专注服务于2000多万脊柱大健康行业及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