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健康和大健康这两个词,我们虽天天都在讲,但并不一定我们就真的明白健康和大健康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估摸着大多还停留在以疾病来界定健康或是一知半解地说健康,如只知道身体健康或身心健康之说,而不知道还有心性健康问题,身、心、灵或身、心、性都健康才是“大健康”格局。不识健康,何以健康?我们大家至少对健康这两个字的基本含义和本质要有所了解和了知,如此才能靠近健康,收获健康,远离疾病。作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作阐述:[正文]:
健康其实是两个意思,健是健,康是康,健是指身体的健壮,康是指精神或心情的康达。古人云:身强则健,心怡乃康。不过,这心康还只是小康,灵通了才是大康;还有“健”字是人+建=健,即健是要人自己去锻炼建设,而“康”字是广+隶=康,是心神要广阔,但也要有所隶属。隶属于谁?隶属于灵性。中国的文字为什么那么奥妙,就因为里面有“道”——“文以载道”。再试问一下,没有疾病就一定是健康吗?答案,不一定的!另外,为什么病病殃殃还可以长寿?反倒,从来不得病,一病要了命。再者,古人早就说,人吃五谷,孰能无病呢?还有,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有点毛病。所以,健康是不能用有病没病来作为唯一参照而定义,而应该从它本身的内在含义和本质来认识和运用,如此才能真正获得健康。中国的《辞海》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可见,这还只是身体健壮,还不是身心健康。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7年中文版的定义是:“健康,使个体能长时期地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这个概念倒是注意到了心理和精神康达问题,但只提到了健康能力问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到了1989年,WHO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又将“道德健康”也纳入健康概念之中,提出了21世纪的健康新概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但仍没有提到健康的实质问题。应该说,世卫组织的健康概念是有问题的。
第一,这个概念是从医学的角度,以疾病为依据而给出的;第二,这个概念只是在说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完满和谐的平衡状态,而没有注意到机体自身所拥有的一系列自组织调节的平衡机制和自强不息的生机活力,以及应激适应或反应能力;第三,这个概念也没有意识到任何一个生命体的系统完备性。因为如果系统有太多漏洞,就会在反抗和应对外在系统时极易遭到攻击而出现问题,甚至崩溃;第四,这个概念只注意到了人的健康,没有考虑到社会健康和自然健康问题。《易经》开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就是天在强有力的运转,且永不停息,君子也应自强而不停息,如此,才可以适应天地变化而生存。在《增韵》中,对“健”的注解就是“强有力也”,可见“健”的含义是使之强壮、有活力或变动不居的意思。而“康”则主要是指心的“宁静”或“康宁”。如康庄大道可以让我们心旷神怡的。故健康是:“身强为健,心怡乃康”,即指身体的强壮和心情愉悦和谐的状态。其实,《黄帝内经》把健康早就做了一个精准总结和概括——“形与神俱”,就是健康必须要做到“形”跟“神”俱在,也就是“身心合一”才能够健康。仅俱其一是不行的,必须两者俱在。“形”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形体;“神”呢?就是精神,就是心神、心理状态。健康必须要两个方面都具备,是“身心不二”的。仅仅锻炼其“身体”,不修其“心智和德性”,是达不到健康的。如要是说“大健康”概念的话,那还得考虑“灵”或“性”的问题,即心性或德性的康达或安宁。另外,《黄帝内经》把健康的人还高度概括为“平人”二字。“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意为阴阳平和,充盛形体,三部九候之脉一致,是健康的表现。“平人”应该是阴阳平衡、形神统一、天人统一、人与社会统一,这些是《内经》所谓健康的要素。
即健康是指阴阳平衡、气血脏腑调和、形神统一,心身合一、人与自然、社会统一的平衡状态,这个定义主要从平衡观来说的。在道家的经典里也有在说健康的,如“气脉者,健;关窍者,康”,即气脉能量足则健,经络关窍通则康;反之,气脉能量不足就是不健,经络关窍不利就是不康。可见,这里“健”的含义是气血(能量)充足,或使之健壮、强壮、有活力或变动不居的意思。而“康”就是经络通道和关节孔窍通畅的意思。也就是说,“康”是指道路(或经络)关卡的通畅,如:康庄大道。故“中医”曰:“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可见,不通就会不康。在现代医学中,健康的本质被认为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平衡和谐状态。其中,身体方面的健康包括各种生理系统的正常运作,例如呼吸、循环、消化等,以及免疫系统的正常状态。心理方面的健康包括个人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正常状态,例如心理平衡、自信、适应能力等。社会方面的健康包括个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的质量等。而百川健康进一步研究认为:健康不仅是指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完满和谐的平衡状态,还是指心神和灵性的和谐通畅状态,更是指机体自身所拥有的一系列自组织调节平衡机制和自强不息的生机活力,以及应激适应能力或反应能力。即:健康主要是指机体所拥有的各种自我调节平衡或自控自愈和生生不息的能力,故而能自我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和谐及有序的通顺状态。简言之:能自组织平衡、自应激适应和自强不息就是健康。如果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了,即不平衡、不和谐或不通畅时,机体就表现出来的一些症象或一种不适的感觉,这些症象或不适的感觉每个人随时都会出现一些,这也就是所谓的疾病或病症。可见,疾病的发生或出现是生命过程中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它有时只是健康出故障的一个暂时现象或表象而已,甚至,有时还只是一种健康问题报警或提醒。所以说,治病是指标,是把警报关掉,或是在做着表面文章。而真正应该做的是治理健康和解决健康问题,治理健康和保健则是之本。此外,健康的本质还包括灵性方面的觉醒或开悟智慧的能力,灵性觉醒后的智慧能使我们与生命的本源相连接,就能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灵性健康或道德健康。更主要的还有自我预防和痊愈疾病的能力。这也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人不仅需要具备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平衡和谐,以及灵性的觉醒,还需要有足够的抵御疾病、疗愈疾病和恢复健康的能力。这些所谓的平衡状态和自我健康能力后面将具体的详述。百川还认为:健康也不能仅强调与生存方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健康四大基石)和生殖遗传因素等有关,这些影响因素的确不能忽视,它们对健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些都是外因和先天因素。而健康的决定因素是在内因,即自组织调节平衡机制是否健全、自强不息的活力和自应激适应反应或应对能力是否具备。为此,我们应更注重这些“内因”而“内求”,不是“外求”,换言之,优化完善内在的健康系统,建设提升内在的健康能力远比预防外因和治疗疾病更重要、更有价值。总而言之:健康主要是指人体(任何一个组织系统)自我维持自身的自组织、自适应、自修复和自再生以及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运行机制和应激能力或适应能力。因而,对健康的认知和研究不能只关注所谓的平衡状态和影响健康的各种外在因素,尤其不要完全掉在“疾病”上,必须深入研究分析清楚健康自身的本质和内在机能及发展演化规律,从而找到能优化健康系统、协调健康机制、恢复健康能力和提升健康水平的最佳方式和方法,当然,同时也要注重各种内外影响因素等,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健康学”理论,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顺便要提一下的是,我们一般所谓的健康只是“身心健康”的概念,这是小健康,还不是大健康,大健康还得加上“心性健康”,因在“身”和“心”之上还有一个灵”或“性”的要素。也就是说,生命是由形、气、神或身、心、性这三个元素(三个层面)构成的。可是,我们现在大都只讲“身体”和“心理”问题,而几乎都把“灵性”这个层面给遗漏了,只讲身心合一,而忘了《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里说的形与神俱,虽然,《内经》对于“灵”和“性”没有描述,而是隐含在“神”里面了。如此看来,只讲身心健康还不是一个人的完整的大健康,完整的大健康概念应该是身、心、灵或身、心、性三个层面的都健康。当然,身心灵(或性)都健康了也还不是大健康的全部内容,有关大健康的概念将另述。本文摘自《健康和大健康到底是什么?》一章 作者:黄开斌
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01年,长期致力于健康问题和健康理论的研究探索,初步完成健康学科体系框架,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百川健康的思维导图。(#解码:百川健康学)
主导研发了“脊柱健康5F操作系统”和“脏腑健康五行食养体系”及“慢病康复三养综治方案”,大力倡导实施全民自主健康工程。
百川独创了《三元论》思维模式,撰写《健康学大论》、《脊柱相关疾病系列挂图》8张及《食物学纲要》等著作;已出版《健康中国》和《健康革命》系列著作5册。成功策划并举办十余届中华脊柱健康论坛。主持编撰完成《脊柱健康学》系列教程36册;《自主健康学》系列20册(完成10册);《慢病康复学》系列教程5册;《健康养老学》系列教程5册
- 一、百川·脊柱健康学系列丛书全套共36册 1980元
1、脊柱健康思想理论体系(6册)
2、脊柱健康文化教育系列(4册)
3、脊柱疾病诊疗技术体系(8册)
4、脊柱健康检修技术体系(6册)
5、脊柱健康调养技术系列(12册)
三、百川·慢病康复学系列丛书 5本 260元
1.慢病康复总论
2.脊柱慢病调养
3.脏腑慢病食养
4.心性慢病修养
5.疑难慢病三养
四、百川·脊柱健康学系列挂画全套8张 198元
1.脊柱与脏器关系示意图1张
2.脊柱相关疾病的脊髓节段关系图1张
3.脊柱相关疾病的脊神经关系模式图1张
4.脊背区域与脏器病症相关关系示意图1张
5.脊柱相关疾病的经穴及皮纹关系图1张
6.脊柱相关疾病脊柱触诊示意图1张
7.脊柱相关疾病的腹部触诊示意图1张
8.脊柱相关疾病症象示意图1张
↓↓感谢你点亮“在看”和分享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关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