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晓镇江西津渡,鲜知渡旁有蒜山

文摘   2024-12-05 16:05   江苏  



西津渡,古称蒜山渡,以蒜山而名。若问蒜山是哪座山,有人可能会指位于西津渡京江亭旁的那座小山就是蒜山。自宋以后,究竟哪座山是蒜山呢?这常常给人们带来疑惑。闲暇之余,和大家聊聊镇江这座“蒜山”。


山可容纳万人
蒜山,《至顺镇江志》云:“今西津渡口水中孤峰是也。”可是,紧接着《至顺镇江志》又写道:“按晋隆安(397-401)中,孙恩浮海掩至丹徒,率众鼓噪登蒜山,刘裕奔击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众;唐刘展叛,上元二年(675)正月,田神功将三千军于瓜洲,将济江,展将步骑万余,陈于蒜山;南唐徐知谔尝游蒜山,除地为广场,编虎皮为大幄,率僚属会于下;旧志又谓:蒜山松林中可卜居。苏子瞻诗:‘蒜山幸有闲田地,著此无家一房客。’观此,则此山宽广,可容万人。宋时犹可居止,不知何年沦入于江也?”

《至顺镇江志》先讲蒜山是江中一座小小的孤峰,笔者认为只是讲了蒜山延伸江中的一座小小的孤岛石碛,而不是指蒜山全部。1931版《镇江指南》第一编·概要记叙:“蒜山,临江,唐李敬业讨武曌,兵败,会与李敬猷、骆宾王,潜迹山下。”《镇江指南》说李敬业他们是潜迹山下,而不是潜于江中。孤岛石碛仅仅是蒜山的一个部分,蒜山是陆地上的山体。《至顺镇江志》接着从晋到宋的表述,才是蒜山的全部。《嘉定镇江志》卷三·攻守形势记载:“隆安中,孙恩浮海奄至丹徒,战士十万,楼船千艘……恩率众鼓噪登蒜山。”《嘉定镇江志》讲孙恩率众十万,且又是“鼓噪登蒜山”,如果说蒜山只是“西津渡口水中孤峰”,可能就没有“鼓噪登蒜山”的必要了。再则,《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都记载了“上元二年(675)正月,田神功使范知新等将四千人,自白沙济,西趋下蜀。自将三千人,军于瓜洲济江。展将步骑万余陈于蒜山。”蒜山若是江中孤峰,“展将步骑万余陈于蒜山”就无法解释了。

《嘉定镇江志》卷六,还记载了北宋苏东坡欲居住蒜山的故事。宋时,苏东坡常来镇江,与镇江文人雅士,与金山方丈佛印都有交往,且交情甚厚。苏东坡欲“蒜山松林中可卜居”,诗曰:“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1931版《镇江指南》第一编“概要”,对京畿岭的叙述是:“京畿岭,一名金鸡岭,为蒜山分支。在南马路西南,交通之要道也。现只较平地稍高,已无岭之形式,岭旁植有纪念碑多种。”《京口山水志》记载,蒜山亭(二翁亭)、褒忠庙(纪念抗金“南渡四将”之一魏胜)、云山寺、聚明寺(至元十六年马薛里吉思建)建筑于山上。山半建有清宁道院(旧名西来庵,明天启中建)。蒜山山下有京畿岭。可以分析,蒜山,不仅是山,而且还有田地和寺庙,蒜山决不是“西津渡口水中孤峰”,即现在的小山(石碛)。由从晋到宋的历史事件记载可见,蒜山可容纳万人(十万),以及步骑万余,地域是何等宽广。

蒜山非江中孤峰

史志记载了蒜山许多传世之故事,皆证明蒜山不是江中之孤峰。

《太平御览》记载《京口记》曰:“蒜山,无峰岭,临江,魏文帝南望致叹。”蒜山,虽不称名山,却以大江天险壁立南岸,令具有一统天下雄心大志的魏文帝望而却步。

《光绪丹徒县志》卷四·舆地九·关津记载:“蒜山津,一名蒜山渡,在蒜山下。马令《南唐书马仁裕传》:烈祖镇润州,仁裕监蒜山渡,首闻朱瑾之乱,驰白烈祖,即日以州兵渡江定乱,烈祖得政基於此地。”记载了天祐十五年,马仁裕监蒜山渡,烈祖得政基于蒜山的故事。

蒜山最早的故事见《嘉定镇江志》卷六的记载:“《润州类集》:一说‘蒜’当为筹算之‘算’。周瑜、诸葛亮尝会此山,议拒曹操。后有赤壁之胜。时人谓其多算,以为山名。”蒜山,汉末因“火烧赤壁”的故事而有“算山”之名。唐代著名文学家陆龟蒙《算山》诗以证明:“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余骑骋龙媒。何如今日家天下,阊阖门临万国开。”

清代著名地方史家杨棨(1787-1862),作《蒜山访周公瑾舆诸葛武侯议拒曹兵处》诗,证明周公瑾与诸葛武侯议拒曹兵处是在蒜山(算山)。诗曰:“江流不涌青山去,蒜岭峨峨入云雾。渔郎拾得旧刀枪,犹说当年驻军处。阿瞒意气何纵横,楼船直下武昌城。出师未遇东风便,议战先屯北府营。顾曲周郎年最少。潇洒登坛计何妙。更有武侯人中龙,纶巾羽扇谈从容。掌中秘策谁可测,一笑同心用火攻。转眼兴亡已千载,英雄借箸今何在?潮声日夜打城西,惟有青山青不改。我来闲倚山下楼,萧萧故垒芦花秋。吞吴之事不可说,一樽聊酹江心月。”杨棨不仅证明了周公瑾与诸葛武侯议拒曹兵处是在算山,还叙述了情节和过程。宋代史志学家熊克在《古今乐录》中评述赤壁之战说:“按曹操之东下,孙仲谋自吴徙居京口,乃遣周瑜逆击,大破之……虽获胜于赤壁,实决机于丹徒。”

《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诗,是南朝宋颜延之作,也是现存最早写蒜山的诗作。元嘉二十六年(450)二月,宋文帝幸丹徒,当时,颜延之担任掌领皇帝宿卫侍从的光禄勋一职。《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诗云:“元天高北列,日观临东溟。入河起阳峡,践华因削成。岩险去汉宇,襟卫徙吴京。流池自化造,山关固神营。园县极方望,邑社总地灵。宅道炳星纬,诞曜应辰明。睿思缠故里,巡驾币旧坰。陟峰腾辇路,寻云抗瑶甍。春江壮风涛,兰野茂荑英。宣游弘下济,穷远凝圣情。岳滨有和会,祥习在卜征。周南悲昔老,留滞感遗氓。空食波廊肆,反税事岩耕。”诗中“元天”“日观”以喻蒜山,从地理形势写到文帝巡幸之情状。清代诗人李大伦作《拟颜延年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原韵》诗以唱和。

《光绪丹徒县志》卷七·舆地十五记载了二翁亭名之源流:“二翁亭,即蒜山亭。”《嘉定镇江志》《无为集》云:浮玉僧建亭蒜山之顶,丹阳新旧太守林子中希、杨次公杰首登之,因名“二翁亭”。诗云:“来陪杖履蹑孤峰,故老旁观叹二翁。海上波平千里白,江东兵壮万旗红。云开云合山头月,潮落潮生渡口风。须约蒙庄老仙客,凭阑直下看龙宫。”记录了杨次公出知润州,两任太守游蒜山的故事。苏轼亦作《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诗、《再和并答杨次公》诗,此外还有谢庄《侍宴蒜山》诗、唐许浑《登蒜山观发军》诗。
蒜山与银山、玉山

乾隆四年(1739),进士沈德潜(1673-1769)《游蒜山记》记录了银山、玉山之源流:“己亥(1719)春,与余子文圻游银山,及山之半,藉草而坐,俯瞰城郭,面临大江,浩浩千里,奔赴屦舄。竊意是山形势与金、焦、北固相埒,而其名不见於古,心颇疑之。询之余子,余子曰:‘此古所云蒜山也。古有蒜山,无银山,地与金山相望,土人易以今名。復以旁一山为玉山。而蒜山之名移之江滨石碛矣。今众人所称,盖两失之也。’予闻之恍然,遂相与造其巅,相度高下,旁广中平,丰土少石,与刘祯《京口记》所云‘山无峰岭’者合,由是蒜山之名始有定所。”

《光绪丹徒县志》卷二亦有记载云:银山,实即蒜山,元时建寺其上,与金山对峙,易名曰银山。上有般若院、银山寺、三元殿。又名云台山,下有紫阳洞、清宁道院、普陀岩、观音洞。玉山,旧无玉山之名,以与金、银两山鼎列,故名。《方舆纪要》:玉山临江耸立,上有龙王庙。超岸寺,旧为玉山寺(即玉山报恩寺,浮玉亭旧基,至大三年勃罗铁木儿建),在山下。《京口山水志》曰:“俗以山与金山相望,易名银山,而别指山下一石迹为蒜山,延误已久。”

蒜山,综之上述及志书记载,不仅仅是现在蒜山游园的那座小山(石碛),而是包括那座小山、银山和玉山在内的云台山。

一艘小船,只能承载5个人。四个警察执行任务带着两个坏蛋上船后,船却没有沉。问:这是什么原因?

在本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内给我留言  , 就能知晓答案



崇德尚文
记得年少春衫薄,你爱谈天我爱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