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人经常吃的,不是“油墩子”,而是“油端子”

文摘   2024-06-07 16:45   江苏  



油端子还是油墩子,镇江城里城外叫法是不一样的。到底应该怎么叫,就要你细品了。古城镇江故事多。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镇江,听说镇江南郊风景优美,便独自微服出游,见一寺庙古朴清幽,遂前往拜谒。此时他正饥肠辘辘,便向方丈要吃的,方丈用现成的面粉裹了萝卜丝葱末,加了些盐调味,揉成扁圆形后油氽,请乾隆品尝。乾隆吃后大加赞赏,便问方丈“此物何名”。方丈竟无以言对。乾隆见此用盘子端来的油炸物圆溜溜、扁塌塌、黄澄澄、油光光、香喷喷的,便说道:“干脆叫油端子吧。”于是,这一美食就传遍江南,并一直传承到了现在。反正这是一种将调稀的面糊倒入白铁皮模子里,加入馅料,再覆以面糊入油锅煎炸的食品。炸好的油端子,外面表皮呈黄褐色,外脆里嫩,吃起来香脆有味,老少皆宜,是儿时抹不去的舌尖记忆。
油端子分为素馅和荤馅两种,素馅的又有两种:甜味的用赤豆沙馅调味,称豆沙油端子;咸的用白萝卜丝加葱末调味,称萝卜丝油端子荤馅是用鲜肉末加葱末调味,称鲜肉油端子。为了识别,萝卜丝油端子做成椭圆形,鲜肉油端子则做成梅花瓣状,豆沙油端子做成圆形。

记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初冬季节,镇江城里的千秋桥、南门大街一带路边以及镇师附小、五条街小学等校门口或者一些浴室前,都能遇见大嫂、老太太或是老年夫妇们炸油端子的摊子。他们腰系围裙,煤球炉上支一口油锅,锅边设有一个滤油网,熟练地往白铁皮模子里舀上一勺面糊,加入些许调好味的葱拌萝卜丝,再舀一勺面糊覆盖,放入油锅中煎炸。待模子里的油端子基本成形后,提起来倒转在锅边轻轻一敲,模子里油端子底朝天一翻身滑入锅中,烧热了的菜籽油遇到水分,便发出“哗啦啦”的声响,顷刻间满街弥漫着美拉德反应的香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油端子慢慢变成金黄色漂浮在油面上,把炸好的油端子捞到滤网上控油,个个金黄油亮,香气四溢。为了加快制作油端子的速度,他们通常使用两三个模子轮流炸制。现出锅的油端子不能马上入口,不然会烫着嘴,要冷却一下再吃。咬一口,外脆里嫩,油滋滋、香喷喷的,油而不腻,萝卜的味道及葱花油炸后的香味儿,霎时充盈着整个口腔,令人回味无穷。油端子也不宜冷吃,过冷了则僵硬,韵味全无。后来条件好了,还有荠菜馅的,豆沙馅的,现在还发展出了加咸蛋黄的。
以前,没有那么多炸串铺,什么丁脊一绝,小凤臭干根本还不知道在哪里的时候。小把戏下午放学,很少有家庭作业。于是,口袋里掏二分零钱,随即在校门前的油端子摊点上买一个油端子当街吃。吃了袖子一抹,打石球、捉迷藏,随意玩耍,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
风风雨雨几十年,油端子这种几近卑微的摊头食点从未靠吆喝售卖,一直以来就是以其香引来顾客,让众食客既解了馋,也饱了腹。近年来随着一座座高楼平地而起,古城的一些特色小吃摊点也就慢慢消失了,留下的只是美好的记忆。这也是镇江文化中一个非常美好的细节。


一艘小船,只能承载5个人。四个警察执行任务带着两个坏蛋上船后,船却没有沉。问:这是什么原因?

在本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内给我留言  , 就能知晓答案

崇德尚文
记得年少春衫薄,你爱谈天我爱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