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运河路沿运河而筑,因运河得名。西接电力路,东至塔山路口,全长2.8km。路龄50年,相比古运河以及沿岸古迹,不知要年轻多少辈。
一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开凿徒阳运河(又称“丹徒水道”),南起云阳(今丹阳),北由丹徒入江,承载了2000多年历史。早在西汉初年,丹徒已是全国万户以上人口的大县。公元208年,孙权续开了徒阳运河,向西再向北,入江口遂由丹徒口延伸至北固山东侧,曰京口河。进而连接三吴和秣陵,缩短了与扬州邗沟的距离。
齐明帝(452-498)时,徒阳运河入江口再次西延至蒜山东侧,史称大京口。隋开皇九年(589)丹徒县治由丹徒移至京口,此后未变。开皇十五年(595)置润州,炀帝大业六年(610)拓开江南运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中唐始,润州跻身当时东南名都大邑之列,长期为漕运咽喉。运河之上桅樯如林,舟楫如梭,经此中转的两浙漕米占全国漕运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宋天圣七年(1029),从大京口以南250丈位置向北新开了一条通江河道,为大运河在镇的第五个入江口,谓之新河,即小京口。
明初时,将府城西、南两面的城壕(今小京口到南水桥段)与穿城而过的漕渠(习称漕河,清代改称关河)连通起来,充当了漕河的支流,共同组成镇江的两条人工水道。关河北垣和南垣分别设置了水门,称北水关和南水关,两关之间河道“计一千二百丈”。1928年后,关河因长年失修逐渐淤塞而遭填埋,不在此表。
1958年整治京杭大运河,从谏壁纸浆厂以东的古越河南口重新开挖了一条笔直的入江通道。由于长江河道的变迁,市区苏北路老港池逐年淤积,古运河城区段逐步失去了航运功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谏壁节制闸、抽水站和两座船闸先后竣工投用,从此,镇江的大运河入江口从小京口东移至谏壁口门。
二
为躲避长江风浪,过境船只往往习惯于沿古运河西行。掠过繁华的丹徒镇和苍老的丁卯桥,离都天庙仅一步之遥。鼎石山南麓的都天庙供奉的“都天大帝”是唐代平叛“安史之乱”的睢阳守将张巡,传说就是庇佑百姓的“都天菩萨”。镇江对“都天大帝”的祭祀活动始于宋代,明代起演变成庙会,清代中期更是发展成大规模的民间“狂欢节”,影响久远。
全市72家行会竞相牵头,轮番举办每年农历四月初十至二十日之间的巡游祭演活动。出会当天,各行业公会分别抬着都天“王驾”和南国公、雷国公、立报司、辕门都土地、花神、痧神、麻神、长寿星、财神、蒋公、杨泗将军、晏公等神像塑像游街,总称“十三甩”。队伍中还打出各式精美的仪仗,富丽堂皇,炫异争奇。全城万人空巷,一睹难得一见的盛大场景。
专程从外地来镇参庙进香的大小民船在运河上一字排开。桅杆顶上“朝山进香”的杏黄旗随风飘逸,船头摆设香贡,庄严而虔诚。郊县各乡拜香会纷纷向都天庙进发,善男信女、小商小贩摩肩接踵,大江南北的巨商大贾、江湖艺人云集镇江,流动人口骤增至20万人以上。
各行各业趁都天会之际展开物品交流、农商互贸,极大地促进了城乡手工、商贸业的繁荣发展。旅馆、饮食、绸布、木业、京广杂货、五金洋货等行业的贸易额达到白银五六百万两之巨。
三
明万历年间从寿邱山迁来鼎石山顶的僧伽塔高高耸立,似灯塔指引着行船的航向。驶离宝塔山,迎面高大的城墙呈现眼前,左拐就是虎踞桥。
横跨城壕南北的虎踞桥(曾称泰运桥)复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运河在青石拱桥下拐了一个大弯,河水变得很拗。来自杭嘉湖、苏锡常宜、丹金溧的大小船只,未到桥洞前势必落篷。船夫、纤夫们一个个忙得汗流浃背。躺在运河里的木簰被拆散后一根根拖上岸,桥西沿岸的空场上原木、长梢堆成了山。
虎踞门(南门)高大的城楼屹立桥北。清晨城门刚开,挑着担子的商贩们便争先恐后快步进城,扎有头巾的持鞭老汉赶着毛驴儿一路疾行。东乡南乡来的独轮车儿吱吱嘎嘎一个劲地往桥上推,青条石的桥面都被轧出深深的车辙印。
南门大街被米龙、水龙、草龙“三条龙”挤得水泄不通。熙熙攘攘的人群嘈声鼎沸,店家商铺一眼望不到头。有米行、豆行、酱园店,染坊、油坊、糖坊、茶坊、茶食店、茶水炉;还有打铁的、磨豆腐的、磨粉子面的、打大饼的、炕吊炉饼的、蒸包子的、下伙面的、做京江 儿炒米糖的、做米饭饼童儿糕洋糖发糕的、打烧饼炸油条的、炸油糍儿麻油馓儿的;剃头扒耳朵的、绱鞋修鞋掌儿的、算命打卦、测字先生代写书信的,忙得不亦乐乎;空地上还有卖山柴的、卖烟酒的、卖地货的、卖肉的、卖鱼虾的、卖草鞋筲箕篮儿的、吹糖人儿的、卖泥叫叫冰糖球的、卖钉耙锄头镰刀的、卖厨刀铜勺锅铲儿的、收拾棕绷籐绷板凳桌子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
1929年民国江苏省会迁至镇江,老城墙一段段被拆毁。虎踞门遗留的城垣、城门楼直到1958年才全部拆完。
四
沿着运河从南门往西航行,过了唐颓山便进入西门。通阜桥两侧是清光绪年间开设的丹阳码头和溧阳码头,相距咫尺,客货中转十分繁忙。
由溧阳码头转向西,在大、小京口交汇处,又有一座高大的拱形石桥。桥形单孔独券,古朴凝重,远远望去犹如一轮圆月横卧在古运河之上。桥东连着上河边,西头直对浮桥巷,那是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石浮桥。桥两端有石阶踏步,中间是条石铺就的窄窄的石板道,上面留有岁月的轧痕。两侧整块的石板护栏正面,精雕细琢着各式花纹图案。桥孔两侧对称嵌有四个龙头,嘴里都含有一颗活动的石珠,须鬣昂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桥顶沿北侧护栏设有坐北朝南的三开间桥神庙,进深很浅。庙里供有菩萨,整日香火不断,香案无人打扫。庙前常年有人磕头,也有人长跪行乞。
1958年建造京口闸时拆除了石浮桥。拆桥队伍带来了撬棍、大锤、扁担、大绳和毛竹杠子,将一层层条石慢慢扒到底。忽然有人在桥堍下发现一只小铁盒,里面藏有一副金耳环,便立即缴了公。传说当年募资建桥的是一位寡妇,她的儿子中午在此过渡时遭到了船夫的羞辱,便争气修了这座石拱桥。一开始称寡妇桥,到后来才改名石浮桥。
五
从虎踞桥至西门,右岸是一望无际的老城墙。城内街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官衙兵营四处可见,古朴的民居四周长满青苔,小巷深处多有作坊,街道两旁店肆林立,戏院书场星罗棋布。而隔河相望的运河左岸却是阒静荒凉的“郊外”,河岸上一撮撮连绵延续的黛色土丘足有一人多高,此处抑或是历年疏浚河道时弃土淤泥的堆场。1908年沪宁铁路在这片杂草丛生的原野上穿过,铁道旁依然渺无人烟。沿着河坎有一条长年踩踏而成羊肠小道,从解放桥西侧的豁口可通向吴家门。中山桥小学就在吴家门路口的土山上,大路旁可见农舍、民居和铁匠铺。
新中国成立后,运河南岸与马家山之间是清洁管理所的粪场,修有一排边水泥粪池。整日臭气熏天,百姓戏称此处为“大茅缸”。1958年,南城根彼岸办起了罐头食品厂;南门外大街以西的大片空地上,大炼钢铁时是名噪一时的“一钢”所在地,高炉林立,遍地炼焦。尔后这一大圈多边形地块上先后建有冶炼厂、汽修厂、邮电制杆厂,还有建机厂、电机厂、煤球厂、红旗耐火器材厂、脱粒机二厂、塑料四厂等单位纷纷落户于此。就连印铁制罐厂、公交公司也在解放桥头占有一席之地。
1969年,市革会修筑运河路,路幅12米,从劳动东路铁道口直插解放桥,形成城市内环。交通饭店、运输四站、房管物供站、弹簧厂、消防器材厂、农机公司、果品仓库、丹徒县建筑公司、京口公安分局、环卫处、省机械储运站等多家单位临街而立,人气渐旺。
1991年,运河路按照城市道路标准拓宽改造,铺设了人行道和地下管网,安装了新款路灯,路况大为改观。古运河两岸增加了驳岸护坡、护栏和亲水平台,提升了绿化、美化、亮化档次。一幢幢住宅楼应运而生,百姓们生活在临水而居的优美环境之中。
在2009年“两桥一路”工程中,运河路又一次进行了出新改造。雨污分流,杆线下地,机非分道,交通信号设施更新,道路功能显得更加完善。
一艘小船,只能承载5个人。四个警察执行任务带着两个坏蛋上船后,船却没有沉。问:这是什么原因?
在本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内给我留言 “船”, 就能知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