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这家小吃店,只知道厉害,却不知道原来这么厉害

文摘   2024-12-10 11:05   江苏  


杨大昌面店,在原中华路的宝安新街和狮子街之间,路对面就是陶家门巷口,和我外婆家可算是斜对过的邻居。它不仅卖面,还卖烧饼、油条、豆浆,可以算一家综合餐饮店。规模不大,就是一大开间的门面,左隔建材店、石碑店、沙家大饼店就是宝安新1街,右隔一家香烟、火柴、杂货店,即可进狮子街。听老辈人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路建成后不久,就有了这家面店。

面店老板是位杨姓的回民,善于经营清真食品,有制作面条的绝技,加上地理位置好,中华路的外部环境优越,面店生意火,门庭若市。店堂的布局很紧凑,门口左面是炉灶面锅,锅灶后侧摆大匾子放面条,再里面是做面条的倾斜案板,案板上方墙上挂着做面条用的竹筛子、竹篦子,老粗光亮的毛竹杠子,由绳子套在案板上。再靠墙是面粉袋子,上面放着把大铁刀,站着根长擀面杖。门口右侧是烧饼油条制作区域,再往后有张小方桌供客人吃面。早晚营业时间根本不能应对,全要靠“占道经营”。门口马路上,搭有席棚,放有桌凳,摆辣椒、酱油,招待食客。当年中华路上每天如潮的行人,车水马龙的环境,给了它极大帮助。

店内卖的面条过去叫“伙面”又叫“小刀面”,俗称“跳面”,现在改称为“锅盖面”。天天现做现卖,孩童时常常看到做面的大师傅,坐在毛竹杠子上,“叽叽嘎嘎”地压面饼,手持大铁刀削面条。听说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面条有毛孔、有筋道,卤汁容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特。若追溯其源,可能还是北方面食,在民族迁徙时带到镇江的,后来经过发展,融合了江南镇江元素。不仅如此,其配料酱油的制作也是关键。据了解,秘方中要加十余种佐料,熬制而成,和面入口,绝佳搭配,味道很是鲜美。有史料记述,这碗面条几百年来,远近闻名,上得到过帝王将相的称赞,下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不仅如此,面店门口的烧饼,也是群众心中的理想食品,是我少年时常吃的早餐,价钱不贵,就是那二分钱一块的“朝板”烧饼,杨大昌也做得有滋有味。

镇江的烧饼也分好几种,数数单是炉子炕的就有加酥的、萝卜丝的、糖的。极普通的就是这种“朝板”烧饼,因其形状酷似过去官员每天朝见皇帝时用的笏板,因而美称它为“朝板”烧饼。不过它在制作上可不马虎,除不放油酥外,其他工序,还是要道道认真,面要揉上劲,口味咸淡要适中,表面涂液要熬制,就是芝麻可以少撒点。出炉时,香气四溢,烧饼入口,香中带有韧性,很受人们欢迎。这种烧饼要是在两块中间夹根油条,那是很好的标配。曾记得当年,看到那些卖菜的农民、蔬菜小贩,贸易过后,在门口桌子旁一坐,箩筐一摞,买上两块“朝板”烧饼夹油条,加上一碗豆浆,就是很满意的早餐了。

社会主义改造后,杨大昌面店成了市饮服公司的一个供应点,得到了充实和发展,早晨增加了素菜包子和烧卖,下午则增加了生煎包子和牛肉锅贴,面店更加辉煌了一段时间。再后来由于中华路贸易市场迁移,面店开始冷落,中华路拆迁改造后面店网点拆销。

所幸的是这面条和烧饼,现在市面上都有了传承,街头巷尾都有供应。上世纪六十年代,杨大昌面店的大师傅、网点经理邵华元,身怀家传六代制作面条的绝技,教了好些弟子,其中包括他的儿子,现今邵顺兴餐饮文化有限公司掌门人邵祥。邵祥近几十年来,为做好家乡这一碗面,殚精竭虑,使“锅盖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再说这经济实惠的“朝板”烧饼,目前城东城西有好几处在卖,但比较形状、味道,花山支路的一处十分近似当年杨大昌的产品。据说是一位河南商丘人张某,二十年前随父母来闯镇江,遇到了原来清真寺街的烧饼师傅,即拜师学艺,如今也算继承了这种“朝板”烧饼,还在镇江扎了根,做了镇江新市民,确实让不少镇江人感到欣慰。

一艘小船,只能承载5个人。四个警察执行任务带着两个坏蛋上船后,船却没有沉。问:这是什么原因?

在本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内给我留言  , 就能知晓答案

崇德尚文
记得年少春衫薄,你爱谈天我爱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