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方路变了,终究不再是镇江人熟悉的模样

文摘   2024-12-19 11:31   江苏  



镇江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黄金十字水道交汇点,“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滔滔长江自西向东奔腾数千里,行进到镇江龙门港之时,受到金山、宝盖山和云台山的夹道欢迎。长江弯腰答谢,与北固山和焦山握手,绕向东南奔赴大海。

跑马山、宝盖山脚下古时候紧临长江南岸,上游簰筏常停靠于此,形成自然港湾,史称“簰(牌)湾”。后长江水道南涨北坍,这里的沿江滩涂逐渐淤积成江滩沼泽地,诞生了牌湾这个地名。

牌湾街北至头道巷口,南接露石街,是一条百年老街。两条街沿着跑马山西麓至七里甸,为西郊咽喉要道。街市上有饭馆、小吃店、茶食店、粮行、豆行、地货行、裁缝店、皮匠店和几家“红土坊”。木板门店铺和青砖黛瓦的民居户户相连,街坊邻居和睦相处,民风淳朴,至今沈邓两家名门望族后裔犹在。

1905年,沪宁铁路在牌湾开凿宝盖山隧道,京畿岭下坡至牌湾附近大片土地被征用。龙头房、零担房、工务段、电务段各占一方,不少铁路员工都居住附近。

新中国成立后,狮子山、跑马山以东包括露石街均属郊区范畴,不吃供销粮。

上世纪末铁路三线拆除后,牌湾街人气渐衰。旧城拆迁改造的号角吹响,根据规划蓝图,周边的老旧房屋全部拆除,一栋栋现代化建筑矗立眼前,老地名已无人提起。

开通镇句路

镇句路起自大市口,迄于句容县城,全长43.49公里,是进入镇江的西大门。

民国十一年(1922)春,由华洋义赈会拨款7万余银元,修成第一条土质跨境公路。民国十七年(1928)11月,省公路局派路工大队将土路翻修成路基宽9米、路面宽5米的泥结碎石公路。民国二十一年(1932)9月竣工,实现晴雨通车。

民国十九年(1930),民国江苏省政府决定修筑一条自竹竿巷运河边通往牌湾的新线,与既有镇句路相连,定名省会路。是年底,邑人严信芳从上海购进6辆小汽车,开办镇句汽车公司,试营长途及市内汽车客运业务。

省建设厅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镇设立省句长途汽车管理处,经营镇句间汽车运输。民国二十三年(1934)省公路管理处在镇成立,始办跨区长途汽车运输,在牌湾丁字路口设有客运站。抗战期间镇句公路时通时阻,抗战胜利后省政府下令迅速修复。

新中国成立后,公路沿线由养路工区负责分段保养。1954年大洪水,路面有35公里遭冲毁。修复时加铺了10厘米碎石面层和2-3厘米磨耗层,确保晴雨天畅通无阻。笔者1956年时在镇江铁路小学读三年级,对当时的镇句路记忆犹新。

牌湾铁道口的铁路供应商店鹤立鸡群,日用品较为齐全。路对过铁路宿舍大院里有理发室、男浴室;龙头房里还有一女子浴室,难得对外,条件简陋,一票难求。

从牌湾汽车站往七里甸方向就是近郊。数得过来的单位有零担房、牌湾菜场、煤建煤栈、养路工区、食品公司屠宰冷库,还有铁路公房和铁路小学。残墙断壁之间夹杂着几处茅屋、竹笆墙、绿篱和菜地。

铁小往下的路旁是大片农田,分属光华、四圩、五里、光明几个大队。田埂间排列着一畦畦长方形菜田,田沟里淌着清清的流水,水塘边牛棚里的耕牛在拉着水车。田块里种有碧嫩的青菜、包菜和茨菰、萝卜等应时蔬菜。放学之后经常有三三两两的同学溜到田间去玩耍。

公路上以毛驴车、独轮车、小板车居多。不时有卡车和长途客车驶过,路上一阵尘土飞扬,行路者连忙捂鼻避让。路旁无人行道,每隔20米栽有一棵小白杨。逢到雨天,路旁的尘埃化为泥泞,行人的套鞋难免不漫帮,大意还会跌倒在泥浆中。天气转晴,路边泥泞化为扬尘,屋顶和树叶上积满泥灰。有同学一路踏着飞尘疾行,脚下立马呈现一团团“云彩”,像是腾云驾雾。

煤建公司对面有一铁匠铺,常有骡马被绑缚在木架上,地上散发着马尿味。修马掌师傅麻利地卸掉牲口蹄上磨坏的马掌铁,用利铲铲平老皮,然后将烧红的马掌铁往蹄子上一烙,冒出丝丝青烟及焦味。骡马虽疼得用力挣扎,却无奈动弹不得。老铁匠用特制的钉子将铁掌钉牢后松绑,让赶车人牵上路。

再往下面的两处节点较为热闹:三茅宫转弯口有七里农具厂和小学校;营房街是七里人民公社驻地,街上有小饭店、粮站、油坊、磨坊、种子站、邮电所、信用社和七里供销社。文革前每年正月二十“狗王庙”办庙会,赶集者络绎不绝。

1958年地质部第六普查大队进驻镇江,在镇句路建有机械厂和物料仓库。之后陆续有养路段、中药厂、煤炭部煤田机械厂(一七一)、华东有色金属勘探队(八一四)、轻机厂、轴承厂、液压件厂、上海外贸仓库、线路器材厂、新华五金厂、猪鬃制裘厂等企事业单位在沿线安家落户,被征地农民都进厂当了职工。再到后来,运输三站、万吨食品冷库、三茅宫长途汽车站、无线电厂、牡丹电视机厂等知名企业也聚集镇句路。

每逢周末晚间,铁路工务段、六普等国营单位时经常放映露天电影招待职工家属。附近老百姓同时沾光,一个个扛着长凳前往观影。

1966年5月,镇句路首次铺筑6.25公里渣油路面,并建成七里甸双曲拱桥,路况初步改观。1969年4月开往乔家门的公交5路线通车,拉近了城乡距离。

1976年,水电部华东列车电站基地在四摆渡征地2.3公顷,兴建厂房、办公楼和职工宿舍等生活配套设施,还铺设了6公里的专用线与六摆渡车站接轨。

1977年,长3.5公里、宽9米的镇扬公路建成,从三茅宫直抵镇扬汽渡渡口。汽渡通航后南来北往的车辆必经镇句路,车流量随之加大。1983年3月,镇句路牌湾至七里甸段3.1公里按城市道路标准拓宽成23米宽的水泥混凝土双幅路面,地下敷设了给排水管道,路边明沟填平后改铺人行道。同年润州区政府挂牌成立,三茅宫成了润州区的行政中心。

1976年沪宁铁路复线建成时,新建了七里甸铁路立交隧道。1984年又将单孔隧道改建成三孔,并对桥下的积水隐患进行了根治。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建的三茅宫小区,占地65万平方米,共有居民楼240幢,7000多户家庭,常住人口22000余人,是全市最早开发的大型住宅区。幼儿园、托儿所、文化站、菜市场、商店、学校、社区医疗保健等设施日臻完善。

位于小区内的润欣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教育成果显著。

朱方路新生

随着道路负荷逐年增大,镇句路的水泥路面长期受轧后大面积开裂、颠簸不平。有人调侃“汽车跳,镇江到”,有损城市形象。1997年开始实施镇句路全线环境的提升改造。道路拓宽取直,路面“白改黑”;地上杆线全部下地,雨污分流;机非分开,中设绿岛分隔带;绿化、路灯、交通设施全部更新。

中山西路北延后,在老西站遗留地块上建起了中山广场。中山纪念塔和老轨道上陈列的蒸汽机车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勾起了人们对往事的怀念。

随着北府路跨铁路立交桥的建成并延伸至三茅宫,形成四岔路口。原三茅宫交叉口的大转盘被拆除,西南角新建的润州广场是西区最大的城市生活广场。2000年初,从京畿路交叉路口至团山路口路段改名为朱方路,镇扬公路也从此更名润州路。

2006年2月,原七里甸镇正式撤镇改街道办事处,城市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沿线的厂矿企业退城进区,西苑新村、朱方花苑、光华雅居、德润华庭、润康城、城南映象、新城花园、悦然广场、茶砚山庄等小区楼盘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营房街一带几十年的老脸谱彻底变样:重点名校省镇中校舍全部翻新,重建了造型新颖的大门楼;好美家装饰城、七里甸小商品批发市场是西区最大的购物市场。

引人注目的维也纳酒店、醉香源酒楼、永安鱼庄、天慧园酒店、福帝门大酒店、东一家酒店、祥圆楼酒楼、苏客隆购物广场、凯迪隆国际家居广场、龙鑫建材家具广场都是消费者不错的选择。

朱方路冷冻食品批发市场是城里城外老百姓最喜爱的采买之地,有各种包装食品、冷饮、鲜(冻)畜禽肉及肉制品、蛋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的批发、销售和配送,价廉物美,门庭若市。

改革开放后新建的南徐大道、二道巷、桃西路、太平路、蚕桑路、七里路、金蚕路、团山路等多条道路与朱方路相交,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路网。

华东列电整体搬迁至南徐大道旁,从铁路桥至南徐大道西侧跃起一座占地184.5亩的“美的城”。将近36万平方米的建筑全部采用海绵城市设计标准,荣获智慧健康示范社区称号。兀立眼前的19幢高层住宅楼和配套的独立商业综合体,在四周景物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从昔日泥泞的乡间公路变成如今宽阔平坦的朱方路,贫穷落后的村庄转眼嬗变成了繁华的现代化小区,我们这座城市框架越拉越大,市容市貌也越来越美。朱方路的变迁过程堪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巨变的缩影。

一艘小船,只能承载5个人。四个警察执行任务带着两个坏蛋上船后,船却没有沉。问:这是什么原因?

在本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内给我留言  , 就能知晓答案



崇德尚文
记得年少春衫薄,你爱谈天我爱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