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深意,藏在了镇江的狭长里

文摘   2024-11-08 08:43   江苏  



巷,狭长狭长,小门窄窗,是一道风景,是城市诗篇的韵脚,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淡雅别致的后庭院。


在镇江这座古城西边,就有着无数条颇有韵味的小巷,上一轮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只与镇江擦肩而过,所以大部分的巷被保留了下来。抛开城市化、拆迁这些宏大叙事不谈,比较有情致的是,每到秋天,或许你的一个举首投足,一次起心转念,就能够在这延绵百年的生态中找到秋真正的风貌,寻觅到镇江的烟火人家。




因此,趁着眼下这温柔如水的秋天,有必要在城市的美学坐标上给出一个定位,如果,只是带着老眼光去轻蔑一撇,而不在我们镇江那狭长的小巷里面发掘出一点美深度的话,恐怕大半个秋的情调将会和我们失之交臂了。



这些能够书写镇江生态的巷,通常不是唐宋遗风里的古巷,她们注定是登不上三皇五帝的祖谱的。诗文中的古巷当然极负盛名,像第庐街(第一楼街),西津渡。它们必然有过辉煌而又厚重的历史,在我们后辈们梦的呓语中,常常都显得那么的大气,那么的潇洒。然而,时常也会给我们一种喘不过气来的历史负担。我们所要驻足的小巷呢?远远不需要我们承受那么大的心理张力。这里没有“西风残照”的历史观,通常流露的是“锅碗瓢盆”的人生观。她们,往往是平和的,古朴的,纤小的,冲淡的。


秋天的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撒在深巷的某一个角落的时候,沉睡了一夜的小巷就承载了新的在秋的氲气中,她注定是在旧式门窝的“吱嘎”声中苏醒的,也必然在老式煤炉的炊烟中恢复生机。在这样氛围中,恰恰一种生态形式的阐述与表现。日子要慢慢过,一切都不要有大都市那种急功近利。生活就是要像煤炉里的那缕缕炊烟,悠闲自在,既不标榜闲云野鹤得孤高,又能够把日子过得很好,也只有这江南的深巷了。

深秋亦有暖阳,“吱嘎”一声的门窝响动,先是张老太爷出去遛鸟了,哼着个京剧段子。后来又是李奶奶买菜去了,在块儿八毛之中寻觅充实。居住在巷子里,大家当然都很熟悉。早上见面,必然会问候声早,然后就自然而然的谈开了。昨晚上连续剧又放到哪了?昨晚晚饭又吃了什么?谁家小孩又放学回来晚了?听听全是一些琐事。可仔细想想这就是生活的日常。就像这小巷的青石板路。那么平静又那么深长地伸向远方,四平八稳又充满乐趣。
傍晚时分,小巷的秋色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夕阳斜照,余晖透过斑驳的长满青苔的砖墙,在狭小的巷子里写就一个金黄色的“一”字,依旧是深巷寂寂。只是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叫做回家的气息。行人匆匆,薄暮冥冥,在江南的小巷中构建了一种十七世纪印象派的意境。脚下依然是青石小路,身边依旧没有引擎轰鸣,举首依旧是狭长的天空。晚霞残照。空气中除了秋的味道还有炊烟的味道,它们飘散在小巷的每个角落,那一定是小巷独特的生态价值。
下雨的时候又是另一种别致,在茫茫秋雨中,撑一把老式洋伞,漫步在镇江那狭长的深巷,那绝对是精神意义上的一次浪漫之旅。雨声潺潺,深巷无语。很容易就让人想起上世纪初的那首浪漫的《雨巷》。或许你也会期盼邂逅一位结着丁香愁怨的姑娘。雨水滴答滴答地润泽着脚下的每一寸石板路。交错的电线上偶尔滴落雨滴打伞布上,发出悦耳的旋律。或许在某个虚掩窗下也会飘来复古式留声机的怀旧歌曲,亦或是咿咿呀呀的调频广播,缠绵在这深秋水灵灵的深巷。这是江南特有的声音。

秋风无语,深巷寂寂,如此意境,已是秋的深意,深深嵌入在镇江的肌理。

一艘小船,只能承载5个人。四个警察执行任务带着两个坏蛋上船后,船却没有沉。问:这是什么原因?

在本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内给我留言  , 就能知晓答案

崇德尚文
记得年少春衫薄,你爱谈天我爱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