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西津渡,微醺了整个镇江

文摘   2024-11-20 08:45   江苏  


西津渡的街巷有多长,赞美西津渡的诗就有多长;西津渡的历史有多久,歌咏西津渡的诗就有多久。是西津渡孕育了诗,也是诗造化了西津渡。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船行江上,凭栏而望,滔滔江水浪涌而泻,翠山绿水走马灯似的飞逝而去,船至西津,春风明月,好一幅江南早春二月图。西津渡,不愧是一部硕大深邃的典籍,自镇江城市发展有文字记载以来,它就闪烁着异彩。每一处渡口、每一波激流、每一座山峦、每一团雾绕,徜徉其间,都会使人陶醉生情,心驰神往,一种对山水的恋情,会不期而至,自然而然地呼唤出来。

“不识浊醪倾北固,独随寒雨出西津。连天风浪声兼厉,当路鼋鼍气亦振。”不是吗!宋代诗人强至刚刚在北固山品尝着本地出产的浊酒,然后乘船逆流而上,路经西津渡江面,顿时感觉寒气逼人,江天一线,恶风巨浪迎面扑来,扬子鳄在江中时隐时现。西津渡北对瓜洲,江中金山小岛屹立中流,江水盘涡漩激,而西津渡至瓜洲又是长江下游最重要的南北渡口,渡船常常在此翻船,因此渡江就成了非常危险的事情,因而诗人孟浩然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诗来自生活,源于自然。它是现实的写照、自然的碰撞、灵感的迸发。如果没有恶劣的自然环境,就不会有宋代诗人强至“连天风浪声兼厉”的写实;如果没有翻船的惨剧发生,就不会有唐代诗人孟浩然“愁杀渡头人”的感叹。

南朝宋颜延之、谢灵运、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他们作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诗文之美,冠绝当时。三家中的颜、鲍二人都是镇江人,曾相继跟随宋文帝刘义隆和始兴王刘濬游览过西津蒜山渡。这也是镇江历史上发生最早、盛况空前的大型游览观光活动。刘裕称帝后,其子宋文帝刘义隆经常到京口拜陵祭祖,游览蒜山,凭吊胜迹。元嘉二十六年(449),刘义隆游览蒜山,颜延之陪同并写下了《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的诗,发出了蒜山如“元天高北列,日观临东溟”、 蒜山渡口“春江壮风涛,兰野茂荑英”的赞誉。

同年十月,征北将军始兴王刘濬任徐、兖二州刺史至京口,率文武二千人登上蒜山东观日出,北览长江,歌吹弹唱,赋诗作文。诗人鲍照写下了《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这生气灵动的佳作:暮冬闲暇之际,始兴王藻驾出游蒜山。朔风凛冽,霜气严肃,大地闭塞,泉水干涸不流。龟蛇、萤火虫等动物昆虫还藏在树木洞穴,处于不进食、不活动的冬眠状态之中。王泽普溉,劳农得以休憩,役车所以不兴。蒜山高耸,几与云天相交,景色诱人,藻驾及时出游。连汉代鹿苑和兔园也不足流连。登上锐而高的山峰,东观日出,北览长江,见云彩仿佛生于西王母的碧玉之堂,流风披靡了王母银台之陬。大大小小的山峦像星星一样悬布,点点滴滴般的岛屿如烟尘一样浮现。京口的形胜确如天府一样,包孕的珍宝足以使王土生辉。白日高照,回映出清丽的景物,美酒盈樽,融汇进欢柔之心。洞箫寒吹,缭戾婉转,在江面上荡漾……鲍照这首从游之作文采遒丽,生动灵气地描绘了蒜山和蒜山渡口的美丽风光。

在西津渡若论诗,那就要数写渡口和江潮的内容。历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戴叔伦、张祜、许浑、王安石、苏轼、欧阳修、陆游、张玉书、曹寅、王士祯等都曾经过西津渡,领教了渡口风高浪急、潮涌水寒的壮观。戴叔伦的“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诗句,张祜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更是脍炙人口。苏轼来了,这位北宋的文坛领袖对西津渡情有独钟,写下了“夜半潮来风又熟,卧吹箫管到扬州”; 欧阳修来了,他虽路过西津,抒怀有感,写下了“船头初转两旗开,清晓津亭叠鼓催。”“云愁海阔惊涛涨,木落霜清画角哀。”陆游也来了,还留下了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宋词“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历代文人被这块土地陶醉写下了一首首诗章,让所有读到它们的人都可以重温西津渡的美。

一艘小船,只能承载5个人。四个警察执行任务带着两个坏蛋上船后,船却没有沉。问:这是什么原因?

在本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内给我留言  , 就能知晓答案

崇德尚文
记得年少春衫薄,你爱谈天我爱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