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路,一段被镇江人用旧了的时光

文摘   2023-08-17 11:43   江苏  




我在城外新马路附近的巷子里,居住生活了几十年,这里的古老运河,曲巷老宅,还有曾经的繁华市井,在我的记忆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出生在新马路上的西柴院,六十多年来,目睹了这条老马路的种种变迁。记得,从新西门桥至电力路的这段新马路,过了桥的左边沿运河向南为义士路,右边向北为丹阳码头,西柴院位于丹阳码头与新马路之间。当年这里均是一家紧挨一家的低矮房屋,巷道狭窄,路面是石块铺就的小道。

记忆中,此地段大小工厂作坊不少,有竹器行、木器行、布厂、染坊,还有挂面厂、搪瓷厂、钢锉厂、砂轮厂及规模较大的益群染布厂等。一家专门生产建材的拉丝厂就在新马路北边的路口上,整日里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这条马路上的康复医院(现市第一人民医院),其历史已有百年之久,可谓家喻户晓。那时,医院的大门最早开在东边,大门正对运河,后改在了朝北,正对着新马路。再往西,靠近电力路口,有一座邮电局大楼。这条马路上,路边一棵棵粗壮高大的法桐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

新马路是连接城里城外的一条重要通道,这里人口密集,不宽的道路上,每日里来往的汽车、自行车与行人,川流不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这一带的街市尤为繁荣。康复医院门口的路两侧,商铺林立,路边的杂货店、小吃店、水果店等,一家挨着一家。有卖烧饼油条、面条馄饨的;有卖快餐、手抓饼的;还有炖鱼汤、鸽子汤的。几家服装鞋帽店和推拿按摩、修剪灰指甲的小店铺等也位居路旁。

这条街上最为红火的当数餐饮业,主要是方便周边居民和医院病员及家属的每日用餐。紧邻新马路的西柴院巷口,有一家专为住院病人服务的摊点,沿墙边一字摆放着10多个小煤炉,炉子上的钢精锅,炖烧着病员家属预订的鸽子汤、黑鱼汤和鸡汤,煨好后,店主会派专人送往医院各病区的病房。后来因环境卫生整治,不让用煤了,改用了液化气烧煮。

缓缓流淌的古运河与新马路紧邻,小时候我常去运河边淘米洗菜。那时的河水清澈,淘米时,常见着小鱼在河水中来回游动。盛夏时节,我与小伙伴们常相约在运河里爽快地游泳、扎猛子。当年的运河上,来往的帆船、拖船和竹排,络绎不绝,日夜行驶在运河之中,其景甚为繁忙。

儿时,我在新马路西北边的邹家巷小学上学(后改为电力路小学),校门附近有座小山坡,坡上尽是一些碎石瓷片。我听老人们讲,这座山叫 “瓦瓷山”,由残瓷碎片长年堆积而成,相传此地在清代年间曾建有一座瓷窑,利用靠近柴草库的资源,专门烧制碗、盘、碟等瓷器。还记得,距我家门口附近,有两口水井,青石的井栏内壁上,留下很深的一道道绳印。每天早晚,我或去井台上挑水,或洗菜洗衣,与街坊邻居们在井台上谈天说地,很是热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新马路附近的大小工厂作坊,先后搬迁。九十年代中期,西柴院片区发生了重大变化,该片区实行了大面积拆迁改造。不久,一幢幢新楼房出现在新马路周边。后来,康复医院的正大门改建在了电力路路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几年前,狭窄破旧的新西门桥进行扩建,老桥全部拆除,新建的桥面宽10多米,桥两侧人行步道有两米多,桥上的大理石护栏,坚固美观,崭新的高杆路灯矗立于桥两侧。我常驻足于桥上,放眼远眺,运河两岸,树木葱葱,花草繁茂,波光粼粼的河水,静静流向远方,此情此景,令人心情格外舒畅。

不久前,历经风雨沧桑的新马路(新西门桥至电力路一段)开始了扩建改造。为使新马路与新西门桥的路面宽度相适应并方便车辆与行人通行,同时也对该地段多年的脏乱差环境进行整治,建设部门对此路段两侧老旧房屋和破旧不堪的店铺,进行了拆迁并实行封闭式施工。每次我路过此地,只见工地上热火朝天,挖掘机、推土机、装载车在紧张地忙碌着。今年春节前,一条宽阔整洁、清新靓丽的新马路展现在人们眼前。双向四车道的马路中央,还设置了绿化带,到了夜晚,一盏盏多功能的智慧路灯,把新马路照得通亮,可谓“百年老马路,旧貌换新颜”。


一艘小船,只能承载5个人。四个警察执行任务带着两个坏蛋上船后,船却没有沉。问:这是什么原因?

在本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内给我留言  , 就能知晓答案

崇德尚文
记得年少春衫薄,你爱谈天我爱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