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发展浪潮里,每年的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都会成为行业风向标,大批中国的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参加了展会,与此同时今年CES 开幕式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通用机器人的时代即将到来,这将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技术产业。”
今年春晚身着花袄、手持花绢的机器人扭秧歌表演成了全场焦点。机器人,这一科幻电影中经久不衰的题材,正在逐渐走进现实,不仅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也开始在医疗、养老、农业、物流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是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
技术上,人工智能、传感器、材料科学和机械工程等领域的突破,为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需求上,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和个人对机器人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领域。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3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6%,预计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4%。
为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
2021年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提高到70%以上,对符合条件的机器人企业给予研发经费支持,提供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2023年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培育2-3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及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2027年构建起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广阔的前景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无疑对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的发展有利,但对于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要从众多良莠不齐的上市公司中淘金很难,投资指数或是更明智的选择。
中证机器人指数是机器人产业的代表性指数,它选取系统方案商、数字化车间与生产线系统集成商、自动化设备制造商、自动化零部件商以及其它机器人相关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指数样本,反映上市公司中机器人相关证券的整体表现。
中证机器人指数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01
产业链覆盖全面
目前该指数共包含70只股票,不仅包括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还囊括了新兴的服务机器人企业,以及提供关键零部件和技术支持的服务提供商,这种广泛的覆盖范围使得指数能够全面反映整个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中证机器人指数覆盖的细分行业很多,从中信三级行业来看,比例较高的前四个细分行业为工业机器人及工控系统、电力电子及自动化、新兴计算机软件和服务机器人。
指数行业分布如下图: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1/27
02
市值分布偏中小盘
从成分股市值的分布来看,指数中市值小于100亿的股票权重和占57.1%,300亿以下的股票权重约占92%,属于中小盘风格。
由于中小盘股和成长股都对市场流动性很敏感,在货币宽松环境下表现或许相对较好。
下图为指数当前的市值分布统计: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1/27
03
当前估值偏低
截至1月27日,中证机器人指数的市盈率为45.3倍,作为一个中小盘成长类指数,这个估值不算高。
从2015年指数发布起算,当前的市盈率的历史估值百分位为26.9%,即目前的估值低于历史上73.1%的时间。
下图为过去10年中证机器人指数的市盈率变化。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1/27
指数投资可以通过指数基金来实现,目前在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的场外指数基金中,规模最大的是中欧中证机器人指数基金(A类020255;C类020256),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合计规模为8.57亿。
wind数据显示,从2024年1月17日成立至2025年1月16日,该基金近一年的回报率为24.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涨幅为18.93%,基金超额收益率为5.67%。
在基金的四季报中,基金经理宋巍巍概括了机器人市场的现状,并表达了对产业发展的看法:
从 9 月 24 日行情启动到 12 月 10 日,机器人行情上涨 57%,尤其在11 月成为市场的焦点。
11 月之后的机器人行情是一次市场定价主体的切换——从看海外到看国内。2022 年以来,机器人行业的行情主要由海外科技巨头的人形机器人新产品、新技术发布推动。不过因为该巨头在2024年 10 月的发布会低于预期,导致在随后十月的成长股行情中,机器人板块不温不火。
进入 11 月,市场消息称与华为深度合作的上市公司进军机器人行业。11 月4 日,机器人板块启动。11 月 19 日,两则 A 股上市公司宣布与华为合作的消息,进一步催化了机器人的第二波行情。机器人板块的驱动,从之前只看海外科技巨头,到现在国内人形机器人的消息催化就可以引领板块行情,这是一次定价权的转换,也是侧面印证我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的进步。
目前,我国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产品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和交付,客户主要是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企业和智能制造企业,一些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工业制造场景及商用服务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
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应用,机器人行业由单纯的美国主导,转变为中美共振,未来的产业机会更为明确。
对于行情,他表示,流动性充沛的市场环境利好科技成长股。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国内的制造业资产尤其是科技资产,是本轮行情的高弹性板块。
从去年底中央经济会议的表述,今年的货币环境无疑是宽松的,或许更利于中证机器人这类中小盘成长指数。
眼下,机器人指数经过回调,估值回到了历史较低位置,对于想要布局机器人产业的投资者来说或是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