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跌,牛市后续将如何演绎?

财富   2024-11-15 10:39   福建  

看上证指数,最近股市进入了小下行期,成交额回落,市场热度下降,有不少人疑问,牛市就这样结束了吗?

屁股决定脑袋,仓位决定立场,我目前仍是牛市思维。

那牛市走到哪儿了?我这里抛个砖。

一、成交额或换手率见顶或许是阶段行情的顶点,但并不意味整段行情的结束。

复盘2000年以来的3轮牛市,2005年-2007年、2014年-2015年、2019年-2021年。

2005年2007年,成交量先于大盘达到顶峰。

2014到2015年,成交额和走势匹配度很高,牛市高点对应成交量高点。

2019年-2021年

由上图,成交额见顶后,仍有一波上涨。

三者共同点是,到达顶峰之后,成交额虽有小幅下降,但整体仍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二、回顾历史上的牛市,成长板块好于价值

首先,分享一张方正证券的图。

有人要说了,2007年,银行涨最好,难道银行是成长板块?是的,彼时的银行和今日,云泥之别。

2007年,招商银行静态市盈率(PE)达到惊人的86倍,动态市盈率38倍,动态市净率(PB)达到8.6倍。

2007年招商银行利润增长124.36%,妥妥成长股。

从市场整体来看,2007年那波就是估值、业绩双向推动,循环上升,共同将指数推到喜马拉雅之巅——6124。

再回顾下2015年,上证指数最高涨到5178点。

这次牛市,开端其实在2013年,不过最初只反映在创业板上。

2012年12月31日,创业板708点,2014年底达到1460点,涨了106%。

上证指数则反应较慢,2012年12月31日至2014年7月17日这个初始阶段,上证指数反而下降了7.96%,直到2014年7月末才逐渐明朗。

我们知道,上证指数在A股,那是旗帜般的存在,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外部资金看的是大盘,最直观感受是大盘涨到哪儿了?而大盘就是上证指数。

它不涨,那就是大盘不涨,就带不来“赚钱效应”。

2014年7月18日至2014年12月30日第二阶段,大盘迎来54%的显著上涨。与此同时,创业板的涨势较为温和,仅有11.22%的上涨。

再到第三阶段,即全面牛市阶段,该阶段从2014年12月31日持续到2015年6月12日。在此期间,创业板指上涨167.08%,上证指数上涨63%。

综上,2013至2015,大致可分3个阶段:

一开始创业板独立上涨,接着是市场风格转变,最终演变为整个市场的狂欢。

我们知道,2015年那波是典型的水牛,业绩并没有出现明显提升。

是赚钱效应加场外配资推动起来的。彼时,市场讲的故事是“大众创业、万众创业“。并购重组盛行,以至于并购形成的商誉好几年都消化不了。

虽说,每次牛市都有些共同点:

例如:1.行情都在绝望中诞生;

  1. 真正的大牛市一定要吸引外部资金介入,也就是存款搬家。

因为,那些套牢很多年的老韭菜,根本带不动市场。

3.听过很多“创富神话”,但真正能从市场带走真金白银的不多。

然而,每轮牛市启动的原因、宏观经济却各有不同。

回到本轮牛市:

美国降息预期,国内汇率、货币市场得以喘息,9月24日,“一行一局一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释放一系列利好举措,打出历史性的政策创新组合拳,紧接着,市场突然被引爆。

如此背景下,市场能否继续上涨,取决于政策的跟进力度,宏观数据上的支持,以及场外资金能否加紧入场。

从估值情况看,除2020年-2021年的结构性牛市外,破净率(全市场PB小于1的个股比例)在牛市高点时,常低于5%。

10月8日破净率为12%左右,依旧位于较高位置,估值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我们知道,大盘股依赖业绩,业绩则依赖经济基本面的修复;

小盘股更依赖流动性和市场的热度。

如果宏观经济数据,看不到明显好转,我们很难看到大象起舞。

但一如我之前说过,上证指数不继续上涨,很难推动外部资金流入。

一个比较好的演进方式是,上证指数带动产生赚钱效应,外部资金进入,大盘股塔台,中小盘股唱戏,再推一波水牛,毕竟,宏观经济数据目前还没看到明显好转,并且,场外资金是充裕的。

2014年到2015年牛市,高峰期时,股民进行了5万亿的存款搬家,2014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是51万亿,差不多是10%;

2023年底,我国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284.26万亿元。如果能搬个十分之一,那大牛市指日可待。

这,取决于市场的热度和信心。

6年坚持原创不易,如对你有启发,请不吝点赞、转发,不胜感激。

行情转暖,想开户的小伙伴变多了,想开户的,可以加VX:ruhua2020168(如花全拼 2020168),备注“开户”。这几年,行情不好,券商也是卷的厉害,给大家争取到的费率也颇为感人

点击以下名片关注,

不在此山中
著有《指数基金投资从入门到精通》(铁道出版社)、专注证券研究与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