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基金可以拿好躺平,长期不动?

财富   2025-01-22 12:16   福建  
值得长期拿的基金,是预期长期表现好、能赚钱的基金。
如果只看后视镜,这种基金当然有,而且很多,历史业绩好的基金我能找出一大堆,但是,怎么知道这不是运气呢?
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只要基数大,什么基金都可能出现。
就拿连续多次抛硬币来说,只要抛的人够多,总会有人每次都正面朝上,但你敢赌他下次还抛出正面吗?
市场行情起起落落,基金净值波动在所难免,有时还会经历长时间、大幅度回撤,要长期坚持拿好,必须有坚定的信心,这信心从何而来?


01
信心从哪来?


要长期持有,基金要满足以下四个标准:
一是历史长期表现不差。基金过去表现好,不代表未来表现就一定好,但是,长期表现差,说明其通不过市场的考验。一个历史上长期不好的基金,怎么能相信它未来会好呢?
二是投资逻辑硬。投资逻辑要清楚稳定,容易理解,经得起推敲。投资逻辑越是可靠,遇到逆境时才越能坚持。
如果某个基金一会儿价值投资,一会儿又追涨杀跌,赚钱时你可能拿的住,但事情总不会一帆风顺,如果持续一段时间都是赔钱,你还能坚持吗?
三是投资方法的适用性强。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某种投资方法,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时期,甚至不同品种中都表现出有效,那么未来继续有效的可能性就更大。
比如价值投资方法,在不同的市场,不论是美股还是A股都有效,而且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效,甚至在债券、商品期货等品种中也都表现出色,可以相信未来价值投资方法还是有效的。
四是投资方法容错性强,不依赖特定指标。    
比如,某策略使用的是20日均线,若改为15日或25日,对策略表现影响不太大,说明该方法成功的偶然性较小,反之,如果改变后策略表现恶化,说明这个方法的成功很可能只是巧合。


02
选什么基金?


全市场上万只基金,哪些符合以上标准呢?
由于主动基金的投资策略不透明,投资者只能通过宣传材料和基金持仓表现来了解,除非你投资经验丰富且对该基金特别了解,否则很难做到充分的信任,长期持有。
之前基金大牛的时候,许多人杀入了明星基金,后面跌下来了,不少人又在骂声一片中卖出,就是这个道理。
而指数基金的投资方法,包括具体持仓和调整,都很透明,逻辑清晰且稳定,但也不是没有问题,主要是业绩大都不太理想,波动大,长期也拿不住。
以最常见的沪深300指数为例,2004年12月31日至今,从1000点涨到3812点,二十年涨281%,年化仅约7%,近十年更惨,年化只有1.3%。
主动基金投资方法不透明,主流指数基金长期收益不佳,那还有其他选择吗?
有的,指数基金中有一个小众品种,智能贝塔指数基金、通常也称策略指数基金,更符合长期拿的标准。
在长期的股市投资和研究中,人们发现按某些特定标准来选股能获得超额收益,这些选股标准被提炼出来,被称为各种因子。
比如之前曾介绍过的“狗股策略”,就是选择股息率最高的股票来投资,结果长期跑赢了市场,显示了红利因子的效果。
把因子投资思想应用到指数投资中,按因子选股和配置权重,就是策略指数,跟踪指数的基金就是策略指数基金。
为什么说策略指数更适合长期持有呢?
1.方法透明稳定。策略指数的投资方法是公开的,非常清楚,不容易发生改变。   
2.投资逻辑清楚。关于因子为何有效,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或是风险补偿,或是市场无效,原理都很清楚,投资者了解后更容易在长期坚持。
3.投资策略的广泛有效。常见的传统因子如价值、质量、低波等,在大部分主要股市、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表现出长期超额收益,有些因子甚至在不同的投资品种中都表现良好。
4.更换类似的指标,投资策略依然有效。比如价值因子策略,无论用市盈率还是市净率作为选股指标,对效果的影响不会太大。


03
在A股怎样?


那么,策略指数在A股的表现如何呢?
以常见的红利因子为例,最具代表性的指数中证红利,从2004年12月31日至今,二十年间涨了434%,年化约9%,这没有计入分红收益,算上分红再投资的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期间上涨了964%!
这不是偶然现象,我们之前的文章中还对比过,中证全指各行业红利指数全面超越了对应行业指数。
也并非只有红利因子表现好,其他常见因子的表现也都不错。
以长江系列因子指数为例,代表价值因子的低估值指数近二十年年化收益率为10%,代表质量因子的高盈利质量指数年化收益9.7%,代表低波因子的低波指数年化收益13.2%。
虽然长期表现出色,但中间难免经历大的起落,好在不同的因子超额收益的相关性较弱,常出现此强彼弱的情况,把不同的策略指数基金分散组合在一起,就能够降低波动,提高持有体验。
当然,作为只能做多的基金,投策略指数寻求的是长期的超额收益,大盘系统性风险是无法回避的,投资者必须了解这点,并把仓位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
一直以来,策略指数是我投资和研究的重点,持有数年的红利指数、国信价值等策略指数基金都给我带来了满意的回报,即将上线的基金组合也以配置策略指数基金为主。

不在此山中
著有《指数基金投资从入门到精通》(铁道出版社)、专注证券研究与资产配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