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丨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周冬生/北京化工大学刘慧玉合作制备钯纳米片增强多药耐药细菌引起的伤口感染治疗效果

学术   2024-10-21 16:17   浙江  


iNature

随着多重耐药(MDR)细菌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传播,需要开发能够替代抗生素的抗细菌感染疗法。

2024年10月13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周冬生、北京化工大学刘慧玉共同通讯在Small 在线发表题为Advanced Palladium Nanosheet-Enhanced Phototherapy for Treating Wound Infection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多功能单组分钯纳米片(PdNS),对MDR细菌具有广谱和高效的杀菌活性。

PdNS发挥其内源性纳米刀(机械切割)效应和不依赖于光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近红外(NIR)光照射下,PdNS表现出光热效应,产生局部热量;具有光动力效应,产生1O2值得注意的是,PdNS对H2O2产生类过氧化氢酶活性,增以强光动力效应。PdNS+ H2O2+NIR通过纳米刀效应、类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催化活性、光热效应和光动力效应的协同机制来杀死细菌。PdNS+ H2O2+NIR导致磷脂生物合成代偿性升高、能量代谢紊乱、细胞ROS水平升高和过度氧化应激,并抑制细菌中的核酸合成。在小鼠模型中,PdNS+H2O2+NIR对感染伤口的杀菌率为>92.7%,感染伤口几乎完全恢复。PdNS诱导促炎途径的广泛下调和伤口愈合途径的全面上调,提高炎症消退速度,同时加速伤口修复。PdNS+ H2O2+NIR代表了一种光增强治疗浅表感染的高效纳米平台。

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误用,多重耐药(MDR)细菌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蔓延。细菌中抗生素耐药性的快速发展主要由两个因素导致,即不正确的DNA复制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突变体,以及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抗菌素耐药性列为全球健康的10大威胁之一,并列出了一组ESKAPE病原体,因其较高的耐药性和毒性而被列为最高级,包括屎肠球菌(Ec.faecium)、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鲍曼不动杆菌(A.baumannii)、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asa)和肠杆菌科菌种(如Eb.Hormaechei)。目前,临床实践中的细菌感染治疗严重依赖抗生素,但新型抗生素的发现和临床批准流程太慢,无法应对MDR的快速出现。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针对MDR细菌,尤其是ESKAPE超级细菌的抗生素替代药物(如纳米材料)。
图1 PdNS的光响应抗菌作用示意图(摘自Small
鉴于其多功能特性,无机纳米材料已应用于生物医学、能源和催化领域。作为抗菌剂时,纳米材料可以逃避现有的耐药机制,比传统抗生素更不容易产生耐药性。此外,纳米材料独特的尺寸、表面电位、亲水性和尺寸使其能够粘附在细菌细胞上。银纳米颗粒是研究最广泛的无机纳米抗菌剂之一,其他种类的金属(如铁、铜、锌、钴、镍和钌)纳米颗粒也具有抗菌作用,主要由金属离子介导的化学动力学效应产生,其发生Fenton或类Fenton反应,促使内源性H2O2中产生毒性更大的•OH。
此外,外部场响应纳米材料能够通过声动力学效应实现抗菌功效,该效应利用低强度聚焦超声激发声敏剂产生活性氧(ROS);光动力效应利用近红外区域(NIR)光的能量通过光敏剂产生ROS;光热效应利用光热剂从近红外光中吸收能量以产生热量。构建异质结构或空间不对称Janus结构极大地促进了载流子的迁移以及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分别导致富电子和富空穴区域的氧化和还原反应升高,或改善电子的热运动,提高ROS产率或导致热量增加。然而,构建半导体/半导体、半导体/贵金属和贵金属/贵金属的混合体将增加纳米材料制备的难度和成本,且可能会影响混合纳米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据报道,2D纳米片具有独特的纳米刀效应,可以对细菌细胞进行机械切割,提高杀菌效果,且这种纳米刀效应与纳米片的尺寸相关。受此启发,作者开发了一种多功能单组分钯纳米片(PdNS),通过其固有的纳米刀效应、类酶活性以及NIR触发的光热和光动力效应的协同作用,对MDR ESKAPE病原体表现出广谱和高效的杀菌活性。PdNS增强了MDR细菌引起的小鼠感染伤口的治疗效果。

参考消息: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smll.202407180

END

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love_iNature),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3701829856 或邮箱:iNature2020@163.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iNature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