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团队最新综述

学术   2024-10-20 09:22   中国  


iNature

电压门控钠通道(Nav)是神经元传递动作电位的关键通道。河豚毒素耐药亚型Nav1.8主要在外周神经系统中表达,这为设计选择性疼痛缓解抑制剂提供了独特的机会。据报道,许多化合物可以特异性地阻断Nav1.8其中,VX548已经在监管审查中,用于治疗中重度急性疼痛,并有望成为过去20年来第一个非阿片类止痛药。最近使用冷冻电镜(cryogenic electron microscopy, cryoEM)和基于结构的预测模型进行的结构研究为Nav1.8的结构药理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

2024年10月17日,清华大学颜宁、Jin Xueqin共同通讯在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Drug discovery targeting Nav1.8: Structural insight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的综述论文。该文总结了Nav1.8选择性抑制剂的最新进展,重点是可药物位点和赋予亚型特异性的机制。这些结构上的见解突出了Nav1.8抑制剂提供非成瘾性疼痛管理的潜力,从而为下一代镇痛药的开发指明了道路。

电压门控钠(Nav)通道是电压门控离子通道(VGIC)超家族的基本成员,负责产生和传播动作电位。这些通道包括一个大的α亚基,包含四个同源重复序列I-IV,每个重复序列包含六个跨膜片段(S1eS6)。S1到S4片段折叠成电压感应域(VSD),每个重复的S5和S6片段包围了钠离子通过的孔域(PD)。在人类中发现了九种不同的Nav亚型(Nav1.1-Nav1.9),每种亚型在各种组织和细胞类型中具有特定的表达模式。其中,Nav1.7、Nav1.8和Nav1.9常被称为外周Nav通道,因为它们优先表达于外周感觉神经元,如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这种选择性表达减少了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药物成瘾的可能性,使它们成为治疗疼痛的潜在更安全的选择。
由SCN10A基因编码的Nav1.8因其抗河豚毒素(TTX)特性和独特的激活和失活特性而区别于许多其他钠通道。它在更多的去极化膜电位下激活,并且比许多其他Nav亚型具有更慢的失活动力学。这些独特的属性使它即使在其他亚型失活时也能保持活跃。它在去极化DRG神经元中从失活中迅速恢复,使高频重复放电成为可能,从而在其支持高兴奋性和疼痛的功能之间提供了机制联系。
电压门控钠(Nav)通道的结构和工作机理(图源自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2021年,Vertex发布了第二代Nav1.8抑制剂VX-548 (Suzetrigine),最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分子对Nav1.8具有高效抑制作用,IC50为0.7 nM。VX-548在一项单臂III期研究(NCT05661734)中显示出疗效,在广泛的手术和非手术疼痛状况下显示出长达14天的有效性。基于拇囊炎切除术(NCT05553366)和腹部成形术(NCT05558410)后疼痛管理的III期试验的积极反应,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授予VX-548优先审查,使其成为过去二十年来第一种非阿片类急性疼痛药物。VX-548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NCT05660538)和腰骶神经根病(LSR)(NCT06176196)的II期试验中也取得了积极反应。这些里程碑强调了选择性Nav1.8抑制剂在提供有效疼痛缓解方面的潜力。
在这篇综述中,作者重点介绍了Nav1.8上已知的和预测的药物结合位点,包括孔结构域的中心空腔(C位点)、PD上方的细胞外环(ECLs)和VSDs。该研究还对几种亚型特异性调节剂(如PF-01247324、A-803467、LTGO-33)进行了实验和计算结构分析,以说明这些结合位点。Nav1.8在疼痛通路中起关键作用。挑战在于实现Nav1.8对其他Nav亚型的高选择性,以尽量减少脱靶效应,特别是影响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脱靶效应。VX-548在急性疼痛和DPN早期疗效信号方面的成功,为Nav1.8作为广谱疼痛管理的有效靶点和未来努力的重点提供了希望。但是,含有VX-548的Nav1.8的结构尚未确定。对Nav1.8结构功能关系的持续研究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发现有效、选择性和安全的疼痛治疗方法的能力。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7593124001145?via%3Dihub

END

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love_iNature),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3701829856 或邮箱:iNature2020@163.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iNature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