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等组成,循环系统疾病又称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心血管、脑血管和淋巴管及淋巴结疾病。前不久,国家DIP目录库调整,循环系统疾病的相关病种由1.0版的1129个调整为2.0版的846个,其中保留1.0版353个病种,删除428个,调整348个,变动病种占比68.7%。
调整后的2.0版病种分组更适合临床实际,满足实际需求,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以下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循环系统疾病DIP病种的优化情况。
一 DIP2.0版循环系统疾病病种变化情况
(一)2.0版对1.0版的病种分类进行了保留。
一是保留部分常见疾病保守治疗病种组合。如I05.0二尖瓣狭窄、I60.2前交通动脉的蛛网膜下出血等174个常见非手术病种,延续了1.0版的病种组合。二是保留部分常见手术操作病种组合。如I20.0:00.6601不稳定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药物球囊血管内成形术、I71.0:39.7301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支架置入术、I66.0:88.4100大脑中动脉闭塞和狭窄:脑动脉造影术等179个常见手术病种,延续了1.0版的病种组合。
(二)2.0版调整了非必要手术操作的病种组合,仅保留主要手术操作。
以血管支架手术为例,一方面,手术中支架的置入数量由治疗血管的数量和病变程度决定,按照ICD-9-CM-3手术分类原则,置入支架手术为主要操作编码,支架的数量为附加编码,主要手术是成组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心血管介入支架集采政策的落地实施,手术中置入支架的数量不再是资源消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2.0版删除了病种中血管支架数量00.4500(置入一根血管支架)、00.4600(置入两根血管支架)、00.4700(置入三根血管支架),仅保留主要手术操作。如I20.0(不稳定性心绞痛)。
比如,1.0版病种组合I20.0:00.4500 +00.6600x004+36.0701+88.5701不稳定性心绞痛:置入一根血管支架+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术+多根导管冠状动脉造影,2.0版调整为三个独立的病种:I20.0:36.0701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术、I20.0:00.6600x004不稳定性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I20.0:88.5701不稳定性心绞痛:多根导管冠状动脉造影。删除支架数量这一项举措影响到的病种就有87个,优化了病种组合。
(三)删除部分主要诊断与手术操作不符合逻辑或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病种组合。
一是诊断与治疗方式不匹配。如I48.X:35.6102心房纤颤和扑动:卵圆孔未闭组织补片修补术,I48.X:37.8001心房纤颤和扑动: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等等。根据房颤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常规治疗方式有:房颤电复律、房颤经导管消融、房颤外科消融,而上述病种的手术操作“卵圆孔未闭组织补片修补术”“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并非临床相应的治疗方式。
二是诊断与治疗部位不匹配。如I60.3:39.5103后交通动脉的蛛网膜下出血:大脑中动脉瘤夹闭术,I67.1:39.5200x002/39.5200x005+88.4101未破裂的脑动脉瘤:动脉瘤破裂修补术/肺动脉瘤包裹术+脑血管造影等病种,存在诊断部位与手术操作部位不匹配的问题。
三是临床与编码规范不匹配。如I63.9:38.0000未特指的脑梗死:血管切开术,按照病案编码规范,38.0000只应用于未特指部位的血管切开,临床较少出现完成开放手术治疗后仍不明确血管部位的情形,因此1.0版包含38.0000的9个病种组合均被删除。
(四)新增临床新技术、急危重症和常见病救治的病种组合。
一是增补了临床新技术相关病种组合。如2.0版新增I20.0:88.5500+00.5902不稳定性心绞痛:单根导管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检查。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目前是冠脉狭窄功能学评价的公认指标,是一项简单、精确、性价比较好的技术,有助于心脏病医生做出是否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决定,特别是当冠脉造影的结果不能肯定是否会引起心肌缺血时,可精准判断血管病变程度,减少非必要的支架置入手术,更好地节约临床资源,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其他还有I48.0:37.3401+37.2800阵发性心房颤动:经导管心脏射频消融术+心内超声心动图,纳入了心内超声心动图这一新技术,直观精准展示心腔内解剖结构,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率。
二是增补了急危重症救治关键技术的病种组合。如2.0版新增I61.3:96.7201脑干的脑内出血:呼吸机治疗[大于等于96小时],有利于真实反映危重症救治关键技术的医疗资源消耗。
三是增补了1.0版缺失的常见疾病诊断相关病种组合。如I60.0(颈动脉弯管和杈的蛛网膜下出血)、I60.1(大脑中动脉的蛛网膜下出血)、I60.4(基底动脉的蛛网膜下出血)、I60.6(其他颅内动脉的蛛网膜下出血)等病种,更充分体现蛛网膜下出血的病因和责任血管。
四是增补了1.0版缺失的常见手术操作相关病种组合。如脑梗死诊断,1.0版有支架术和药物溶栓术的病种组合,缺失血管梗阻去除术相关病种组合,2.0版新增I63.9:39.7400x002未特指的脑梗死: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和I63.9:39.7401未特指的脑梗死:经导管颅内血管血栓去除术,更加契合脑卒中疾病临床救治路径。
二 2.0版病种方案对临床适用性的优化
(一)疾病诊断进一步细化,扩大临床病种覆盖面。
以I74(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为例,1.0版只涵盖I74.2(上肢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I74.3(下肢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I74.8(其他动脉的栓塞和血栓形成)三类病种组合。2.0版则按照ICD疾病诊断分类原则进行完善,新增了I74.0(腹主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I74.5(髂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2个亚目,疾病发生部位覆盖更加全面,并且体现了临床常规的治疗方式39.5000x031(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99.1001(下肢动脉溶栓术),更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二)手术操作进一步丰富,贴近临床诊疗多样性。
2.0版着重还原临床真实复杂的诊治过程。临床实际工作中,同一疾病根据患者的特异性,会采取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多种治疗方式。如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可能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术、弹簧圈栓塞术或两者共之。2.0版针对该类病种新增I67.1:39.7501+39.7205脑动脉瘤,未破裂:经导管颅内血管裸弹簧圈栓塞术+经导管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较1.0版更适用临床。
国家DIP2.0版针对1.0版病种覆盖不够全面、部分病种不合理等问题做了诸多改进优化,进一步提高DIP分组科学性、合理性,更好地支撑DIP改革在全国更大范围推广实施。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声明 |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