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设计领域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AI技术的渗透将如何改变设计行业的面貌?又将对设计教育提出什么新的要求和可能?
3月21日晚19:30,「设计科技」系列直播的第五期,我们邀请了北京服装学院教授何颂飞老师,广州美术学院林敏教授,联想集团首席设计师杨润与BDDWATCH发起人童慧明教授共同探讨AI对设计教育的影响,主题为“颠覆or 赋能——洞见AI 时代的设计教育巨变”。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哦
以下内容为BDDLive
💬嘉宾观点的文字精华版
全文约2900字
何颂飞:从被动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深度改变世界。它超越工具论从整体到领域越来越细化。在认知的角度上,曾经我们一直把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工具去使用,但是未来很有可能是人+AI来做设计,与AI一起构建生活的方式。并从设计系统的外部限定条件转化为设计系统的内部建构。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说,当AI变成设计系统的一个内部建构要素时,人工智能可能在未来与人共生于一个新的世界,这个新的世界可能包括元宇宙,互联网,大数据等,这些曾经的媒介在未来变成了内容的本身。从碳基生命的角度来说,未来会有硅综合吗?硅达峰吗?未来新世界会有哪些可持续的新要求?我们在讨论人工智能从设计伦理的角度上最后讨论到设计的哲学。因此我们从这两方面进行思考,从人类自身的立场去思考为什么需要AI,这个方向远远高于单从工具论的角度思考AI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林敏:在美国读书的期间,我经历了上一轮AI从蓬勃发展到泡沫破灭的过程,在那个阶段人们期待AI可以对决策有较大的帮助,但是经历了失败之后人们发现对AI的预期可能太高,因此我认为目前这一轮AI是调低了预期值,可以辅助做一些决策。目前AI在工具层面的表现力较强,可以激发出一些更有创造力的概念。实现把你的较为模糊的想法变成一个比较具象的可以继续优化的能力。在设计教育中,是否弱化一部分基础设计技法的训练从而转向到设计审美能力的提升,这里可以在未来值得做进一步的探索。童慧明:“设计感design feeling”是一种感觉的东西,在过去的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默认共识,就是只有通过造型的能力训练才能获得设计感。我认为设计感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可以思考通过其他方面的学习去更好的领悟设计感。
杨润:在2019年我和一个科学工作者讨论人工智能时谈论到,人工智能时代比想象中要快很多,未来大量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希望公司的团队可以在能力象限做一些分层。从软件的层次去看的话,设计感传递的视觉是落在最后一层表现层,在此之前还要经历策略层(策略性思考你的设计方向),还有框架层(设计框架用什么样的路径实现),目前策略层和框架层人工智能都并未达到。因此我认为目前的AIGC释放了表现层的巨大工作,可以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应用层,策略层和框架层。未来专业的边界会模糊,AIGC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顾问,未来会有很多“超级个体”出现。林敏:目前AI展示了很多我们普通人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所具备的能力,但是AI有一个很大的缺陷,目前的AI大模型都是从黑箱模式出来的。因此无法预测黑箱模式中存在哪些风险,目前也没有很好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杨润:AI取决于数据样本量,样本量越大他的纠错能力就越强。虽然现在会看到他一些不准确的东西,但是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得到一定的改善。我们不可能像用一个专家一样用AI工具,至少目前的AI可以满足60%-70%的需求。对于个体而言,主观的感受,创造力和知识的整合是目前可以超过AI的。何颂飞:根据乔姆斯基的理论“机器学习无法代替人的天分”。人类的天分的局限性就是最大的优势,但是如果将AI的训练方式中模拟人的神经网络,加入人的思维和情感的时候,是否在未来会催生一个新的AI呢?因此AI覆盖人能力将是一个加速度的方式迅速到来。童慧明:未来的设计一定是碳基生物和硅基生物共同创造完成的。硅基的生命是从碳基人类创造出来的,在面对硅基生物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未来会更加侧重于思考创新的能力。
何颂飞:人的非理性产生的创造力和机器依赖超级算力所产生的生产力相辅相成构建未来的一种共生关系,这是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个理想状态。人相较于机器的特点是未来设计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未来更多的技术能力被泛化时,我们需要考虑未来的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杨润:我想围绕“标准化”和“设计化”来阐述我的观点,目前AI是一种标准化,而人类更多的是个性化,设计的从业人员来看,80%的人做的是标准化的东西,20%的人去做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我认为这80%标准化的东西在未来对于人的需求不会太强。因此在设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强调一些独立思考和主观的体验,并在此过程中结合审美能力和跨学科的结构完整度,以及更多更广泛的学习,成为20%个性化的人。林敏:共生绕不开人和AI之间的交互模式,目前文字的方式成为一个主要的交互模式,但是难以避免陷入另外一个问题,需要懂AI的一些文字表达“咒语”才能组合出你想要的效果。AI的训练导致它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这样会持续陷入一个循环中。目前的学生在文字表达上弱化了很多,但是语言的美感和设计感是互相关联的,当语言能力退步时如何通过AI进行有效传递你想要的设计感呢?杨润:例如我们用逻辑去最简短和最精确的文字表达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时这方面在是较为匮乏的。我认为语言的表达能力最本质是基础学科的能力。童慧明:由于目前把艺术归类为文科,在大一学习时更多是读文学作品,但是对于一些非常逻辑,非常严谨的语言训练来说是极为弱势的。如果你不能将一件事情用一种常规的语言逻辑讲清楚的话,那么要用很精确的关键词去和机器交流时就会存在一定的障碍。未来的设计师所具备的10个重要的能力,写作能力是第一位的。因此如何利用几个关键词去表达你的语言并让机器能够理解,这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何颂飞:文字和语言是一个项目影响和相互支撑的系统。例如ChatGPT的表达是西方标准论文式的语言,并不能表达东方诗词的美感。语言更多是依赖语境和文化氛围所产生的,因此未来的设计所需要培养的那种感觉是怎么被技术所支撑出来呢?未来的设计师可能是一个横向视野特别开阔的人才,未来AI时代会消解掉以往社会的标准化分工的界限。今天个性被释放出来时,满足未来社会多元化的倾向。童慧明:在AI时代来临时,所有的老师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未来设计教育的改革一定是一个集体思考的结果,并不是只聘请一个AI专家就可以解决的。应该所有的专业课老师都应该主动了解AI,积极使用AI,这是一个需要集体完成的事。何颂飞:从设计认识论的角度来看,AI对整个设计和教育的改变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只是修改其中一门课程,那不是教育改变。应该从整个系统上做更加深层次的思考,从观念上做出转变。杨润:例如我是一个高校的学生我应该怎么做?第一是别把AI当作工具,先去了解AI是什么,了解一些基础的工具,构建对于这个事物大的认知。第二是落实到应用层,善用工具去解决设计问题,用熟练这些工具让自己抢先一步。第三是做个性化的20%,我们需要解决策略层,框架层到个性化的工作,这是我们真正有别于AI的地方。因此我们想要创新,必须真的提升自己客体的认知,体验与总结。第四点是增强跨学科的学习,这样我们才能变成像“梳子”一样的能力。童慧明:上周我拜访了协同创新研究院。研究院的创始人在教学和创新模式上和人才培养上,提出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理念,就是应该把各种不同学科的学生放一起,让大家的集体去就某一些项目,利用自己原先的基础的知识的认知,激发出创想,最终推动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创新的可落地的项目。这个模式是适合AI时代对于人才培养要求的。
文字整理 / 编辑:王允熙
审稿策划:郭丽丽
欢迎订阅收看本次直播回顾
完整直播回放可扫描上方二维码或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订阅,您可以选择单独购买本期或购买设计科技专栏,专栏共包含5期直播,除本期之外的4期分别为:
设计科技|设计创新如何“浸入”一家机器人公司?张朝辉&刘哲&童慧明
设计科技|设计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实践 范凌&李晓梅&卓京港&童慧明
设计科技|用户需求能驱动硬科技企业吗?颜海&赵晴宇&刘茜&赵斌&童慧明
设计科技|设计科技,远比AI更大 范凌&雷海波&石亚琼&童慧明
「设计科技」、「设计出海」、「设计出圈」系列直播回顾专栏都已更新完成,欢迎大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