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饭盒,唤起多少国人的回忆!
文摘
情感
2024-09-04 07:30
山东
每当看到家里的这个铝饭盒,总会勾起许多的往日回忆。虽然铝饭盒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记忆里那一份亲切,那一份快乐,那平淡生活里,烟火气息酝酿出的幸福味道,仍时常萦绕我心头,难以忘怀……
曾经的铝饭盒,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承载了太多人的难忘回忆。
说起铝饭盒,就离不开我们曾经响当当的青岛制造,洮南路12号,那些年曾辉煌过的青岛钢精制品厂,后来改名的青岛铝制品厂;那些年家喻户晓的“工农牌”、“玉鸟牌”、“海燕牌”......
1961年,青岛新兴金属品制造厂投资兴建铝片轧制车间,开始研制日用铝制品的生产。1963年,试制生产了铝制饭盒、面盆、菜盆以及各种规格的铝锅和铝制杂件。
1964年,新兴金属制品厂的两个车间划出,建成青岛钢精制品厂,成为山东省唯一的日用铝制品专业生产厂家。
钢精是对日用铝制品的俗称,那时的青岛钢精制品厂很是红火,每家的盆、水舀子、燎壶、饭盒、奶锅、钢精锅,我们春游秋游开运动会背的“行军水壶”,以及家里吃饭的勺子,炒菜的铲子、漏勺,蒸饭的箅子等等最是常见。当年还有一个海军北海舰队铝制品厂,生产的“铁锚牌”质量也是极好,我家后来买的压力锅就是这个牌子。1979年,青岛钢精制品厂改称青岛铝制品总厂。相信上面图片中的物件,至今很多家庭里仍会看到。而这其中,最先退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器皿,也是最能够引发怀旧风潮的,就是铝饭盒了。
“海燕牌”铝饭盒
那时的工厂和学校的食堂还没有普及,但基本都有锅炉,早上备好饭菜,到了学校或单位,先把铝饭盒放到锅炉房,由司炉师傅帮着码好,分别装进几个大尼龙兜里。中午一放学或下班就会一股脑的往锅炉房冲,从兜子里找出自己的饭盒,烫的手忙脚乱的各自找地方吃饭。
后来学校和厂子里逐步有了食堂,凡是有食堂的单位,就很少有人从家里带饭了,但还是要配备饭盒盛饭。到食堂打饭,除了一些拿着大搪瓷缸子的,其他多是带着铝饭盒。铝饭盒盛上热菜会烫手,就会把饭盒的一小半伸出来,斜着放在饭盒盖上,这样端着就不会烫手了。
再后来,铝饭盒出了改进型,饭盒侧面有了一个可以折叠的把,再后来就有了高档的黄颜色加厚钢精材料做的铝饭盒。我一直用的是父亲退休后留给我的一个“工农牌”大饭盒,上学的时候,每逢春游、扫墓、运动会,铝饭盒和行军水壶都是必备品,大饭盒一直陪着我上到高中。参加工作就业在第二百货商店,因为单位隔着家较近,每天中午都是骑着自行车回家吃饭,这时候铝饭盒就放了大假了。直到1994年,经亲戚介绍,到深圳宝安工作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从小还没出过这么远的门,临行时,母亲已给我打好了几大包的行李,里面就有着父亲留给我的大饭盒。我从青岛坐了54个小时到了广州,下了火车转长途车去深圳,再从高速半途下来找摩的,等到了厂里都下半夜了,累的简直快虚脱。
打工的地方是宝安区公明镇的一家大型台资电子厂,一万多名职工。虽说伙食质量差些,好在一日三餐管饭,这个时候,这个大饭盒显出它的作用来了。每每往餐厅窗口一站,总会吸引不少注意,或是小声议论。因为厂子里基本都是南方人,以湖南人居多,那边人的饭量都不大,像我这样高高大大的一站,端着这么一个大大的饭盒,打菜的师傅打上两勺就会看我一眼,意思是你能吃的了吗?
等到慢慢熟悉了,不用说就直接给我打到饭盒四分之三的菜量,这也成了整个工厂一些议论的话题了。后来,因为有些水土不服的原因时常发烧,台湾的经理建议我先停薪留职回家休养一段时间。简单收拾了部分行李回到了青岛,调养了两个月的时间,恰好朋友介绍了一份其他的工作,就没再回深圳,留在那里的东西让两个当初交往不错的湖南工友分了。不知那个大饭盒最终的结局如何,以后时常忆起那份打工的经历,也是颇多的感慨。
后来工作又变动过几次,一直没机会再使用过饭盒,等到十多年前换了一家有食堂的单位后,就用上了更加方便实用的快餐杯了。
长方形的是“玉鸟牌”、圆形的是“海燕牌”,都是青岛铝制品厂的名牌产品。
虽然在单位食堂打饭的时候不用铝饭盒了,但家里还一直留着一个“玉鸟牌”的大号铝饭盒和一个“海燕牌”的圆型小饭盒。
关于饭盒的回忆很多很多,闲置好久不用的铝饭盒,仿佛已成了一种纪念品。恍惚间,房间里隐约会飘过那些往昔里爱的气味,仿佛又听到那些记忆里父亲的叮咛、母亲的嘱咐⋯⋯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
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