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华诞。75年的风雨,75年的发展,75年的辉煌。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家富强、人民富足,我们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值此国庆七十五周年之际,特编辑本组纪念特刊。每一张老照片都是一条时光飞毯,带你我穿越到过往画面里的年代……
站在国庆75年的岁月路口,重温青岛75年的经典瞬间,收拾隐藏在旧时光里的岁月温情,不忘初心、斗志昂扬地踏上新时代大青岛的新征程。
1949年,青岛举行庆祝解放大游行。
1950年,汇泉广场欢庆首个国庆节。
1950年10月1日,青岛市各界代表在汇泉广场欢庆国庆节。从1950年的第一个国庆节起,集会和游行成为了青岛历年国庆活动的重头戏。
1952年,青岛工学院正式挂牌。
1953年,运送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
1953年8月,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大石料,由浮山开采地开始运送,10月13日抵达北京。从采石到运送到京,整个工程耗时7个月,动用人力7116名。那块凝聚了无数人汗水与心血的巨石,已成为整个国家的记忆与纪念。
1955年,山东省青岛土木建筑学校迁至抚顺路11号新校址。
1953年7月,山东省青岛土木建筑学校(青岛理工大学前身)新校址选定和建设工作正式开始,经多方考察,选定抚顺路11号地块为新校址。1953年11月,正式开始施工建设。1955年初,新校舍建成,学校主体正式迁至抚顺路11号校址,见证了青岛理工大学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1958年,崂山水库开工建设。
1958年9月1日,崂山水库(月子口水库)开工建设。华阳、凉泉、香里等12个自然村961户搬迁,该水库于1960年4月竣工,是建国后青岛最大的城市供水工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曾是我市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地,为青岛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9年底,小白干路竣工通车。
1960年,台东人民公社成立。
1964年,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的居民们。(张秉山摄影)
196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拆除西广场的棚户房,由政府筹资开建第一座7层高的居民住宅楼——幸福楼。那时棚户区改造既没有拆迁费也没有动迁房,大多数拆迁居民靠自主求亲告友解决临时居住问题,仅用了一个多月就搬迁完毕。为早日住进新楼房,居民与机关干部、有关人员一起参加义务劳动,承担起挖填土方、清除建筑垃圾等工作,为楼房建设节省了大量资金。
1965年,位于湖岛海滨的第七海水浴场(也叫四方海水浴场)建成,原址在四方区兴隆一路14号,与青岛发电厂的海水冷却池只有一道矮墙相隔。海水浴场的规模不大,沙滩呈南北走向,在南边海中有一道石砌的挡浪坝,有十几座简易的更衣室,大都是当时驻区企业所建,1993年5月因青岛发电厂二期工程扩建被征用而关闭。
1966年,青岛国棉四厂援建北镇建起织染厂,从此滨州有了现代的棉纺织工业,这就是后来的“国营山东滨州第一棉纺厂”,为滨州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滨州现代纺织工业蓬勃发展,获得了中国棉纺织之都、中国纺织名城的荣誉称号,这与青岛国棉四厂有着极深的渊源。滨州现代棉纺织工业的第一个纱锭,第一批技术工人、管理干部,都来自国棉四厂。
1967年,《人民画报》介绍了青岛国棉九厂“活学活用”的情况。
1967年6月,《人民画报》介绍了青岛国棉九厂“活学活用”的情况。班前、班后,工人们掀起了带着问题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天桥”已经严重腐朽。为保证安全,1968年11月,在老“天桥”原址旁开始新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三孔桥身,全长132.24米,桥面净宽5.38米,桥高11米。建筑形式采用了民族风格的双曲拱,美观大方,坚固实用,这是青岛市建设的第一座双曲拱桥。
1971年9月14日,青岛电视台正式开播,是全国建台较早的城市电视台之一。同年在贮水山上建成了青岛第一座电视塔,160米的三角自立式电视铁架塔高高的立在公园内海拔四十米的平台上。
1972年8月13日至8月20日,西哈努克偕夫人莫尼克一行,由济南乘专列抵达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访问、休假。迎接西哈努克可谓“盛况空前”,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不多,来青岛的外国领导人更少。西哈努克的到访,的确是值得庆贺的大事。
1973年,柬埔寨首相宾奴亲王访问崂山港东村。
1973年7月25日至8月12日,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中央政治局主席、王国民族团结政府首相宾努亲王和夫人一行31人,由中国驻柬大使康矛召陪同来青岛休假。7月31日,访问了青岛市崂山县(今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港东村。
1976年,青岛港务局工人批判“四人帮”。
1977年,沧口广场庆祝十一大召开的游行队伍。(杨义宽提供)
1977年8月,十一大顺利召开。在沧口广场,一场盛大的庆祝大游行热闹展开。
1979年7月26日至31日,邓小平来青岛视察,下榻于山海关路9号。在青期间,邓小平对青岛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指导,考察崂山旅游,强调必须先修路;视察海军基地,要求建立一支强大具有战斗能力的海军;“一定要让老百姓有水吃”,推动了引黄济青工程方案的实行。
1982年,山东路施工场景。
1982年4月1日,青岛市东部新辟交通干线——山东路破土动工。1983年9月30日正式通车。建成后,山东路南北纵贯,路宽40米,是青岛市最宽的一条道路。
1984年,青岛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84年4月6日,青岛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这一天,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召开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在北京结束。会议建议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重要步骤。
1985年8月19日上午10时左右,九号台风中心在青岛沿海登陆,平均风力10级,阵风强达12级,瞬间最大风速为30.4米/秒,并带有暴雨,当天降雨达150毫米,这是青岛市有史料记载以来,继1939年后的第二次强台风,又是建国以后青岛市遭受到的最严重的台风暴雨袭击。
1986年9月,青岛与黄岛轮渡航线胜利试航。(张冠英提供)
1987年2月12日,国务院(1987)26号文件批准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县级)。3月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87)鲁政函17号文通知,建制不变,由青岛市代管。4月1日,召开建市大会,成立胶州市人民政府,胶州从此又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
青岛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一年里都会有着许多重大的事件发生、或是值得收藏的城市记忆。公众号在不定期的年度编发中,也会随时调整更新相应的图文资料,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添加图片源自张岩、逄淑才、杨义宽、张冠英等老师,以及青岛新闻网、青岛档案馆、崂山档案馆、青岛电视台等媒体素材。如您是文中未署名图片的作者或是收藏者,请联系告知,以便做好备注说明,致谢!
明日请继续关注《1949—2024,青岛七十五年(下篇)》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