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戳👇下方关注我,再点右上角【···】,设为星标🌟
文 |时雨 图 | 网络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大家好!我是时雨,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忽视的四件小事。它们看起来可能不起眼,但却能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悄悄地带来惊人的变化。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优秀、自信、独立的人。为了这个目标,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他们的成长中投入大量精力和心思,希望能帮他们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然而,有时候我们过于关注结果,忽略了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其实可能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巨大变化。
我记得有一个小故事,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孩子看到地上的一只蚂蚁,顿时就蹲下来观察起来。
他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蚂蚁的身体分成了三节,好神奇!”妈妈并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看着孩子,笑着说:“嗯,蚂蚁确实很神奇,你还发现了什么?”孩子顿时眼睛一亮,兴奋地继续讲述着他的发现。
有些父母在这种时候可能会觉得,孩子怎么这么“啰嗦”,有点小题大做。于是会直接打断孩子的讲述,说:“赶紧走吧,蚂蚁没什么好看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孩子正在通过自己的观察,表达内心的想法。
而我们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表达,甚至是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这样,孩子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语言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很多心理学家都强调,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越强,日后他们的情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越强。
那些小时候能自由表达自己情感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加自信和有同理心,不会害怕与人沟通,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所以,爸爸妈妈们,不要压抑孩子的情感表达,允许他们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怕是最微小的观察,也值得我们用心倾听。
有很多父母总是怕孩子犯错,特别是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可能会急于纠正,甚至直接批评。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做得完美无缺,但事实上,完美并不存在。孩子在犯错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如何自我调整,如何面对失败。
就像我身边有一位朋友,她的孩子今年刚上小学,每次孩子考试成绩稍微不理想,她都会非常焦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教育方式有问题。每次孩子拿到试卷后,她都会先给孩子一顿“说教”,然后再开始帮助孩子分析错题。
可是,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其实孩子并不一定能从这些反复的“批评”中吸取到真正的教训。反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如何改正错误,更能够帮助他们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提出“成长型心态”的概念。她认为,孩子如果能够把失败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他们会更加勇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
相反,如果父母过度批评孩子的错误,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冒险,甚至会放弃自己的尝试。我们要理解,犯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害怕犯错。
允许孩子犯错,让他们在试错中积累经验,才能让他们具备面对未知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爱迪生所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现在的孩子,生活中常常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从学前班到各种兴趣班,几乎没有独立的空间。而实际上,给孩子一些独立的空间,允许他们自己去探索、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位妈妈告诉我,她的孩子每天放学后,除了完成作业外,几乎没有任何时间自己玩耍。她担心孩子不参加课外活动会落后,就给孩子安排了很多活动。
可是,孩子却常常感到疲惫,渐渐地对这些活动产生了厌倦,甚至出现了情绪上的问题。我们要明白,孩子需要自由的时间。
这些自由的时间并不是浪费,而是帮助孩子独立思考、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时机。心理学家指出,独立的空间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这些兴趣往往能在未来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爸爸妈妈们,给孩子一点时间,不要总是用“鸡血”式的教育方式填满他们的生活。让孩子有机会去自我调节,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甚至去发呆,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
允许孩子面对自己的压力和挑战
在我们的教育中,常常把“为孩子减压”当成一种天经地义的责任,确实孩子需要适度放松减压。但是,教会孩子学会面对压力也是必要的,如果孩子没有经历过一定的挑战和压力,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可能会比较弱。
适当的压力和挑战,能帮助孩子建立坚韧的心态,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从容应对困境。我认识一位妈妈,她的孩子上初中时,成绩开始有些波动,妈妈非常焦虑,总是替孩子担心,生怕孩子承受不了这份压力。
有一次,她对我说:“我真怕孩子承受不了这些挑战,我一直在想方设法帮他减轻压力。”我告诉她,适度的压力其实是对孩子能力的考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挑战,反而能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曾提出,“面对挑战时,孩子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和应对。”他认为,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帮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现实的挑战。
爸爸妈妈们,不要总是想着给孩子“减压”,让孩子在适当的压力下,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应对挑战,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孩子几点睡算是熬夜?研究发现:不是 11 点,也不是 12 点,很多人都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