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王对平:名人(短篇小说)
文摘
2024-11-18 15:00
宁夏
名人
老抠是名人,十里八村没有一个不知道老抠的。
有人曾说,他见着老抠从飞过的一只苍蝇身上掰下一条腿,留着过了一个丰盛的大年。
庄农人嘛,过日子哪有不精打细算的?尽管儿子一直以这样的借口在阿宁面前为老抠开脱,但背过阿宁,儿子还是忍不住地抱怨老抠:
“您就不能大气一点儿?别让村里人一直那样轻视您,也别让阿宁嫌弃您。”儿子玉树本想说的是别让阿宁“戳脊梁骨”,但话到嘴边又换成了“嫌弃”,他还是狠不下心来让父亲太过难堪。
阿宁是老抠的儿媳妇,是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千金大小姐,老爸曾是市里的一把手,虽然前几年因病内退赋闲在家,但早年间积攒下的人脉还没断;老妈在市图书馆工作,再过两年就退休了;哥哥下海经商,开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下面还有十几家子公司,可谓是大亨里的大亨;外祖父一门是医药世家,阿宁从小就秉承了外祖父的医学天赋。医科大硕博连读,她本可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家庭的人脉留在大城市发展,可她却选择了爱情,随玉树一同来到吉祥县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过起了平凡的生活。
见惯了大城市的繁华和拥挤,阿宁很快就喜欢上了这座小县城的恬淡,并十分享受这份恬淡带给她的安逸。这里的楼房不是很高,街道不是很宽,街面上也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品。但这里的空气很清新,天空也很蓝,是那种纯粹的、不带任何修饰的蓝。结束一天疲劳后的每一个黄昏,阿宁都会挽着玉树的胳膊在夕阳下散步。从医院的后门出来,穿过一条长长的林荫道,顺着政府街对面的水泥台阶拾级而上,然后下一个长长的陡坡,再从医院的前门回到家属楼。这条路,阿宁不知走了多少回,可每走一次,阿宁心里的幸福感就会滋生一分。
如果说县城生活是幸福的,那么乡村生活就是快乐的。每个节假日,阿宁都会随玉树回老家享受这份快乐。玉树的老家离县城不远,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是个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好地方,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桃花渊。阿宁初听此名时曾问过玉树,这是不是陶渊明的那个桃花源。玉树笑着说肯定不是,陶老的那个桃花源是“源头”的“源”,是个“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仙境,他们这个桃花渊是“渊博”的“渊”,是偏僻的农村。不过这几年旅游业蒸蒸日上,说不定桃花渊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旅游胜地,名扬四海。阿宁对玉树的高论不置可否,但她每来一次就不想离开倒是真的。
村子依山而建,村舍周围全是参天古树和翠绿的庄稼地。顺着山势蜿蜒而上,玉树的家坐落在村子的最高处,是村里唯一一座土墙围成的老旧院落。院后是苍翠的青山,院子前面有片桃林,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整座院子就淹没于纷繁的花海中。阿宁十分喜欢这座古朴的小院子,说这种黄泥巴黑瓦片的小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最能体现农村的传统特色。可阿宁不喜欢横亘在村口的那条大沟堑,那道沟堑不但阿宁不喜欢,村子里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这道沟堑宽阔且深不见底,不仅影响村子的整体美观,因为它的存在,村民们进出村子还得多绕十几里的山路。这道沟自玉树记事起就一直横在那里。听老一辈人讲,起初这里是两座相连的兄弟山,村民进出村子直接从两山的空隙间通过;后来一场大地震将两座山劈开,山体沿着南北方向各自移动数千米,就自然形成了现在的这道沟堑。
前几年硬化村道的时候,测量人员也考虑过改道这一问题。修桥还是填沟补路,两种方案预算下来都不是一笔小数目,最后就放弃了改道。
阿宁每次回老家都要感叹一次,好好的一条路,硬是被这道沟给毁了。阿宁不喜欢这条沟,就如同不喜欢老抠的抠门一样。
说起阿宁和老抠的第一次见面,要比戏剧更富有戏剧性,桃花渊的村民到现在提起来都还津津乐道。那年阿宁还没毕业,放暑假时作为玉树的女朋友首次来桃花渊玩,那时玉树还没有驾驶证,是阿宁自己开车过来的。车子驶进村子不久,就看到前面不远处的岔路口,一老人推着一架子车青草正在上坡,老人身体微微前倾,双腿后蹬,看上去推得很吃力。玉树急忙下车跑去帮忙,他让阿宁等他一会儿,顺便领略一下乡下的风景。
乡下原野恍如一幅画卷在阿宁的眼前徐徐展开:清淡高远的蓝天,松散轻盈的白云,漫山遍野翡翠般的绿,以及隐匿在碧草丛中五颜六色的野花,还有那一树树青涩的果实,一只只自由蹁跹的花蝴蝶
……阿宁感觉自己的一双眼睛根本装不下这么多的绚烂,便迫不及待地点开手机一阵狂拍。正在不亦乐乎间,一道身影突兀地闯进了阿宁的镜头里,阿宁收起手机,极目望去,破坏她镜头和谐的是个男人。男人勾着头,弓着背,背上驮着一捆干树枝。阿宁看不清他的相貌,只清楚地看见他裤管上的两个大补丁。不会吧?这年头还有穿补丁衣服的人?听玉树说,现在的农村人也不穷啊,还说他们村里最穷的低保户都好过了,可眼前的这位,怎么看都不像脱贫了的样子。
待男人走近点,阿宁目测他的身高体型和自己老爸差不多。唉,可怜的人哪,回头给玉树说说,老爸不穿的衣服可拿来送他。然而阿宁做梦也想不到的是,面前这位她口中的可怜人,正是她未来的公公老抠。
背上的柴火有些吃重,老抠只顾着低头赶路,待到发现前面有人时,已距阿宁只有几步之遥。
见女孩一直盯着他看,老抠也不免多看了她两眼。女孩二十来岁的年纪,高高的个子,长得也是白白净净,扎着一个马尾辫,白色的半袖配着淡紫色的小短裙,一看就是从城里来的。
老抠出门前只吃了两个冷洋芋,这会儿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此刻他只想尽快赶回家,咥上两大碗热气腾腾的洋芋面。一想到吃饭,刚才还只在胃里闹腾的酸水直接从嗓子眼里冒出来,老抠连着咽了好几下才强行咽下肚去。
看着径直朝她走过来的老人,阿宁急忙侧身躲开。阿宁是躲开了,可阿宁的车就没那么幸运了。只听得刺啦一声响,老抠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阿宁也愣在了当场。
“没,没事吧?”老抠带着一丝侥幸地问。
“这叫没事吗?”阿宁指着车身侧的一小段划痕,有些心疼,也有些气恼。
“我看能过去的。”老抠自知理亏,说话都有些不利索了,“我都侧身了,看距离应该划不着的。”
“可问题是划着了啊。”阿宁欲哭无泪。
“就那么一点点印痕,不妨事吧?”老抠小心翼翼地问。
“正常行驶当然不妨碍。”阿宁的语气有些生硬。
不就一点点划痕吗?怎么着,还想讹人啊?老抠心里这么想着,但还是问道:
“那咋办啊?”
能咋办啊,不会真让这老头子赔她吧?一看老头这身穿着,就知道他不是太穷就是生的儿女不孝,不论哪一种情况,赔偿她的希望看来都不大。可就这么轻易作罢,阿宁的心里又是疙疙瘩瘩的,这可是哥哥刚送她的新车啊!
“阿宁,怎么了?”正在这时,玉树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
“车被划了。”阿宁委屈极了。
“爸!”玉树忽然叫了一声。
“玉树!”老抠说。
老抠愣在了当场,玉树也不可思议地望向阿宁,正对上阿宁眼里的惊诧和疑惑。
时间仿佛定格在那一刻
……
老抠找了个城里儿媳妇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有人羡慕,有人嫉妒,但更多的人都在等着看老抠的笑话。这几年里,彩礼随着收入也是水涨船高,一路飙升。老抠一分钱都恨不能掰八瓣使用的人,几十万的彩礼钱不要了他的老命才怪。可让人大跌眼镜并酸倒牙的是,玉树的丈人家不但没要一分钱的彩礼钱,反而陪嫁了一辆车、一套房子,这在桃花渊乃至整个吉祥县都是绝无仅有的。
“老抠这是走了啥狗屎运了啊?我四个丫头落下的钱还不够换一个儿媳妇的。”
“那是人家儿子优秀。”
“要说优秀,我娘家侄子也不赖呀,长得端正,工作又好,也是上大学的时候自己谈的女朋友。这不,要结婚了,彩礼十八万,金银首饰、楼房小车一样都不落下,我哥嫂愁得头发都白了。”
“照你这么一说,老抠还真是命好。”
“要说命好嘛,又没吃过一顿好吃的,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
“有钱舍不得花,你说他攒那么多钱留着干吗?”
“带到棺材里去呗。”
“乱嚼舌根不怕嘴巴烂掉吗?”
巷子口的桃树下,几个长舌妇正聚在一起拈酸泼醋,不料被身后一声不和谐的声音惊吓到。大伙儿忙回头望去,只见不远处一女人正冷眼相向。
“是彩凤啊。”说话的是刚才一直没作声的桂花婶,“来娘家啦?”
彩凤是老抠最小的妹妹,四十岁不到,婆家在镇子上。不同于老抠的唯唯诺诺,彩凤从小就泼辣,嘴皮子也麻利,并非不讲道理。
“现在的人哪,得的都是红眼病,见不得别人过得好。桂花婶子,您老过过耳瘾就行,可千万别当人话听。”
刚才说
“带到棺材里去”的小媳妇勾着头匆匆离开,见故,大伙儿作鸟兽散。
“呿!”彩凤不屑地撇撇嘴,“都啥人啊!”
彩凤这次回家是奔着玉树的彩礼问题来的。彩凤说,人家不要彩礼,那是人家心疼自个儿的闺女。新生家庭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经济贡献大的一方手里,咱老张家就这一根独苗,咱总不能让他一辈子被女方拿捏吧。
“啥?出钱?”老抠一听彩凤的话,头顶上的毛发根根炸开,“人家都说不要彩礼了,我还上赶着送?”
“人家不要是人情,咱主动送是本分。现在找个媳妇子,哪家不是要车要房要彩礼?相比那些人家,你只出个十头八万的彩礼钱,有啥不行的?”
“你上下嘴皮子一碰就是十万八万,你当我的钱是大风刮来的。”
老抠这人平时不咋和人急眼,可一旦涉及钱财,西北风都能给你掰扯成东南风。
“自个儿吃柴咬草不说,又不给娃娃撑面子,真不知道你攒钱做啥用。”彩凤最气的事就是这个哥哥把钱看得比命都重要。
“就是,前两天感冒烧糊涂都没忘扯着我的袖子,不让我去抓药。”老伴儿翠兰说起这些也颇为无奈,“半夜我起来烧水给他洗洗,他又嘟囔浪费电。”
“严监生!”彩凤扑嗤一声笑了起来。
老抠和翠兰没读过书,不明白还在气头上的彩凤为啥忽然就乐了。老抠不置可否地瞪了彩凤一眼,彩凤说:
“严监生是个有名的吝啬鬼,临死的时候已经说不出话了,只是伸着两根手指头就是不肯咽气。家里人都以为他有事要交代,有人就问他,是不是有两个亲人没见到?他摇头。有人又问,是不是有两笔银子没交代清楚?他又摇头。又有一个人问,是不是有啥话要给孩子的两个舅舅当面交代?他还是摇头,但手指一直不动。这时他的妻子走过来说,你是为了灯盏里点的是两根灯芯,恐怕费了油。说着她走过去挑掉一个,严监生这才点点头,把手垂下,断了气。
”
老抠知道彩凤一直看不上他的节俭,总是用有的没的来编排他。她对这个妹妹的刀片嘴他早就习以为常了。可翠兰不一样,她性子本就绵软,抚养她长大的奶奶又从小给她灌输女人要服从男人的观念,对老抠的过分抠门,翠兰尽管心中不喜,但也从未生出过反对的念头。经彩凤的笑话一提点,翠兰不由联想到自己这么多年过的是什么苦日子,心里顿感憋屈得紧,笑着笑着忍不住就哭了出来,看似发泄,实则是无声的反抗。这让老抠心里很不得劲,他又狠狠地瞪了彩凤一眼,彩凤朝他翻了翻白眼。
最后,老抠终于答应拿出八万元的彩礼钱。他想亲自去趟省城,将这八万元亲手交给亲家公,可又肉疼那几百块钱的路费。彩凤怕他反悔,忙答应帮他跑一趟。临行前,彩凤总感觉八万元实在有点少,便将自己攒的两万元私房钱添了进去。
亲家看着彩凤送来的十万元彩礼钱十分高兴,但他们知道,庄农人攒十万元属实不容易。心意领了,但钱说啥都没收。无奈,彩凤又将钱拿了回来。看着失而复得的八万元,老抠笑得见牙不见眼的,看得彩凤直翻白眼。
玉树和阿宁结婚第一次回娘家,回来时大包小包摆了一地,看得老抠的眼珠子差点掉了下来。
“爸,这些衣服都是别人送给阿宁爸妈的,他们穿不了这么多,让我拿回来给你和我妈穿。”
老抠的脸色不似刚才那般僵硬,但还是有些狐疑:
“真的?”
“真的,不信你问问阿宁。”
“对呀,我家亲戚开的服装店,这些衣服都是换季卖不出去的,送给我爸妈穿的。”
阿宁明明掩不住笑意,却又拼命忍着,憋红了脸。幸好老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衣服上,要不然她那蹩脚的演技根本瞒不过老抠。
“听人说,咱村入选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多了,你们要穿好点,遇到游客,面子上也好看点不是吗?”玉树边帮翠兰整理衣领边说。
老抠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
“就村口那道沟,想来旅游的人也没心思来了。”
“那道沟听说要架桥,刚才我们回来的时候,村头聚了好多人,他们正在谈论这个事,听那口风,启动资金恐怕要在村里筹集呢。”
玉树的话刚一说完,正在试穿衣服的老抠顿住了。他就那样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心里不知在想些什么。
“敏感话题切莫妄加议论。”阿宁对着玉树的耳朵戏谑道。
玉树吐吐舌头,不再说话。
第二天玉树和阿宁要去上班,临走前,趁老抠不在家,小两口将老抠和翠兰的旧衣服全部打包,一股脑丢进了村口的沟堑里。待老抠追到村口,一片碎布都没见着,气得老抠差点背过气去。
老抠这一气就气了大半年,巷子口的桃树下,各种埋汰他的话也跟着继续了大半年,说啥话的都有。听说玉树给买了酒肉水果放门口,没敢进门。有说老抠这一气动了根基,没多少年活头了;还有人说那天要不是有人拉着,老抠早就跟着那些旧衣服跳下去填沟了
……直到村主任这天早晨在微信群里说了集资架桥的事,扔衣事件才告一段落。
集资的事没正式公布前,大家都还议论纷纷;可一提出来,微信群里又都静悄悄,没有一个回复的。最后村主任下了死命令,说他自己出五千,村委会其他成员三千,有公职人员的家庭三千,做生意的、搞养殖的、包工程的各两千,至于一般家庭,五元十元不嫌少,千二八百不嫌多,当然,一分钱不出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村主任的命令一下,微信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有人说这年头生意也不好做,有人说工程款还没有结,不过也有满口答应的,还有说自家会多出些的。
“老抠家两个公职人员,出六千吗?”有人出来捣乱。
“你不会艾特老抠自己问吗?”有人添乱。
有人真的艾特起了老抠。老抠的微信头像用的是自己的大头贴,网名是个句号,很好认的。
有人带头,那些瞧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接二连三艾特起了老抠。村主任压了好几次,根本压不下去,最后无奈只好开启了全体禁言功能。
晚饭期间,桃花渊村民信息群里的禁言被解除,村主任发出了一个更为劲爆的信息
——
“张中林为修桥出资八万元!”
“八万?”
“张中林是谁?”
“我记得老抠好像叫张中林?”有人怯怯地问了句。
“是老抠。”有人出来证实。
“不会吧!老抠……八万?”
“问老抠啊!”
众人又都疯狂地艾特起了老抠,势头毫不逊色早晨那会儿,老抠还是没有回话。这次村主任没有禁言,村里每个人的手机都爆屏了,村主任的一句话让群里瞬间自动禁言。
村主任是这么说的:
“以后还有谁叫张中林老抠的,没人拦着,只要自认为比老张大方的,可以继续叫,反正我以后是没脸那么叫人家了。”
一年后,桃花渊村的桥建成了,是用坚固的石块和厚实的桥墩建造的。桥面两侧立有桥栏,桥栏上面雕刻着精致的花纹。桥的左右两端各立着一块一人高的石碑,左侧的石碑上刻着政府更名后的村名
——桃花源。右侧的石碑上刻着捐款修桥的人员名单,老抠的名字刻在最前面:张中林,八万元。
来桃花源旅游的人,看到石碑上的名单都会问上一句:
“张中林是谁?”
“我们村的。”
“农民?”
“嗯嗯,种地的。”
“农民?八万?了不起!”
……
张中林的名气压过了老抠,来过桃花源的游客,没有一个不知道张中林的。
原载《朔方》2024年第11期
编辑 | 蜗 牛
审核 | 望 萱
微信号| shuo fang wen xue
朔方文学
《朔方》文学月刊——力举作家,力推作品,坚守纯正、质朴、典雅、安静的文学品格!
最新文章
朔方访谈||阿舍 许艺:认出人世间的希望之光
朔方档案||白亮:《朔方》与“二张一戈”
朔方文讯||杨军民作品被《长江文艺·好小说》转载
朔方诗歌||姚辉:星辰与孤松(组诗)
朔方散文||叶梓:古琴的城邦
朔方专栏||杨森君:一个人的图书馆
朔方新锐||何田田:美人简史(短篇小说)+创作手记
朔方文讯||毕亮作品入选《被时间镀亮:〈散文海外版〉2024年精品集》
朔方小说||王方晨:马克·吐温中奖实录
朔方小说||统万城版最后一个匈奴(上)
朔方小说||统万城版最后一个匈奴(下)
《朔方》2025年第1期目录
《朔方》2024年总目录
朔方诗歌||高鹏程:沙之书(组诗)
朔方纪实||郑文著:九曲安澜中山桥“跨越”六盘山
朔方专栏||赵炳鑫:“黑白中世纪”与“窗框效应”
朔方新锐||卢三鑫:乡居一日(组诗)+创作手记
“寰九杯•《朔方》(2022—2023)优秀作品扶持项目”入选作品揭晓
朔方文讯||徐学作品被收入《中国诗歌地图·2023》
朔方小说||田华:洪福其人
朔方小说||杨军民:爱情时代
《朔方》2024年第12期目录
朔方评论||张学东长篇小说《西北往事三部曲》研讨会纪要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牛学智: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究竟何为?(评论)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赵炳鑫:对两部小说的再读(评论)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单永珍:向大地取暖(组诗)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高鹏程:乡愁的器皿(组诗)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陈浪:还乡是一种血缘的召唤(组诗)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李爱莲:月亮山(组诗)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樊文举:萧关古道(组诗)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史静波:三营行记(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闫宝珍:时光邮差与重阳之约(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单小花:杏儿(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杨秀琴:桃花那个红(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安学斌:北山记(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马佩仪:阿花(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赵炳庭:行走在西子湖畔(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刘汉斌:执灯的人(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柳客行:警营体验记(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李兴民:写在杨河村的长短句(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火会亮:话分两头(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古原:从固原到银川(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火仲舫:父亲的“总将”(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郭文斌:西吉文学三题(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马金莲:十载重阳结盟情(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屈文焜:“宅兹中国”,攸关固原(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柯万昌:父亲(短篇小说)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王对平:名人(短篇小说)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李义:让风吹吹他的手(短篇小说)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袁志学:影子(短篇小说)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