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作家作品特辑||王对平:名人(短篇小说)

文摘   2024-11-18 15:00   宁夏  

名人


老抠是名人,十里八村没有一个不知道老抠的。有人曾说,他见着老抠从飞过的一只苍蝇身上掰下一条腿,留着过了一个丰盛的大年。
庄农人嘛,过日子哪有不精打细算的?尽管儿子一直以这样的借口在阿宁面前为老抠开脱,但背过阿宁,儿子还是忍不住地抱怨老抠:“您就不能大气一点儿?别让村里人一直那样轻视您,也别让阿宁嫌弃您。”儿子玉树本想说的是别让阿宁“戳脊梁骨”,但话到嘴边又换成了“嫌弃”,他还是狠不下心来让父亲太过难堪。

阿宁是老抠的儿媳妇,是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千金大小姐,老爸曾是市里的一把手,虽然前几年因病内退赋闲在家,但早年间积攒下的人脉还没断;老妈在市图书馆工作,再过两年就退休了;哥哥下海经商,开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下面还有十几家子公司,可谓是大亨里的大亨;外祖父一门是医药世家,阿宁从小就秉承了外祖父的医学天赋。医科大硕博连读,她本可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家庭的人脉留在大城市发展,可她却选择了爱情,随玉树一同来到吉祥县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过起了平凡的生活。

见惯了大城市的繁华和拥挤,阿宁很快就喜欢上了这座小县城的恬淡,并十分享受这份恬淡带给她的安逸。这里的楼房不是很高,街道不是很宽,街面上也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品。但这里的空气很清新,天空也很蓝,是那种纯粹的、不带任何修饰的蓝。结束一天疲劳后的每一个黄昏,阿宁都会挽着玉树的胳膊在夕阳下散步。从医院的后门出来,穿过一条长长的林荫道,顺着政府街对面的水泥台阶拾级而上,然后下一个长长的陡坡,再从医院的前门回到家属楼。这条路,阿宁不知走了多少回,可每走一次,阿宁心里的幸福感就会滋生一分。

如果说县城生活是幸福的,那么乡村生活就是快乐的。每个节假日,阿宁都会随玉树回老家享受这份快乐。玉树的老家离县城不远,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是个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好地方,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桃花渊。阿宁初听此名时曾问过玉树,这是不是陶渊明的那个桃花源。玉树笑着说肯定不是,陶老的那个桃花源是“源头”的“源”,是个“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仙境,他们这个桃花渊是“渊博”的“渊”,是偏僻的农村。不过这几年旅游业蒸蒸日上,说不定桃花渊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旅游胜地,名扬四海。阿宁对玉树的高论不置可否,但她每来一次就不想离开倒是真的。

村子依山而建,村舍周围全是参天古树和翠绿的庄稼地。顺着山势蜿蜒而上,玉树的家坐落在村子的最高处,是村里唯一一座土墙围成的老旧院落。院后是苍翠的青山,院子前面有片桃林,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整座院子就淹没于纷繁的花海中。阿宁十分喜欢这座古朴的小院子,说这种黄泥巴黑瓦片的小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最能体现农村的传统特色。可阿宁不喜欢横亘在村口的那条大沟堑,那道沟堑不但阿宁不喜欢,村子里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这道沟堑宽阔且深不见底,不仅影响村子的整体美观,因为它的存在,村民们进出村子还得多绕十几里的山路。这道沟自玉树记事起就一直横在那里。听老一辈人讲,起初这里是两座相连的兄弟山,村民进出村子直接从两山的空隙间通过;后来一场大地震将两座山劈开,山体沿着南北方向各自移动数千米,就自然形成了现在的这道沟堑。

前几年硬化村道的时候,测量人员也考虑过改道这一问题。修桥还是填沟补路,两种方案预算下来都不是一笔小数目,最后就放弃了改道。

阿宁每次回老家都要感叹一次,好好的一条路,硬是被这道沟给毁了。阿宁不喜欢这条沟,就如同不喜欢老抠的抠门一样。

说起阿宁和老抠的第一次见面,要比戏剧更富有戏剧性,桃花渊的村民到现在提起来都还津津乐道。那年阿宁还没毕业,放暑假时作为玉树的女朋友首次来桃花渊玩,那时玉树还没有驾驶证,是阿宁自己开车过来的。车子驶进村子不久,就看到前面不远处的岔路口,一老人推着一架子车青草正在上坡,老人身体微微前倾,双腿后蹬,看上去推得很吃力。玉树急忙下车跑去帮忙,他让阿宁等他一会儿,顺便领略一下乡下的风景。

乡下原野恍如一幅画卷在阿宁的眼前徐徐展开:清淡高远的蓝天,松散轻盈的白云,漫山遍野翡翠般的绿,以及隐匿在碧草丛中五颜六色的野花,还有那一树树青涩的果实,一只只自由蹁跹的花蝴蝶……阿宁感觉自己的一双眼睛根本装不下这么多的绚烂,便迫不及待地点开手机一阵狂拍。正在不亦乐乎间,一道身影突兀地闯进了阿宁的镜头里,阿宁收起手机,极目望去,破坏她镜头和谐的是个男人。男人勾着头,弓着背,背上驮着一捆干树枝。阿宁看不清他的相貌,只清楚地看见他裤管上的两个大补丁。不会吧?这年头还有穿补丁衣服的人?听玉树说,现在的农村人也不穷啊,还说他们村里最穷的低保户都好过了,可眼前的这位,怎么看都不像脱贫了的样子。

待男人走近点,阿宁目测他的身高体型和自己老爸差不多。唉,可怜的人哪,回头给玉树说说,老爸不穿的衣服可拿来送他。然而阿宁做梦也想不到的是,面前这位她口中的可怜人,正是她未来的公公老抠。

背上的柴火有些吃重,老抠只顾着低头赶路,待到发现前面有人时,已距阿宁只有几步之遥。

见女孩一直盯着他看,老抠也不免多看了她两眼。女孩二十来岁的年纪,高高的个子,长得也是白白净净,扎着一个马尾辫,白色的半袖配着淡紫色的小短裙,一看就是从城里来的。

老抠出门前只吃了两个冷洋芋,这会儿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此刻他只想尽快赶回家,咥上两大碗热气腾腾的洋芋面。一想到吃饭,刚才还只在胃里闹腾的酸水直接从嗓子眼里冒出来,老抠连着咽了好几下才强行咽下肚去。

看着径直朝她走过来的老人,阿宁急忙侧身躲开。阿宁是躲开了,可阿宁的车就没那么幸运了。只听得刺啦一声响,老抠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阿宁也愣在了当场。

“没,没事吧?”老抠带着一丝侥幸地问。

“这叫没事吗?”阿宁指着车身侧的一小段划痕,有些心疼,也有些气恼。

“我看能过去的。”老抠自知理亏,说话都有些不利索了,“我都侧身了,看距离应该划不着的。”

“可问题是划着了啊。”阿宁欲哭无泪。

“就那么一点点印痕,不妨事吧?”老抠小心翼翼地问。

“正常行驶当然不妨碍。”阿宁的语气有些生硬。

不就一点点划痕吗?怎么着,还想讹人啊?老抠心里这么想着,但还是问道:“那咋办啊?”

能咋办啊,不会真让这老头子赔她吧?一看老头这身穿着,就知道他不是太穷就是生的儿女不孝,不论哪一种情况,赔偿她的希望看来都不大。可就这么轻易作罢,阿宁的心里又是疙疙瘩瘩的,这可是哥哥刚送她的新车啊!

“阿宁,怎么了?”正在这时,玉树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

“车被划了。”阿宁委屈极了。

“爸!”玉树忽然叫了一声。

“玉树!”老抠说。

老抠愣在了当场,玉树也不可思议地望向阿宁,正对上阿宁眼里的惊诧和疑惑。

时间仿佛定格在那一刻……

老抠找了个城里儿媳妇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有人羡慕,有人嫉妒,但更多的人都在等着看老抠的笑话。这几年里,彩礼随着收入也是水涨船高,一路飙升。老抠一分钱都恨不能掰八瓣使用的人,几十万的彩礼钱不要了他的老命才怪。可让人大跌眼镜并酸倒牙的是,玉树的丈人家不但没要一分钱的彩礼钱,反而陪嫁了一辆车、一套房子,这在桃花渊乃至整个吉祥县都是绝无仅有的。

“老抠这是走了啥狗屎运了啊?我四个丫头落下的钱还不够换一个儿媳妇的。”

“那是人家儿子优秀。”

“要说优秀,我娘家侄子也不赖呀,长得端正,工作又好,也是上大学的时候自己谈的女朋友。这不,要结婚了,彩礼十八万,金银首饰、楼房小车一样都不落下,我哥嫂愁得头发都白了。”

“照你这么一说,老抠还真是命好。”

“要说命好嘛,又没吃过一顿好吃的,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

“有钱舍不得花,你说他攒那么多钱留着干吗?”

“带到棺材里去呗。”

“乱嚼舌根不怕嘴巴烂掉吗?”

巷子口的桃树下,几个长舌妇正聚在一起拈酸泼醋,不料被身后一声不和谐的声音惊吓到。大伙儿忙回头望去,只见不远处一女人正冷眼相向。

“是彩凤啊。”说话的是刚才一直没作声的桂花婶,“来娘家啦?”

彩凤是老抠最小的妹妹,四十岁不到,婆家在镇子上。不同于老抠的唯唯诺诺,彩凤从小就泼辣,嘴皮子也麻利,并非不讲道理。

“现在的人哪,得的都是红眼病,见不得别人过得好。桂花婶子,您老过过耳瘾就行,可千万别当人话听。”

刚才说“带到棺材里去”的小媳妇勾着头匆匆离开,见故,大伙儿作鸟兽散。

“呿!”彩凤不屑地撇撇嘴,“都啥人啊!”

彩凤这次回家是奔着玉树的彩礼问题来的。彩凤说,人家不要彩礼,那是人家心疼自个儿的闺女。新生家庭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经济贡献大的一方手里,咱老张家就这一根独苗,咱总不能让他一辈子被女方拿捏吧。

“啥?出钱?”老抠一听彩凤的话,头顶上的毛发根根炸开,“人家都说不要彩礼了,我还上赶着送?”

“人家不要是人情,咱主动送是本分。现在找个媳妇子,哪家不是要车要房要彩礼?相比那些人家,你只出个十头八万的彩礼钱,有啥不行的?”

“你上下嘴皮子一碰就是十万八万,你当我的钱是大风刮来的。”

老抠这人平时不咋和人急眼,可一旦涉及钱财,西北风都能给你掰扯成东南风。

“自个儿吃柴咬草不说,又不给娃娃撑面子,真不知道你攒钱做啥用。”彩凤最气的事就是这个哥哥把钱看得比命都重要。

“就是,前两天感冒烧糊涂都没忘扯着我的袖子,不让我去抓药。”老伴儿翠兰说起这些也颇为无奈,“半夜我起来烧水给他洗洗,他又嘟囔浪费电。”

“严监生!”彩凤扑嗤一声笑了起来。

老抠和翠兰没读过书,不明白还在气头上的彩凤为啥忽然就乐了。老抠不置可否地瞪了彩凤一眼,彩凤说:“严监生是个有名的吝啬鬼,临死的时候已经说不出话了,只是伸着两根手指头就是不肯咽气。家里人都以为他有事要交代,有人就问他,是不是有两个亲人没见到?他摇头。有人又问,是不是有两笔银子没交代清楚?他又摇头。又有一个人问,是不是有啥话要给孩子的两个舅舅当面交代?他还是摇头,但手指一直不动。这时他的妻子走过来说,你是为了灯盏里点的是两根灯芯,恐怕费了油。说着她走过去挑掉一个,严监生这才点点头,把手垂下,断了气。

老抠知道彩凤一直看不上他的节俭,总是用有的没的来编排他。她对这个妹妹的刀片嘴他早就习以为常了。可翠兰不一样,她性子本就绵软,抚养她长大的奶奶又从小给她灌输女人要服从男人的观念,对老抠的过分抠门,翠兰尽管心中不喜,但也从未生出过反对的念头。经彩凤的笑话一提点,翠兰不由联想到自己这么多年过的是什么苦日子,心里顿感憋屈得紧,笑着笑着忍不住就哭了出来,看似发泄,实则是无声的反抗。这让老抠心里很不得劲,他又狠狠地瞪了彩凤一眼,彩凤朝他翻了翻白眼。

最后,老抠终于答应拿出八万元的彩礼钱。他想亲自去趟省城,将这八万元亲手交给亲家公,可又肉疼那几百块钱的路费。彩凤怕他反悔,忙答应帮他跑一趟。临行前,彩凤总感觉八万元实在有点少,便将自己攒的两万元私房钱添了进去。

亲家看着彩凤送来的十万元彩礼钱十分高兴,但他们知道,庄农人攒十万元属实不容易。心意领了,但钱说啥都没收。无奈,彩凤又将钱拿了回来。看着失而复得的八万元,老抠笑得见牙不见眼的,看得彩凤直翻白眼。

玉树和阿宁结婚第一次回娘家,回来时大包小包摆了一地,看得老抠的眼珠子差点掉了下来。

“爸,这些衣服都是别人送给阿宁爸妈的,他们穿不了这么多,让我拿回来给你和我妈穿。”

老抠的脸色不似刚才那般僵硬,但还是有些狐疑:“真的?”

“真的,不信你问问阿宁。”

“对呀,我家亲戚开的服装店,这些衣服都是换季卖不出去的,送给我爸妈穿的。”

阿宁明明掩不住笑意,却又拼命忍着,憋红了脸。幸好老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衣服上,要不然她那蹩脚的演技根本瞒不过老抠。

“听人说,咱村入选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多了,你们要穿好点,遇到游客,面子上也好看点不是吗?”玉树边帮翠兰整理衣领边说。

老抠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就村口那道沟,想来旅游的人也没心思来了。”

“那道沟听说要架桥,刚才我们回来的时候,村头聚了好多人,他们正在谈论这个事,听那口风,启动资金恐怕要在村里筹集呢。”

玉树的话刚一说完,正在试穿衣服的老抠顿住了。他就那样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心里不知在想些什么。

“敏感话题切莫妄加议论。”阿宁对着玉树的耳朵戏谑道。

玉树吐吐舌头,不再说话。

第二天玉树和阿宁要去上班,临走前,趁老抠不在家,小两口将老抠和翠兰的旧衣服全部打包,一股脑丢进了村口的沟堑里。待老抠追到村口,一片碎布都没见着,气得老抠差点背过气去。

老抠这一气就气了大半年,巷子口的桃树下,各种埋汰他的话也跟着继续了大半年,说啥话的都有。听说玉树给买了酒肉水果放门口,没敢进门。有说老抠这一气动了根基,没多少年活头了;还有人说那天要不是有人拉着,老抠早就跟着那些旧衣服跳下去填沟了……直到村主任这天早晨在微信群里说了集资架桥的事,扔衣事件才告一段落。

集资的事没正式公布前,大家都还议论纷纷;可一提出来,微信群里又都静悄悄,没有一个回复的。最后村主任下了死命令,说他自己出五千,村委会其他成员三千,有公职人员的家庭三千,做生意的、搞养殖的、包工程的各两千,至于一般家庭,五元十元不嫌少,千二八百不嫌多,当然,一分钱不出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村主任的命令一下,微信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有人说这年头生意也不好做,有人说工程款还没有结,不过也有满口答应的,还有说自家会多出些的。

“老抠家两个公职人员,出六千吗?”有人出来捣乱。

“你不会艾特老抠自己问吗?”有人添乱。

有人真的艾特起了老抠。老抠的微信头像用的是自己的大头贴,网名是个句号,很好认的。

有人带头,那些瞧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接二连三艾特起了老抠。村主任压了好几次,根本压不下去,最后无奈只好开启了全体禁言功能。

晚饭期间,桃花渊村民信息群里的禁言被解除,村主任发出了一个更为劲爆的信息——

“张中林为修桥出资八万元!”

“八万?”

“张中林是谁?”

“我记得老抠好像叫张中林?”有人怯怯地问了句。

“是老抠。”有人出来证实。

“不会吧!老抠……八万?”

“问老抠啊!”

众人又都疯狂地艾特起了老抠,势头毫不逊色早晨那会儿,老抠还是没有回话。这次村主任没有禁言,村里每个人的手机都爆屏了,村主任的一句话让群里瞬间自动禁言。

村主任是这么说的:“以后还有谁叫张中林老抠的,没人拦着,只要自认为比老张大方的,可以继续叫,反正我以后是没脸那么叫人家了。”

一年后,桃花渊村的桥建成了,是用坚固的石块和厚实的桥墩建造的。桥面两侧立有桥栏,桥栏上面雕刻着精致的花纹。桥的左右两端各立着一块一人高的石碑,左侧的石碑上刻着政府更名后的村名——桃花源。右侧的石碑上刻着捐款修桥的人员名单,老抠的名字刻在最前面:张中林,八万元。

来桃花源旅游的人,看到石碑上的名单都会问上一句:“张中林是谁?”

“我们村的。”

“农民?”

“嗯嗯,种地的。”

“农民?八万?了不起!”

……
张中林的名气压过了老抠,来过桃花源的游客,没有一个不知道张中林的。

原载《朔方》2024年第11期




编辑 | 蜗  牛

审核 | 望  萱

微信号| shuo fang wen xue


朔方文学
《朔方》文学月刊——力举作家,力推作品,坚守纯正、质朴、典雅、安静的文学品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