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屈文焜:“宅兹中国”,攸关固原(散文)
文摘
2024-11-19 09:00
宁夏
“宅兹中国”,攸关固原
1986
年
5
月
23
日,“宝鸡诗会”召开。那个把诗人当作“诗神”的年代(当时确有本诗刊叫《诗神》,即《诗选刊》前身),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然后东西南北地闲谝,倒是谝得很开心。宝鸡诗友怀白拿出笔记本让我写几句感想,留作纪念。我也没谦虚,顺手写了“宝鸡没有狐狸”几个字。彼此心领神会哈哈一笑。
不是说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吗?我提议弟兄们聊聊“诗外”。于是,“宝地神鸡”的话题就此展开了。说宁夏固原两口子挖出件宝物,是上古时帝王喝酒用的,价值连城,背来背去背到宝鸡当废品卖了。又说此人姓陈,宝物是从宁夏原国民党军医手中弄来的,放在家里棚楼上,后被人给偷偷卖了。陈氏气恼万分,一病不起,不久身亡。当然还说了许多不宜公开的话。
聊毕已是午夜时分,感觉疲惫困倦。我和陕西省文联、作协领导杨韦昕、王燕同住一屋,天气闷热,便敞开门窗倒头就睡。等一觉醒来,发现随身衣物及行李不翼而飞了。杨、王迅疾弹身起床分头追寻,果然从不远处找回几件被洗劫一空的衣物。他们看我不急不躁若有所思,问是不是被狐狸精迷糊了。我说没有啊
……
想想半夜三更一个黑影在眼前晃悠,难免心有余悸。其实我行李箱没什么值钱的,就两瓶
“西凤”一条“金丝猴”,诗友送的特产。倒是“诗外”传言让我耿耿于怀:固原人挖的宝物,咋在宝鸡当废品卖了?
这事儿还真是个事儿。多年来我一直将信将疑,总想搞个水落石出,便也陆续找到些线索。《文物》月刊
1966
年第一期刊载一组图文报道,其中《宝鸡市博物馆新征集的饕餮纹铜尊》中有短文介绍:
1965
年
9
月
3
日,在宝鸡市龙泉巷金台人民公社征集铜尊一件,是宝鸡县贾村塬公社贾村大队第二小队社员于
1963
年在崖上取土时发现的。根据形制判断,应为西周初期器物。
1975
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宫举办
“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为随后赴日、美等国文物精品展做准备。由宝鸡市博物馆选送的一件铜尊引起筹展专家马承源(时为上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注意,他一边指导清理蚀锈,一边仔细鉴赏:尊高
38.8
厘米,口径
28.8
厘米,重
14.6
公斤;圆口方体,四道镂空扉棱上下贯通,主题图案为饕餮纹,兽角耸立两眼暴突,血盆大口獠牙外露,蕉叶纹凤鸟纹云雷纹点缀衬托,造型凝重雄奇神秘威严,极度夸张变形中透露着狞厉之美。作为商周时期一种盛酒礼器,铜尊本不算什么稀奇物件,但长得这么高且如此离奇古怪的还真是少见。
数年后,宝鸡市博物馆刘明科、高次若赴贾村塬进行调查,将铜尊的出土情况以及辗转经过整理成一千五百字左右的《青铜何尊发现始末》一文,刊载于
1988
年
3
月
18
日的《中国文物报》上。这是专业报刊最早发表关于宝鸡铜尊的
“实地调查”报告,介绍了出土环境及变卖收藏情况,证实是贾村塬村民陈堆挖出来,被其胞兄陈湖卖掉的。除把陈氏兄弟排行搞错外,文中对挖宝人的“辗转经过”只字未提。结尾还意味深长地缀了一句:“何尊为什么会出在贾村塬的问题也在探讨之中。”
说到这里我想读者应该明白了,
“饕餮纹铜尊”即“青铜何尊”,就是传言与固原有关的宝物。那么究竟还有哪些讳莫如深的东西值得探究呢?何尊出土即将六十花甲之际,我通过诗友怀白找到当事人陈堆的二儿子陈志敏(
1979
年应征服役,复员后曾任贾村党支部书记),听他讲述其背后的故事,还原历史真相。
“何尊这个事出现后,每年不停地有人来采访,宝鸡的、西安的、北京的,各处的都有,把人都整烦了,但是宁夏人没来过。”陈志敏说。
“何尊的发现者就是我父亲陈堆,小名叫五学,
1925
年生人,原籍宝鸡贾村。老弟兄五个,他本来排行老五,后来我四叔夭折了,父亲就成老四,还有个姑。大伯叫陈选,二伯叫陈湖,三伯陈金出门去宁夏固原比较早,是
40
年代吧,给人家上鞋底(做鞋)呢。后来奶奶去世了,父亲十五六岁没人管,就想投奔我三伯,先到平凉当了几年学徒,从平凉跑到固原。他一看我三伯干的不是啥光鲜活,情况不好,又托熟人把自己介绍到固原红庄盐泥沟上庄子一家中医诊所。东家姓李,是当地的大财东。父亲醒事勤快喜欢钻研,一开始抓药打杂,慢慢自学成医,便也开药看病了。
“母亲是地道的盐泥沟人,叫张桂兰,
1936
年生人。一来二往两人熟悉了,
1953
年他们成的家,我哥我姐都是盐泥沟生的。随后父亲从李家分出来单干了,正好遇上全国进行工商业改造,医疗卫生也开始公私合营,父亲的诊所被并入张易公社卫生院,由此他成了
‘公家人’,母亲就在街道亚麻厂打零工。”
这是陈家一段安稳且富有生机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我国遭遇了一系列政治风雨和三年困难。张易人为维持生计,成群结伙外出讨饭,远近闻名。记得改革开放后,曾在那一带工作过的某领导写了首诗,活蹦乱跳地在我面前展示:
“张易穷,穷张易……”我说这啥意思,他说就这意思,“张易乞丐”结束了!可想而知,陈家娃们多,基础条件差,靠一己之力显然难以为继。陈堆两口子一合计,决定回老家宝鸡看看,哪怕找亲戚朋友帮凑,总还有个活路。于是他们便开始在固原宝鸡两地之间来回奔波,挖宝的事儿就发生在这段时间。
陈志敏说:
“我家后院有三米多高的土崖,下面是简易厕所。一天下雨着呢,我父亲小便去,无意中发现崖上有个啥忽闪忽闪的,就回来叫我母亲搬个梯子扶着,他上去刨刨看,结果刨出来个不认识的东西,就放在家里装些烂棉花。村里传言我家挖出宝了,还说这东西一对一,应该有两个而不是一个,就开始‘愚公移山’,村上集体挖个人也挖,一年之内把这地方挖平了。有人鬼鬼祟祟折腾半夜啥也没挖到,很不爽,临走还撒泡尿……
“终于熬到
1963
年粮食丰收。父亲把锅碗瓢盆收拾起来寄存到二伯陈湖家,一家人重返固原。
1968
年前后,上头战备疏散政策要求将部分城镇居民迁往农村。也许有任务吧,组织上的意思是老陈好赖算领导,希望带个头,安排他到当地农村去,就是盐泥沟。可父亲考虑老家还撇着几间旧屋,总得有个住处,便申请回了宝鸡。这一回去才发现存放在二伯家的东西被卖完了。本来生活紧张,加之二伯嗜烟成瘾,就自作主张把挖出的
‘宝’背到废品收购站换得二十八元钱,稀里糊涂消费了。不久,博物馆的佟太放溜达进去,见废品堆撂着个怪东西,便看上眼了。
“开始很多媒体记者和上面来人考察了解情况,听说何尊是陈湖卖给收购站的,就都找我二伯和他儿子陈天德。他们想说又说不清楚搞不明白,可能也有些其他想法。有一回碰上我二伯的孙子陈涛,陈涛说你们去找我四爷家,这东西是我四爷陈堆挖的。我四爷不在了,我四婆还在呢,她知道底细。从这以后来的人才找到我家。那时候我还在当兵,我哥我姐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就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年龄小,念书呢。
“宝物没了踪影,莫名其妙又冒出来一笔贷款。唉,真是没办法,一大家人要吃要喝,日子还得过。思来想去父亲又干起老本行,在贾村当赤脚医生。他的拿手绝活是治疗不孕不育症,周边方圆很有些名气。慢慢都知道陈医生会看病,不晓得他与挖宝有啥关系了。”
提起如烟往事,陈志敏感慨父亲这辈子不容易,从宝鸡到固原来回颠簸,有过机遇梦想,也有过苦痛磨难,把人生的宝贵年华都折腾在路上了。父亲离世时虚岁五十七,他感到两件事不圆满:一是自己公家人身份,二是挖出来的宝物。所谓公家人,就是指原张易公社卫生院公私合营的档案失踪了,本人身份不能认定。
其实要说老陈的遗留问题,也算解决了一大半。当时有个政策,子女年龄达到十二岁或有初中学历的,符合一项就可以按知青对待。原固原县给陈堆大女儿和大儿子办理了知青证,因此他们的工作得到安置:大女儿被分配到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兰宜(兰州至宜川)公路西海固段指挥部,大儿子被分配到中石油西北分公司。陈堆最后一次向固原告别,望着从县城发往张易红庄的
“老解放”缓缓向西而去,他背过身子擦一把脸,终于长出了口气……
我对陈志敏半开玩笑:
“一不小心何尊被留在了宝鸡,但固原也没亏待谁啊!有你们的一半,也有我们的一半!”
陈志敏讲一口宝鸡固原话:
“母亲走到哪里都说她是固原人。我们姊妹五个都是在固原出生的,我长到快十岁才回到宝鸡。两个舅妈姨妈还在张易红庄生活,几个孙子都是大学生,常联系发视频。现在政策好,小康生活,和宝鸡农村差不多。固原是我们永远的故乡,忘不了!”
2002
年
7
月固原撤地设市,固原县更名为原州区。随后张易、红庄两乡合并,改置张易镇。
何尊至尊,尊在铭文。铭文记载,作器者为宗室子弟
“何”,故此器物被命名为“何尊”。
铭文中
“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即居于此地(指成周洛邑)作为政治军事控制中心,便于统治天下的意思。“中国”相对于“四方”而言,是早期“中央之国”的一个概念。夏商周三代至秦汉大一统,有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非一蹴而就。“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周成王五年”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
1038
年,这个时期业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具有向心力的区域性政体
——国家。“受天之祜,四方来贺”(《诗经·大雅·下武》),也说明“成康之治”时期中央王朝的统治力辐射四方,诸侯纳贡朝贺已成风尚。
“中国”一词首次见之于世,作为它的载体何
尊便一跃飙升为镇国之宝。
1982
年我国发行了首套文物特种纪念邮票,何尊居其一,排名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之前。
2002
年
1
月,何尊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2015
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举行
“纪念国宝何尊发现
50
周年
”活动,特邀张桂兰老人做嘉宾,并给她颁发了荣誉馆员证书。陈志敏回忆:“参加活动是我陪老母亲去的。他们把何尊从库房里搬出来,对我母亲说别人看复制品都不能摸,今天你不但可以看还可以摸一摸。宝物是你老两口挖出来的,要让你亲眼看看真东西。最后吃饭时,宝鸡文物局局长说,好不容易才把国宝真正发现者找见了,要给我母亲做个等比例的何尊仿制品做纪念。我母亲过世前,还念叨要回固原呢,说让娘家人都见见她挖的国宝……”
原载《朔方》2024年第11期
编辑 | 蜗 牛
审核 | 望 萱
微信号| shuo fang wen xue
朔方文学
《朔方》文学月刊——力举作家,力推作品,坚守纯正、质朴、典雅、安静的文学品格!
最新文章
朔方访谈||阿舍 许艺:认出人世间的希望之光
朔方档案||白亮:《朔方》与“二张一戈”
朔方文讯||杨军民作品被《长江文艺·好小说》转载
朔方诗歌||姚辉:星辰与孤松(组诗)
朔方散文||叶梓:古琴的城邦
朔方专栏||杨森君:一个人的图书馆
朔方新锐||何田田:美人简史(短篇小说)+创作手记
朔方文讯||毕亮作品入选《被时间镀亮:〈散文海外版〉2024年精品集》
朔方小说||王方晨:马克·吐温中奖实录
朔方小说||统万城版最后一个匈奴(上)
朔方小说||统万城版最后一个匈奴(下)
《朔方》2025年第1期目录
《朔方》2024年总目录
朔方诗歌||高鹏程:沙之书(组诗)
朔方纪实||郑文著:九曲安澜中山桥“跨越”六盘山
朔方专栏||赵炳鑫:“黑白中世纪”与“窗框效应”
朔方新锐||卢三鑫:乡居一日(组诗)+创作手记
“寰九杯•《朔方》(2022—2023)优秀作品扶持项目”入选作品揭晓
朔方文讯||徐学作品被收入《中国诗歌地图·2023》
朔方小说||田华:洪福其人
朔方小说||杨军民:爱情时代
《朔方》2024年第12期目录
朔方评论||张学东长篇小说《西北往事三部曲》研讨会纪要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牛学智: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究竟何为?(评论)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赵炳鑫:对两部小说的再读(评论)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单永珍:向大地取暖(组诗)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高鹏程:乡愁的器皿(组诗)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陈浪:还乡是一种血缘的召唤(组诗)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李爱莲:月亮山(组诗)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樊文举:萧关古道(组诗)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史静波:三营行记(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闫宝珍:时光邮差与重阳之约(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单小花:杏儿(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杨秀琴:桃花那个红(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安学斌:北山记(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马佩仪:阿花(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赵炳庭:行走在西子湖畔(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刘汉斌:执灯的人(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柳客行:警营体验记(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李兴民:写在杨河村的长短句(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火会亮:话分两头(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古原:从固原到银川(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火仲舫:父亲的“总将”(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郭文斌:西吉文学三题(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马金莲:十载重阳结盟情(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屈文焜:“宅兹中国”,攸关固原(散文)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柯万昌:父亲(短篇小说)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王对平:名人(短篇小说)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李义:让风吹吹他的手(短篇小说)
西吉作家作品特辑||袁志学:影子(短篇小说)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