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公园丨城市公园的历史发展沿革与公园城市的创生

企业   2024-10-18 12:02   北京  






点击下方

关注我们



【温馨提示本文在参考文献基础上经平台责编重新整理,如有转请注明出处。文献参考来源沉浸城市;规划中国;城印国际‘匠工营国’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一个城市的宜居就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公园与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公园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为城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美丽城市建设的动力引擎,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多元场所。


城市公园,作为现代都市中的绿洲,不仅是居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更是城市文化与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让这些宝贵的绿色空间持续散发活力,成为了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INTRODUCTION








一 · 城市公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自然割裂的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公园(Public Park)作为镶嵌于城市心脏地带或其周边的重要活动绿洲,显然是人类回归自然的最具象诉求。1878年,美国城市规划家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Olmsted)设想将公园与城市融为一体,规划出“美国波士顿公园系统”,因规划图似绿宝石项链,又被称为“翡翠项链”(Emerald Necklace)。1898年,英国学者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概念,在霍华德看来,理想城市的中心应具有145英亩的被水晶宫所包围的中央花园。

(图片:美国波士顿“翡翠项链”丨来源:Emerald Necklace官网)


在当代语境中,城市公园特指政府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在国有土地上打造的面向全体公众开放的园林空间。这些公园以其卓越的绿化环境和多元化的休闲娱乐设施,不仅极大地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还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有效缓解空气污染以及调节城市微气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范围内,诸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巴黎的卢森堡公园以及阿姆斯特丹的冯德尔公园等,都是城市公园中的杰出代表,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各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


(图片:纽约曼哈顿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丨来源:维基百科)


二 · 中西方“城市公园”的起源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周)文王于营国、筑室之余,且与民共台池鸟兽之乐,作灵囿,内有灵台、灵沼,为中国史传中最古之公园。《孟子·梁惠王下》记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梁思成据此认为,“文王之囿”乃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园雏形。文王灵囿规模宏大,已超越“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的礼制,达到七十里,集灵台、灵沼于内,并“与民同之”,还对百姓开放。


《图片:山西博物院藏《刖人守囿车》丨来源:山西省文物局》


秦始皇陵K0007号坑、汉文帝霸陵及薄太后南陵也发现有地下“皇家苑囿”。在动物殉葬坑中,除马、羊、猪、狗、鸡、鹅等常见动物外,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骨骼,包括丹顶鹤、金雕、犀鸟、靴脚陆龟、梅花鹿、犀牛、大熊猫等,有学者认为这些动物殉葬坑属于陵墓的外藏系统,可能是把“上林苑”等皇家禁苑模拟于地下供统治阶级游猎、观赏。


(图片:薄太后南陵出土的“马来貘”骨骼丨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从文王之囿到秦汉考古发现的“园囿”,充分展现了古代园囿作为皇家贵族休闲娱乐、观赏奇珍异兽之所的本质特征。它们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放性与亲民性,但为皇室成员或世家大族所私有,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存在显著差异。几乎与“文王之囿”同一时期,古希腊也出现了供公众开展户外活动的公共园林,主要包括祭祀活动的圣林、体育运动的竞技场等。


(图片:古希腊奥林匹亚祭祀场复原图丨来源:朱建宁《西方园林史》)


三 · 现代“城市公园”的出现与发展


古希腊的“圣林”不仅融合了疏朗绿地、浓荫树林、竞技雕像、静谧湖区等自然空间,还与神庙建筑巧妙结合,为城邦公民构建了一个神秘而舒适的户外公共空间。古希腊人可以在这里进行戏剧表演、演讲朗诵、休憩交流等文化活动。竞技场周围也林荫密布,同时增设了休息座椅、亭廊小品、散步小径、体育雕塑等景观或设施,为公众提供了集会、散步、休憩的开放性休闲场所。现代“城市公园”的出现与发展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座城市公园”是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由英国设计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的英国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园(Birkenhead Park)。


(图片:第一座城市公园英国利物浦市伯肯海德公园丨图源:京报网)


在工业革命以前,欧洲的许多城市和小镇已经出现了一些小型花园和供市民散步、社交、娱乐的林荫步道,部分皇室、贵族也会在特定时间面向公众开放自己的私家园林。工业革命后,由于城市人口激增、环境衰竭等原因,现代“城市公园”应运而生。比如1820年,利物浦市伯肯海德区人口只有100人,1841年便猛增至8000人,因此利物浦市政府用税收收入收购了一块面积为185英亩的荒地,着手建造伯肯海德公园项目,并于1847年完工、对外开放。“伯肯海德公园”不仅在规划上实现了人车分流,还预留了大量空地供城市举办展览、庆典、集会等,市民也经常在此休闲、娱乐。


此后,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大城市纷纷建立起“城市公园”,法国巴黎的肖蒙山丘公园(Parc des Buttes-Chaumont)、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等都是在这一批建园热潮中诞生的。

以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为例,该公园在南北长4公里,其内部规划布局精妙,涵盖了广袤的草地、连绵起伏的丘峦、宁静的湖泊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花园、广场、喷泉、露天剧院与美术馆等多元化设施,构建了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空间。


(图片:美国中央公园的毕士达喷泉丨来源:携程旅行)


中央公园内部被精心划分为多个各具特色的主题区域,每个区域均承载着独特的景观功能与文化内涵:毕士达喷泉作为公园的核心区域,是承载公园形象与精神的标志性集会场所;绵羊草原作为公园内的一片开阔地带,以其宜人的环境与充足的自然元素,成为市民们进行野餐、享受日光浴等户外活动的理想之地;还有拥有海狮表演区、极圈区、热带雨林区等展区的动物园。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公园是1868年建成的上海外滩公园,但此公园是英国人建造,并不对中国公民开放。


(图片:英国人建造的上海外滩公园丨来源:京报网)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由国人集资兴建的“城市公园”是1905年由无锡的名流士绅在无锡崇安寺白水荡附近集资筹建的“锡金花园”,又称公花园,免费对公众开放。锡金花园号称“华夏第一公园”,园内有多寿楼、三清殿、龙岗等景点。


(图片:“华夏第一公园”无锡市锡金公花园丨来源:无锡史志)


直到21世纪的今天,国内外的“城市公园”都已发展的比较完备,并且具有一定的层级系统。中国的城市公园可分为文化遗址类、游乐类、综合类、社区类、生态类五类;日本的城市公园包括儿童公园、近邻公园、地区公园、综合公园、运动公园、广域公园、风景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历史名园等十种类型;美国的城市公园分为自然类、历史类、娱乐类三类等。以上海为例,截至2022年底,上海城乡公园总数达670座,基本实现市民出门5至10分钟有绿、骑车15分钟有景、车行30分钟有大型公园的城市生态格局,实现了旅游休闲、生态价值、防灾减灾和教育科普四大重要功能。


四 ·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在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天府新区进行视察时,首次提出了“公园城市”的构想。这一重要概念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来城市发展的绿色路径已提出全新要求,同时也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明确了新目标。


“公园城市”与“城市公园”不同,它更注重全民共享、园城融合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内的世纪公园,已于近期分阶段拆除了长达3000多米的围墙,并自2024年5月1日起,面向全市市民24小时开放。“公园”与“城市”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出现了“无缝融合”。为增强市民游客的入园便利性,公园内还特别开辟了多条步行通道,与周边道路相连,使得市民及游客能够轻松步入公园,享受其内丰富的绿地与花园景观。截至目前,除因自然因素(如河道)形成的天然隔离外,世纪公园原有的封闭围墙已基本拆除,并沿街新增了7个人行出入口,同时对外广场及沿线的绿化景观进行了优化提升。世纪公园正逐步从“城市公园”转变为“公园城市”。


(图片:上海世纪公园改造规划图丨来源:新华社)

(图片:世纪公园拟实行24小时开放的区域丨来源:新华社)












城市公园体系的规划建设在新时期面临着众多新要求、呈现出许多新变化,并且在服务惠民方面有了诸多新实践。从百姓需求的多样化到国家政策的引导,从公园规划建设的变革到具体的服务惠民实践,都表明城市公园正朝着更加多彩、更能提升百姓幸福生活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城市公园体系的规划建设,让城市公园在城市发展和百姓幸福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写道:“文化规划就是从人文精神认知视角下的‘策划+文化哲学+规划+艺术+创意+设计+N’的一种具有战略与实施双重意义的规划设计模式,是具有审美艺术文化的人本主义规划实践。”


作为城市的规划与设计者,我们必须秉持严谨、理性的态度,从文化哲学、艺术审美及社会关怀等多个维度出发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量,并积极吸纳、融合多领域学科的智慧与成果,为推动“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的和谐人居理想城开辟新的思路与路径。



【温馨提示本文在参考文献基础上经平台责编重新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美编|梅兰妮
图文丨文献参考来源:沉浸城市;规划中国;城印国际‘匠工营国’

责编丨苗七也

校对|庄昕昊

审核|卜希霆
声明|本平台登载此文和此图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和图片内容仅供参考。本平台尊重原创与知识产权,凡转载或改编均主动标明出处;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平台原创、整合编辑的内容也可免费授权兄弟公众号友情使用,有需要的可以申请本平台白名单进行转载;或在转发时标注来源。携手共益,共创繁荣。


更美好的生活,更沉浸的城市


「沉浸城市」前身为「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由中国传媒大学卜希霆老师创办,致力于城市文化更新实践与研究、聚焦城市社会创新治理与实验、汇集文旅、文创、文博、沉浸城市等领域学术领袖与业界才俊,搭建政产学研用的共创平台。


投稿及联系合作邮箱|npc@imcity.net.cn;nucuc@qq.com

QQ|228582217 
微博|@卜希霆


卜希霆|文博&文创&文旅&沉浸城市&创意营造研究学者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
沉浸式文旅业态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负责人
国家艺术基金沉浸式文旅艺术创意管理人才培训项目负责人
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沉浸式文旅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文化馆协会沉浸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智慧旅游沉浸式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乡村规划与产业振兴专业委员会顾问专家
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协会及临空元宇宙研究所“数创智库”特聘专家
永定河文旅联盟智库专家&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智库专家
吉林省白山市科技顾问&山西省大同市文化传播顾问
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学术顾问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城市中国广电媒体联盟学术顾问
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会秘书长(曾任)
中国传媒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研究基地主任(曾任)
《品牌价值评价农产品》国家标准(GB/T31045-2014)起草负责人
国家艺术基金“动漫企业高端管理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
《“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起草负责人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 年)》参与起草人
《雄安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专项规划》核心起草人
《雄安新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核心起草人
《容东片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策划》核心起草人
《大运河文化辞典(江苏卷》(待出版)编纂负责人
《中国街舞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起草负责人
《敦煌美育传承与创新发展白皮书》起草负责人
《琉璃烧造非遗技艺保护传承方案编制项目》起草负责人
“创意营造”理论首倡者与践行者,复合性公共文化阅读空间——梦想书坊创始人


由于微信公众号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每次阅读文章后,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这样推送的文章将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中,感谢大家的支持!

点击“在看”继续关注哦

喜欢文章再点个“分享”吧

沉浸城市
中国沉浸城市创意营造学术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