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文旅丨 哀牢山文旅爆火现象解析与生态旅游前瞻

企业   2024-10-26 12:01   北京  






点击下方

关注我们



【温馨提示本文在参考文献基础上经平台责编重新整理,如有转请注明出处。文献参考来源沉浸城市;文旅之声;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青蓝文旅;迪境天成空间营造社;博看文旅;阿川记实






近日,博主“山取画材”孤身一人勇闯哀牢山收集颜料,被分享到社交平台上后,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大家惊叹于他的勇气,也被哀牢山那神秘的氛围所吸引。于是,哀牢山这个名字,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上。随着热度的不断攀升,哀牢山迎来了它的“旺季”。游客们蜂拥而至,原本寂静的山林变得热闹起来。新平哀牢山风景区的游客数量相比去年大幅提升,车辆在山路上排起了长龙,仿佛是一条流动的钢铁巨龙。人们身着各种户外装备,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纷纷踏入这片曾经神秘的土地。在哀牢山的金山森林公园里,游客们被那满眼的“祖母绿”所震撼,感受着大自然的“强悍勃发”之美。“小众探险游”成为了热门话题,旅行社也纷纷推出了哀牢山的定制深度团游业务。

哀牢山的爆火也反映了当前旅游市场的一些新趋势和新变化。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小众”景点逐渐崭露头角。这些景点往往以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或刺激的探险体验为卖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的游客。哀牢山的爆火,正是“小众”景点爆火现象的一个缩影。

INTRODUCTION




一 · 哀牢山的历史文化


(一)哀牢山:自然与文化的双重瑰宝


哀牢山,其实并不是一座单独的山,而是一片横亘在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分界线上绵延数百公里的群山。它位于云南省中部,跨越楚雄州、玉溪市、普洱市等多个州市,全长约500公里,是云南省东西两半部气候的分界线。这里保存了世界同纬度面积最大、人为干扰最少、最完整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被誉为“生物基因库”和“中国天然氧吧”。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哀牢山还孕育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著名的红河哈尼梯田就坐落在哀牢山上,它是中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的美,离不开水的衬托。灌满水的梯田,倒映着云海天光,光影随着日出日落变幻万千,如同人间仙境。此外,哀牢山还是花腰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花腰傣的女子服饰独特,被称为“头顶太阳、腰挂彩虹、脚踏江河”,为哀牢山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


(图片:哀牢山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哀牢山茶马古道: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哀牢山茶马古道是历史上云南三条大通道之一,始于唐代,建于元,繁盛于明清。这条古道长约8公里,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商贸通道,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走廊。石砌的古道上,隐隐可现深深浅浅的马蹄窝,诉说着藏在时光里的故事。


走在茶马古道上,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马帮盛行的年代。沿途的“马踏石穿”“千家寨”“炼铁炉”等遗址,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如今,茶马古道已成为哀牢山的一大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文化的魅力。


二 · 哀牢山爆火现象解析


(一)短视频的引流效应


哀牢山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互联网的传播力量不容忽视。探险视频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哀牢山的神秘之门,让更多的人得以窥见这座群山的壮丽与神秘。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超乎想象。一个视频、一张照片、一段文字,都可能成为引爆话题的导火索。哀牢山的爆火正是得益于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和游客们的自发分享。


哀牢山的爆火始于一位网名“颜料师”的博主发布的视频。这位博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探险体验,记录了哀牢山的神秘与壮丽,迅速触动了网友的心弦。视频中的原始森林、未知生物、神秘湖泊等元素,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关注和讨论。


(图片:“山取画材”博主短视频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


哀牢山自身的魅力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民族文化,哀牢山都拥有足够的吸引力。这里的山川壮丽、生物多样、文化深厚,让人流连忘返。游客们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升华。


哀牢山拥有绵延500公里的山脉,高大古树参天,低矮灌木遮地,苔藓蕨草遍附,藤萝枝蔓缠绕,云雾缭绕,被誉为“生命禁区”和“人间仙境”。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氛围,对游客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哀牢山还保存了世界同纬度面积最大、人为干扰最少、最完整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这为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此外,当地政府的合理规划和有力推动也是哀牢山爆火的重要原因。政府通过科学规划景区布局、完善配套设施与服务、加强宣传推广力度等措施,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哀牢山的保护力度,确保这片珍贵的自然资源能够得以永续利用。


(图片:哀牢山丨来源:网络公开)


(三)探险与猎奇心理


哀牢山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一直被视为探险者的天堂。山中的瘴气、磁场异常、野生动物出没等传说,更是为这座山脉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种神秘感激发了人们的探险与猎奇心理,使得哀牢山成为许多游客心中的必游之地。


三 · 哀牢山爆火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一)生态环境的压力


大量游客的涌入对哀牢山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压力。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在频繁的人类活动下,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此外,游客的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行为,也对哀牢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安全问题的凸显


哀牢山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游客的安全保障成为了一大挑战。尽管相关部门及时发布了访客须知和禁止令,但仍有不少游客不顾警示,擅自进入保护区,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2021年4名地质调查人员在哀牢山失踪遇难的事件,更是为游客的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三)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


随着哀牢山的走红,一些旅游机构开始过度开发旅游资源,试图通过建设更多的旅游设施和服务项目来吸引游客。然而,这种过度开发不仅可能破坏哀牢山的自然景观,还可能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 · 哀牢山未来发展蓝图


(一)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


针对哀牢山的未来发展,应坚持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的原则。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压力;另一方面,要优化旅游线路和服务项目,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还应加强对旅游机构的监管,防止过度开发和无序竞争。


(图片:哀牢山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加强生态保护与教育


哀牢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生态保护至关重要。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等方式,引导游客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同时,还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哀牢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多元化旅游产品


哀牢山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可以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例如,可以推出徒步探险、露营野炊、科普教育等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热爱自然和探险的游客。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推出民俗体验、文化演艺等旅游产品,提升哀牢山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四)探索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哀牢山应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实现旅游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例如,可以开发一些以自然观察、生态体验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也能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五)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随着哀牢山知名度的提升,游客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应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


(六)加强营销推广和品牌建设


哀牢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需要不断提升。可以通过加强营销推广,利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扩大哀牢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可以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哀牢山特色的旅游品牌和IP,提升哀牢山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五 · “小众”景点的崛起与旅游市场的变革


哀牢山的爆火也反映了当前旅游市场的一些新趋势和新变化。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小众”景点逐渐崭露头角。这些景点往往以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或刺激的探险体验为卖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的游客。哀牢山的爆火,正是“小众”景点爆火现象的一个缩影。


一方面,这源于旅游体验的差异化追求。在社交媒体时代,旅游消费也忌讳“老生常谈”,游客们渴望探索更具“新鲜感”的目的地,以在朋友圈中晒出与众不同的旅行照片和体验。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热门景点,而是希望发现那些隐藏在大众视野之外的小众宝藏。


(图片:哀牢山丨来源:网络公开)


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的流量导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平台通过制造新话题、引导新消费,鼓励游客去发现那些陌生但惊艳的小众旅游目的地。一旦某个小众景点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就会迅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从而使其从“小众”升级为“大众”旅游目的地。


当下游客的消费心态和消费取向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游客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自然和人文更原生态、性价比更高的地方。这种转变使得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突然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从而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然而,哀牢山的爆火也提醒我们,旅游市场的变革正在加速进行,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随着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旅游产品,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旅游体验。这包括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景点、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旅游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等方面。


同时,对于小众景点的保护和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平衡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对小众景点的破坏,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哀牢山的爆火也反映了当前旅游市场的一些新趋势和新变化。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小众”景点逐渐崭露头角。这些景点往往以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或刺激的探险体验为卖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的游客。哀牢山的爆火,正是“小众”景点爆火现象的一个缩影。同时,对于小众景点的保护和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平衡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对小众景点的破坏,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场哀牢山的“热”潮中,当地文旅部门需要冷静地思考和应对。他们既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要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和引导,确保游客的安全。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游客来说,也要保持敬畏之心,在探索自然的同时,不要忘记保护自然。只有这样,哀牢山的“热”才能持续下去,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




【温馨提示本文在参考文献基础上经平台责编重新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美编|梅兰妮
图文丨文献参考来源:沉浸城市;文旅之声;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青蓝文旅;迪境天成空间营造社;博看文旅;阿川记实

责编丨管笛伊

校对|庄昕昊

审核|卜希霆
声明|本平台登载此文和此图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和图片内容仅供参考。本平台尊重原创与知识产权,凡转载或改编均主动标明出处;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平台原创、整合编辑的内容也可免费授权兄弟公众号友情使用,有需要的可以申请本平台白名单进行转载;或在转发时标注来源。携手共益,共创繁荣。


更美好的生活,更沉浸的城市


「沉浸城市」前身为「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由中国传媒大学卜希霆老师创办,致力于城市文化更新实践与研究、聚焦城市社会创新治理与实验、汇集文旅、文创、文博、沉浸城市等领域学术领袖与业界才俊,搭建政产学研用的共创平台。


投稿及联系合作邮箱|npc@imcity.net.cn;nucuc@qq.com

QQ|228582217 
微博|@卜希霆


卜希霆|文博&文创&文旅&沉浸城市&创意营造研究学者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
沉浸式文旅业态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负责人
国家艺术基金沉浸式文旅艺术创意管理人才培训项目负责人
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沉浸式文旅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文化馆协会沉浸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智慧旅游沉浸式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乡村规划与产业振兴专业委员会顾问专家
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协会及临空元宇宙研究所“数创智库”特聘专家
永定河文旅联盟智库专家&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智库专家
吉林省白山市科技顾问&山西省大同市文化传播顾问
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学术顾问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城市中国广电媒体联盟学术顾问
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会秘书长(曾任)
中国传媒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研究基地主任(曾任)
《品牌价值评价农产品》国家标准(GB/T31045-2014)起草负责人
国家艺术基金“动漫企业高端管理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
《“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起草负责人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 年)》参与起草人
《雄安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专项规划》核心起草人
《雄安新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核心起草人
《容东片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策划》核心起草人
《大运河文化辞典(江苏卷》(待出版)编纂负责人
《中国街舞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起草负责人
《敦煌美育传承与创新发展白皮书》起草负责人
《琉璃烧造非遗技艺保护传承方案编制项目》起草负责人
“创意营造”理论首倡者与践行者,复合性公共文化阅读空间——梦想书坊创始人


由于微信公众号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每次阅读文章后,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这样推送的文章将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中,感谢大家的支持!

点击“在看”继续关注哦

喜欢文章再点个“分享”吧

沉浸城市
中国沉浸城市创意营造学术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