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文旅|“民族音乐+旅游”,民族音乐与地方文旅双向赋能,助力文旅高质量发展

企业   2024-10-19 12:10   北京  






点击下方

关注我们



【温馨提示本文在参考文献基础上经平台责编重新整理,如有转请注明出处。文献参考来源沉浸城市;博雅视野;王莹 王立锐《激发数字时代民族音乐表达与传播的新势能》;张先永《文旅融合,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张亮《旅游与民族音乐的融合发展探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全国各地大力推行“文化兴旅”,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成为主要发展趋势。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族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已经成为常态,二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


旅游产业融合有着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等文化元素,为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民族音乐借助旅游使其娱乐性和观赏性价值得到体现,旅游产业由于民族音乐的融入使其文化内涵得到提升。民族音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成为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必然趋势,尤其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究旅游与民族音乐的融合发展大有裨益。

INTRODUCTION






一 · 我国民族音乐与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我国“音乐+旅游”业态具有悠久历史,民族音乐具有文化传承、修身养性、休闲娱乐、调节情感、沟通交流等功能。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数量巨大,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以生产、生活为主题,是情感表达、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瑰宝。在我国古代,音乐就在节庆游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唐朝,元宵节的长安城可以观赏花灯和乐舞百戏表演。在灯火下,游人可以参与到人群中进行歌舞表演。在庆典活动中,音乐表演成为必备项目。当时的音乐表演有民歌、民乐、曲艺等传统音乐,以不收费的义务表演居多,游人可以免费观赏,足见我国礼乐发展历史悠久。


(图片:《长安十二时辰》唐代歌舞|来源:澎湃网)


民族音乐融入旅游产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民间歌曲、器乐曲除了娱乐观赏性外,还兼具实用功能。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多数民间音乐已经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例如,机械船取代了人工摇桨和拉纤,江河上的船夫号子也随之消失。当代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元,部分消解了年轻人对本土民间音乐的兴趣。对于失去实用性的民间音乐,只有充分发挥其娱乐文化价值,使之产生经济收益,才能激发民众传承的积极性。民间音乐与旅游相结合,既能够为景区带来门票收入,又能够为表演者带来收益。这种结合,一方面使民间音乐从田间地头转移到更大的舞台得以继续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由于旅游音乐表演融合了当地的历史和民俗,也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


旅游是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在旅游活动中,游客需要的不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或感受。在构建旅游产业的模式时,无论是产品的开发设计、景区自然景观的布局,或是旅游形象与氛围的打造,都离不开“吸引游客”这一目的。游客是否愿意前来观光、游客的切身体会与身心愉悦程度往往是中心点。所以,当今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延续传统的观光游览模式,更需要融入多元化的情境设计。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融入当地旅游文化内容,彰显地域特色。将民族音乐与旅游产品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种类,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还可以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影响力。


(图片:鼓浪屿|来源:网络公开)


部分旅游城市拥有较为知名的推广歌曲,如三亚的《请到天涯海角来》、厦门的《鼓浪屿之波》、康定的《康定情歌》等。上述歌曲在唱出地域特色,为旅游发展宣传造势的同时,有力弘扬了民族音乐。此外,以民族节日为主要旅游内容的景点,更是少不了音乐的身影,如彝族“火把节”、侗族“谷雨节”、水族“端节”等。节日里载歌载舞,彰显着旅游地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对音乐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一些能够代表地方或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如“侗族大歌”)得到了重视,陆续建立并完善相应的传承机制,对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民族音乐创作及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 · 民族音乐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策略


(一)打造民族音乐文旅品牌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融入当地旅游文化内容,彰显地域特色。将民族音乐与旅游产品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种类,还可以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影响力。各旅游区可以借鉴三亚、厦门的做法,创作知名推广歌曲,打造民族音乐文旅品牌。邀请当地音乐专业人才、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等共同探讨歌曲创作,以音乐魅力彰显旅游文化,实现二者融合发展。例如,广西等地可利用壮族民歌——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说唱音乐——末伦、渔鼓、蜂鼓,戏曲音乐——师公戏、北路壮剧、南路壮剧等多元的民族音乐形式,歌唱旅游景点,推介涠洲岛、漓江景区、青秀山、德天跨国大瀑布等。


各旅游景区(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举办一年一度的民族音乐文化盛典,形成品牌效应。例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云南丽江雪山音乐节等,在这方面皆取得良好效果。旅游景区(点)可以结合当地节庆或时令举办音乐节。如可抓住泼水节、火把节、“三月三”等节点组织音乐节,打造音乐旅游品牌。音乐节的举办地点可选择在景区,以吸引大批观众在感受音乐节氛围、聆听音乐会的同时,走入景区观赏风景。音乐节可以每年设置不同的主题,邀请不同嘉宾驻场,保证活动举办的新颖性;围绕不同主题,设计与观众互动环节和互动游戏,让观众参与音乐节的演唱和表演,进而获得沉浸式的体验。


(图片:江苏二胡之乡民族音乐盛典|来源:网络公开)


(二)组织民族音乐消费活动


组织民族音乐活动是激发消费者兴趣、提升消费者文化旅游体验的重要方式。旅游景区(点)可以在旅游体验中加入民族音乐元素。例如,花瑶是湖南湘西瑶族的一个分支,当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大圫山寨的石瀑、崇木凼村的古树林海、瑶山峡谷等引人入胜。“饭养身,歌养心”,花瑶民歌是当地花瑶的一大特色,人们通常习惯在日常活动中哼唱花瑶民歌。对此,当地景区在旅游发展中可加入花瑶民歌体验活动,让游客穿上花瑶服装、戴上花瑶装饰,在起床、吃饭、“挑花”时分别歌唱对应的花瑶民歌。


(图片:花瑶民歌表演|图源:网络公开)


侗族大歌、琵琶歌、拦路歌等都是侗族音乐的典型代表。其中,侗族拦路歌是侗家人在迎宾时主客双方互相对唱的一种音乐形式。当地景区可以设置侗族拦路歌体验活动,在游客到来时,歌唱侗族拦路歌,并安排当地人教游客歌唱相对应的应和歌,在民族音乐体验活动中强化游客的旅游体验。


各景区(点)可以结合各民族音乐特色,开发各种关于民族音乐的文化创意产品。如设置乐器展览门店,展示乐器制作工艺,销售民族特色乐器。同时,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八音盒、贺卡、摆件等文化创意产品制作中,以极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深游客对当地的印象。例如,苗笛音色柔美、音量适中、细腻柔和,西江千户苗寨可以将本地的吊脚楼建筑、酿酒坊等造型融入文创产品中,并加入苗笛音乐元素。


(三)开发“旅游+音乐”创意项目


“旅游+音乐”的创意项目是指将旅游和音乐元素结合的新型项目,例如音乐主题公园、音乐主题旅游线路、音乐主题酒店等。这类项目不仅能提供独特的消费体验,还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各景区(点)可以举办音乐嘉年华、音乐篝火晚会、现场音乐会等活动,助力旅游发展。在音乐创作方面,各景区(点)可以将传统音乐与蓝调、爵士、Hip-Hop等音乐形式融合创作,聚焦景区风景、历史人文及当下社会热点等。在旅游行程中,加入歌舞表演,以提升游客游览体验。例如《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等都是少数民族音乐歌舞表演的典型实例。其他景区(点)可以借鉴这种形式创作出体现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歌舞表演。同时,在舞台歌舞演出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3D模拟、LED屏等,提升舞美效果与观众体验。在歌舞表演中加入观众互动环节,增强观众体验感。


(图片:《云南映象》|来源:网络公开)


各景区(点)可以在景区设置民族音乐体验博物馆,展示关于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传统器乐等陈列物的内容。除此之外,利用动态实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维仿真技术等高科技,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民族音乐文化。各景区(点)还可以将民族音乐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打造休闲娱乐旅游区。利用景区资源建设绿色康养吧、汗蒸温泉养生馆、茶室冥想馆等,在这些休闲娱乐区播放适宜的民族音乐,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各景区(点)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建造主题音乐乐园。例如,海南具有鲜明的热带风景特色,有大量的椰树、椰子特产。可以在音乐主题乐园中,让工作人员身穿传统服装,用鼻箫、口弓、水箫、洞箫等黎族乐器演奏相应曲目,带领游客切实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民族音乐与文化旅游的结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全国各地的旅游胜地已经开始纷纷以民族音乐为媒介,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旅游与民族音乐融合发展不仅能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传承保护,还能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今天,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民族音乐不仅事关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它探索并解决的是世界范围内各民族传统文化如何面向未来的共同难题。未来,随着消费者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持续增长,旅游与民族音乐融合发展将展现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机会。



【温馨提示本文在参考文献基础上经平台责编重新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美编|梅兰妮
图文丨文献参考来源:沉浸城市;博雅视野;王莹 王立锐《激发数字时代民族音乐表达与传播的新势能》;张先永《文旅融合,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张亮《旅游与民族音乐的融合发展探究》

责编丨苗七也

校对|庄昕昊

审核|卜希霆
声明|本平台登载此文和此图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和图片内容仅供参考。本平台尊重原创与知识产权,凡转载或改编均主动标明出处;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平台原创、整合编辑的内容也可免费授权兄弟公众号友情使用,有需要的可以申请本平台白名单进行转载;或在转发时标注来源。携手共益,共创繁荣。


更美好的生活,更沉浸的城市


「沉浸城市」前身为「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由中国传媒大学卜希霆老师创办,致力于城市文化更新实践与研究、聚焦城市社会创新治理与实验、汇集文旅、文创、文博、沉浸城市等领域学术领袖与业界才俊,搭建政产学研用的共创平台。


投稿及联系合作邮箱|npc@imcity.net.cn;nucuc@qq.com

QQ|228582217 
微博|@卜希霆


卜希霆|文博&文创&文旅&沉浸城市&创意营造研究学者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
沉浸式文旅业态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负责人
国家艺术基金沉浸式文旅艺术创意管理人才培训项目负责人
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沉浸式文旅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文化馆协会沉浸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智慧旅游沉浸式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乡村规划与产业振兴专业委员会顾问专家
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协会及临空元宇宙研究所“数创智库”特聘专家
永定河文旅联盟智库专家&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智库专家
吉林省白山市科技顾问&山西省大同市文化传播顾问
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学术顾问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城市中国广电媒体联盟学术顾问
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会秘书长(曾任)
中国传媒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研究基地主任(曾任)
《品牌价值评价农产品》国家标准(GB/T31045-2014)起草负责人
国家艺术基金“动漫企业高端管理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
《“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起草负责人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 年)》参与起草人
《雄安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专项规划》核心起草人
《雄安新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核心起草人
《容东片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策划》核心起草人
《大运河文化辞典(江苏卷》(待出版)编纂负责人
《中国街舞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起草负责人
《敦煌美育传承与创新发展白皮书》起草负责人
《琉璃烧造非遗技艺保护传承方案编制项目》起草负责人
“创意营造”理论首倡者与践行者,复合性公共文化阅读空间——梦想书坊创始人


由于微信公众号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每次阅读文章后,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这样推送的文章将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中,感谢大家的支持!

点击“在看”继续关注哦

喜欢文章再点个“分享”吧

沉浸城市
中国沉浸城市创意营造学术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