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界面稳定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学术   2024-10-13 19:47   广东  

1. 研究背景与重要性

随着全球对电动汽车(EV)和其他清洁能源技术需求的增加,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电池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传统锂离子电池虽然在能源存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在高电压、高能量密度条件下的安全性问题仍然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锂金属电池(Li-metal)的研究中,锂枝晶的生长可能导致短路和火灾等重大安全隐患。为此,固态电池(ASSB)成为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其采用固态电解质,能够有效避免液态电解质的易燃性问题,并有助于抑制锂枝晶的生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提出并研究了一种新型的石榴石基复合固态电解质(CSE),通过将高导电性的Li6.1Al0.3La3Zr2O12(LLZO)石榴石框架与聚偏二氟乙烯(PVDF)结合,形成一种具有高电导率和稳定界面的固态电解质。该研究展示了如何在4.8V的高电压下,通过优化界面稳定性来实现超过200次的稳定循环,这是在固态电池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进展。

2. 研究目的与主要贡献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开发一种全固态石榴石基锂金属电池,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具体来说,该论文通过以下几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发了高导电性复合固态电解质(CSE):采用具有三维连续结构的多孔立方Li6.1Al0.3La3Zr2O12框架与PVDF结合,形成复合电解质。这种结构具有高锂离子迁移能力和良好的界面稳定性。

实现高电压稳定循环:通过TiO2涂层的LiNi0.6Co0.2Mn0.2O2(NCM622)正极和Li金属负极的组合,该电池在3-4.8V的电压范围内能够进行超过200次的稳定循环,并表现出优异的能量密度(398.3 Wh/kg,循环100次后)。

降低界面阻抗,抑制锂枝晶生长:通过引入La-N和La-F键,减少了陶瓷和聚合物之间的界面阻抗,并有效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1 电解质材料的制备

该研究采用了改进的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多孔立方相Li6.1Al0.3La3Zr2O12(LLZO)粉末。以下是具体的制备流程:

前体溶液的制备:将La(NO₃)₃、Al(NO₃)₃和LiOH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形成悬浮液A。同时,将ZrO(NO₃)₂与聚乙二醇(PEG)和丙二醇(PG)混合,形成溶液B。

共沉淀反应:将溶液B逐滴加入悬浮液A中,并在最佳pH值为10.5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水热处理:将沉淀物转移至100mL高压釜中,在200℃下水热老化4小时。

煅烧:将干燥的沉淀物在300℃下煅烧以去除有机添加剂,然后在800℃下进一步煅烧形成纯立方相LLZO。

通过这一过程,作者成功地制备出了具有高孔隙率(45.74%)和高锂离子电导率的LLZO粉末。图1展示了制备过程的示意图以及LLZO的晶体结构。

3.2 复合电解质的制备与表征

制备的多孔LLZO框架随后被浸入PVDF-LiTFSI凝胶中形成复合固态电解质。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分析(TGA)证明,浸入后的LLZO框架保持了其晶体结构,而复合电解质的陶瓷含量高达93%,保证了其机械强度和抑制锂枝晶生长的能力。

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一步研究了PVDF-LiTFSI与LLZO框架的化学键合情况,发现了La-N和La-F键的形成。这些化学键有助于促进锂盐的解离,提高锂离子的迁移速率,并降低界面阻抗。

图2展示了复合电解质的XPS光谱结果,可以看到La-N和La-F键的峰值变化,进一步验证了化学结合的成功。

3.3 电化学性能

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极化曲线测量,论文展示了CSE的电化学性能。该CSE在25°C时的离子电导率为0.437 mS/cm,锂离子迁移数为0.72,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离子传导性能和较低的界面阻抗。与其他固态电解质相比,该CSE表现出了更低的活化能(0.1905 eV),说明其锂离子迁移路径较为顺畅。

此外,使用Li对称电池进行的长期循环测试表明,即使在0.5 mA/cm²的高电流密度下,该CSE仍能保持1000小时以上的稳定循环,证明其在抑制锂枝晶生长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3.4 全电池性能

为了进一步验证CSE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作者组装了由TiO2涂层的NCM622正极、复合电解质和Li金属负极组成的全固态电池。该电池在3-4.8V的电压范围内进行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在0.2C倍率下,循环200次后电池仍能保持稳定,且能量密度达到了376.1 Wh/kg。

图3展示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能量密度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即使在高电压(4.8V)下,电池的容量衰减仍然较小,证明了复合电解质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稳定性。

4. 讨论

4.1 界面稳定性与枝晶抑制

界面稳定性是全固态电池开发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固态电池中的界面失配会导致界面阻抗升高,进而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甚至引发安全问题。在本研究中,作者通过复合电解质中La-N和La-F键的形成,成功降低了陶瓷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阻抗。这种化学键合不仅增强了电解质的机械稳定性,还有效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

锂枝晶是锂金属电池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的重要挑战之一,枝晶的生长可能穿透电解质,导致短路甚至引发电池失效。通过引入La-N和La-F键,复合电解质与Li金属负极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界面,有效抑制了枝晶的产生和扩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显示,在经过1000小时的循环后,Li金属与复合电解质之间的界面依然保持完整,没有出现物理开裂或元素迁移的迹象。这一发现对提高锂金属电池的安全性和延长其循环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表明该复合电解质在抑制枝晶生长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潜力。

此外,低界面阻抗的维持还体现在电池的长循环过程中。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证明了该复合电解质即使在长时间循环后仍能保持较低的界面阻抗,确保了锂离子在界面上的快速迁移。这对于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容量保持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高电压操作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锂金属电池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稳定性是实现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挑战之一。在高电压下,固态电解质易发生氧化或分解,导致界面不稳定性,进而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和能量密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在正极材料NCM622表面涂覆TiO2,形成一层保护涂层,成功提高了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TiO2涂层不仅可以防止高电压下正极材料的分解,还能有效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种界面稳定性的增强。在高达4.8V的工作电压下,XPS光谱显示正极与电解质之间形成了富含LiF和Li3N的界面层。这一界面层不仅能防止电解质分解,还能抑制高电压条件下的副反应,从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相比之下,未经TiO2涂覆的电池在高电压下很快表现出容量衰减,而采用TiO2涂层的电池则能保持稳定的容量。

这种高电压下的稳定操作不仅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还为电动汽车等应用提供了更长的续航时间和更高的安全性。尽管高电压操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本研究通过复合电解质与正极材料的界面工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和稳定性。

4.3 全电池性能与未来优化方向

本研究中,基于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在0.2C倍率下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经过200次循环后,电池容量保持率仍较高。然而,在更高倍率下(如1C和2C),电池的容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PVDF-LiTFSI电解质的导电性较低,导致在高倍率下,锂离子的传输速度不足以满足电池的高效充放电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优化方向:

提高电解质导电性: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电解质配方,引入具有更高离子电导率的材料,或者通过掺杂或改性提高PVDF基电解质的导电性,从而提高电池的高倍率性能。

改进正极材料的导电性:虽然本文中的NCM622正极表现出了较好的高电压稳定性,但其在高倍率下的导电性能仍需进一步提升。通过在正极材料中掺杂高导电性材料或者优化正极的微观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在高倍率下的循环性能。

界面工程的进一步研究:本文的界面工程策略已经证明能够显著改善电池的高电压稳定性,但在更高电流密度下,界面阻抗仍然会有所增加。因此,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优化界面结构,降低界面阻抗,进而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

倍率性能与能量密度的平衡: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在提升电池倍率性能的同时,保持其高能量密度。通过优化电极材料、电解质以及界面工程的综合设计,可以实现倍率性能与能量密度的最佳平衡,为全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作者开发了一种基于石榴石框架与聚合物结合的复合固态电解质,并成功应用于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通过界面工程与材料设计,研究团队不仅解决了锂枝晶抑制、高电压操作下的界面不稳定性问题,还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全固态电池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尽管本文的研究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在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和界面稳定性方面。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围绕如何提高电解质的导电性、优化电极材料的界面相容性,以及提升电池在实际工况下的稳定性等问题展开,以推动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进一步发展。

图文导读

材料制备与结构表征

图1展示了LLZO的多孔结构以及PVDF-LiTFSI复合电解质的SEM图像。可以清晰看到复合材料的三维连续结构,有利于锂离子的快速传输。

电化学性能测试

图2显示了复合电解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电导率显著增加,证明了该材料在室温下的良好导电性能。

全电池性能评估

图3展示了基于复合电解质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在不同倍率下的循环性能。即使在高电压下,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依然较高,展示了该电解质在高电压操作下的稳定性。

界面稳定性与SEM观察

图4为经过1000小时循环后的Li金属负极与复合电解质界面的SEM图像。可以看到,在长时间的循环后,电解质与电极之间没有出现明显的枝晶生长或界面破坏现象。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xcrp.2024.102213

会议推荐





清新电源投稿通道(Scan)

清新电源
共享科研点滴,凝聚创新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