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杨辉团队/赵东元院士团队联合招聘博士后

学术   2024-10-06 09:14   广东  

应聘者应具备的条件

(1)申请者已取得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博士后,欢迎具有以下背景(其一即可,但不限于)电化学/催化、材料学、无机/物理化学、仿真模拟(如DFT、 MD、machine learning 等,其一即可,但不限于)等领域背景;
(2)具有较好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执行力强,有强烈的科研热忱,有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具有较好英文学术论文阅读写作能力,曾在权威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研究论文;
(4)身体健康,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岁。

岗位待遇

(1)基础薪资(税前)32-36万/年,年终绩效不低于5万;特别优秀者可以面议;
(2)享受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规定的博士后公寓(或者3000元/月住房补贴,不计入薪资)等相关福利待遇,户口和子女入选按照高研院相关政策执行;
(3)入站前/后,课题组积极推荐入选者申报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国家"博新计划"等,薪资可叠加;
(4)出站工作成绩突出者,可申请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带编制;或推荐到世界一流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 针对PEM氢电转换器件(燃料电池-电解水) 动力学缓慢的氧电极,设计合成具有高活性、长寿命、可实用化的低/非贵金属多孔电催化剂,实现在器件层面上高效表达;原位谱学表征解析电催化构~效关系与稳定化机制。
2.  开发高稳定、高OH-传导的AEM膜,阐明AEM稳定化机制;发展高效阴/阳极非贵金属、多孔电催化剂,揭示电催化反应机理与稳定化机制,实现在AEM水电解器件中稳定运行。
3. 多尺度仿真模拟(如密度泛函、分子动力学和多场传质)辅助本征活性设计,优化高效三相反应界面。通过建立多尺度、系统性的 “构-效”关系,实现分子、电子和离子的高效协同输运动力学以及电池(堆)性能的大幅提升,以满足氢电转化关键催化剂的实用化及后续集成应用需求。

合作导师简介

赵东元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相辉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功能介孔分子筛材料的合成、结构和应用研究,在Nature 、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hemistry、J. Am. Chem. Soc.、Angew. Chem.、Adv. Mater.等发表SCI论文900余篇,撰写专著2部。论文被引用15余万次(h指数 > 190),被汤森路透社列为全球2011-2023化学、材料两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IMMA成就奖、TWAS-Lenovo科学奖、陈嘉庚奖、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印度化学会Rao Award。任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IMMA主席,国际沸石协会理事,现任国际刊物ACS Central Science执行编辑,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s-in-Chief) 曾任英国皇家化学会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主编(Editor-in-Chief),十几种国际重要刊物的编委、顾问编委。赵东元教授指导的博士有三位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三位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奖。    

绿色氢能与高效储能团队介绍

绿色氢能与高效储能团队聚焦PEM氢-电转换过程中降本增效及稳定性等技术瓶颈,开展从关键材料设计、核心部件构筑到集成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多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以及上海市重大项目等,科研经费充足。已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Angew Chem.Energy & Environ. Sci.等发表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2023年度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跨域,国内率先实现了PEM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产业化以及PEM电解水制氢从高稳定催化剂、高性能膜电极到电堆和系统集成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同时,上海高研院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是国家重大创新能力基础设施, 拥有软/硬XAFS线, 衍射线, 小角散射线, 时间分辨红外谱学等线站为材料与器件的原位表征,材料形成和电化学的反应机理, “构-效”关系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杨辉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绿色氢能与高效储能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核心岗),入选中科院BR计划、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科技部“863”计划先进能源领域主题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能源动力专家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等,现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氢能专委会副主任等,非常熟悉氢能行业与产业发展。主要研究方向:电催化、PEM燃料电池与电解水制氢。研究工作以应用为导向,始终注重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工程与产业化经验丰富。已发表论文250余篇,获他引100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60余件,其中45件已获授权,7件专利技术成果实现了转化。作为主编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应用电化学》编著1部,已连续34次印刷。在国内率先实现了PEM燃料电池和电解水制氢电催化剂的产业化、并获批量应用。带领团队实现了PEM电解水制氢从高稳定催化剂、膜电极到电堆和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创新,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打通了“国产电催化剂-膜电极-电堆-系统”产线,建成面积≥2000cm2膜电极与兆瓦级电堆装配等自动化产线、发展了低能耗高动态响应的MW级PEM制氢系统集成技术,助力产业应用和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祖连海 研究员,绿色氢能与高效储能团队研究员,入选中科院BR计划、上海市海外领军人才等。主要从事面向“碳中和”战略的电化学能量储存和转换系统的关键多孔电极材料的设计、组装、表征及其应用研究。已发表论文40余篇, 包括Nat. Energy、J. Am. Chem. Soc.、Nat. Commun.、 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等。其中15篇论文单篇引用超过100次,4篇论文为EIS 高被引论文,且多篇论文以研究亮点被MaterialsViews China和中国教育新闻网、科学通报等多家著名科学网站报道。其中95%以上发表在JCR 一区 的 SCI 期刊。未来聚焦PEM低/非贵金属纳米多孔电催化剂结构设计、可控制备与反应机制探究。  
 
程庆庆 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岗位(骨干岗)。研究聚焦氢/电转化与绿电合成中关键材料与核心器件的设计与开发,致力于解决绿色脱碳过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与应用技术瓶颈。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dv. Mater., Nano Lett., Energy Environ. Sci., 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基金委青年、面上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工程子课题等。

应聘材料

(1)本人简历(附近照,请包括:出生年月、从大学起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科研成果及联系电话等);
(2)能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有关材料,如:代表性论文、获奖情况、未来研究计划等;
(3)博士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或博士研究生在读证明;
(4)2位海内外同行的推荐信及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请应聘人员将应聘材料发送至 zulh@sari.ac.cnchengqq@sari.ac.cn 。E-mail标题请注明 “应聘博士后+姓名” 。对符合要求者将尽快安排面试。
         

 

本招聘启事长期有效。同时欢迎有意申请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助理、科研助理、访问学者、联合培养或者报考博士、硕士的同学来信交流,待遇从优。

会议推荐





清新电源投稿通道(Scan)

清新电源
共享科研点滴,凝聚创新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