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有断更的想法。
老板发财,我是大鱼。
作为一个在微信里搞流量的,竟然在公众号搞不到流量。
没面子倒是小事儿,关键是没里子:
1、但凡有点深度的内容,阅读量都很差;
2、短视频已经基本占据了微信用户的时间;
3、几万阅读量,涨粉几百人,同类内容视频号,阅读量与涨粉×10 倍。
据靠谱小道消息,作为微信生态研究的垂直账号,这个号被官方“标注”。
大量关注者都是各大平台的负责人,不知道他们看到连我都没有流量了,他们算法团队作何感想:
用户用行为投票,终结公众号。
也许,这是一个正解。
前几天我带着我们的会员去腾讯总部游学,正好分享了一下我对微信生态流量的一些看法,今天再升级下思考。
疯狂的视频号
非常短的时间,微信用户已经被短视频“格式化”。
比如我。我已经好多天不打开抖音了。
实际上,我刷着刷着就忘记了我在哪个app里刷视频了。直到我想去打开微信聊天页面的时候,本能的找入口。
才发现,我就在微信里。
1、算法推荐机制趋同。
同一个用户对短视频内容的偏好,基本也差不多。
所以微信的算法也跟进了,在前两年,视频号的内容还很差,如今基本都一样的。
视频号的出现,给用户造成的影响是:不管啥视频,都不太敢点赞了。
以至于影响到抖音、快手的点赞量。
哈哈哈,你细品。
抖音:我冤不冤?去哪儿说理去。
2、内容基本趋同、界面基本相同。
微信在几年的时间里,已经基本同步了优质的创作者,内容能力上已经跟上来了。
加上整个界面基本趋同,刷着刷着就忘记了。
3、视频号目前更加清爽,体验更好一些。
作为后来者,目标是追赶,所以目前视频号商业化更加克制。整个商业干扰、诱导的信息更少,导致用户体验会更好一些。
假设有一天视频号的数据赶上了抖音,甚至超过抖音,都是有可能的。
这一切,可能仅仅是用户少点一个按钮导致的。
真的,也许没有那么多复杂的逻辑:在微信里不小心刷到了,然后就一直刷。
符合经济学常识,少点一个app这个动作,对于用户而言,日积月累×10 亿用户,那就节省了无数的成本。
视频号,在疯狂抢占用户的时间。
目前已经是朋友圈时长的 2 倍,然后抢走了抖音大量的用户时间,然后微博的、快手的。
公众号这种过气的小卡拉米,最后一口气,也被视频号掐死。
所以,真的有断更的想法哈哈哈,大家加下方微信,防失联。
内容与时间
我试着去理解,内容与时间的关系,再深一点想想。
1、降低门槛,是更优解。
用户会把时间花在内容上,而内容的获取成本是时间与认知能力。
把内容看成一种产品的话,成本与销售价格就成为它是否能“卖爆”的关键要素。
一篇文章的生产成本高,获得成本也很高,比如需要认识字,需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而短视频生产成本很低,获取这个产品,甚至都不需要认识字,内容的密集提升一个数量级。
作为一个产品,文章已经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优势。
这是产品能力的升级,与迭代淘汰。
2、流量在哪儿,钱就在哪儿。
一个结论:没有做视频号电商的,赶紧入局。
别听一帮子人咋咋呼呼的唱衰: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赚钱。
在线上唯一的真理是:流量在哪儿,钱就在哪儿。
尤其是你面对的主力用户,还是一帮有钱有闲的 50+姐姐们。
前几天我在腾讯官方游学的分享会上,跟腾讯的相关人员、视频号的头部达人、流量主交流,看到的数据是:
视频号下单用户,与其他电商平台的重合率仅为 30%。
这意味着70% 的用户是“新鲜的入局者”,刚刚习惯电商,俗称新韭菜。
另外,视频号网格化的流量分发,以及完全不透明的交易数据,让整个生态处在闷声赚钱的阶段。
硅谷的著名段子说得好:
当你坐在火箭上的时候,就不要在意自己是不是头等舱,也不要在意自己是不是清洁工。
先上车!
不,先上火箭。
All in 视频号,就是对时间跟机会的尊重。
公众号,流量太差更新动力不足,各位可以加微防失联,也可以关注大鱼知道的视频号获得最新的认知思考。
关注视频号,更容易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