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学医,山村里崛起,他如何从一个“赤脚医生”成为一代大师?(此篇必读)

民生   2024-11-22 09:38   新加坡  
传承岐黄薪火,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他是一位百年来难得的中医奇才!他是一位没有没有任何背景,早年奔波于山村的草根人物!他是一位真正的靠疗效,靠口碑成名的传奇大师!他用中医方法治疗危急重症,被称为'中医ICU'!他用附子从鬼门关上救回了上千条人命,被人们私下称为“李大胆”!他被称为中医的救星,使很多年轻中医对中医药治疗重拾信心!他被赞誉为“中国中医界的国宝”,“中医的脊梁”!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在他逝世时感慨“我们中医药界失去了一员大将!”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高度评价,“他在中医救治重症方面探出了一条新路”!美国人见证了他的神奇,曾组团来华求医,分批来华求诊。在他的追悼会上,几百位来自北京,上海,山西,广东,甘肃,广西,山东等地的弟子齐齐跪拜,国家中医药局,山西省中医药局,广东省中管局,甘肃省卫生厅等部门送了高达三层楼的挽联。

如果这些荣誉都不能代表他的成就,那么这个事件也足以让你刮目相看:1981年汉代度量衡器考古发现,修正了古今方剂的换算标准,验证了他在行医中有效用药剂量与仲景原方用量完全相符。他就是中医李可!

一、李可其人
李可,男,1930年生,2013年2月7日病逝,享年83岁。山西省灵石县人,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1955年,25岁的李可入狱2年7个月,在狱中开始自学中医。1963年,33岁的李可成为全国第一批赤脚医生。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为中医师,在灵石县人民医院工作。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1992年离休,任院长近九年。晚年多次到广东带徒传艺,分别在南方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开辟传承基地和经典病房,轰动全国。

二、行医经历
1、小试牛刀。李可在狱中自学中医后,回老家正赶上3年大旱,他给病人开出的方子都有补中益气汤,效果很好,他解释到:“不是这个方子能治百病,而是人们乡亲们生活不好,饿得太过,体虚百病生”。

2.现学现卖。1963年,李可成为全国第一批赤脚医生,他说道:“其实我从来没有正式拜过师,因为条件不允许,谁要跟我接触多一点就会被叫去谈话审查,拜师不是害人嘛!只能自己一边看书,一边搜集民间验方。农民很可怜,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又力难胜任,逼得我只好现学现卖,急用先学,白天看病,晚上翻书查资料,经常让一个个疑难问题弄得焦头烂额。”

那时候,他最早在民国左季云的《伤寒论类方汇参》里看到四逆汤能治27种病,受到启发,30年后才知道,左是引用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观点。后读民初实验系统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遗著,从此入医圣张仲景之门,奠定了“肾气与中气”为人生命之两本的认识。牢记: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彭子益的书当时并没有正式出版,他是怎么接触到的?李可解释到:1967年,一位中医朋友也被批斗,被抓之前交给他4本麻纸的小册子,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的4篇。他告诉李可这是中医的根基,有朝一日一定要争取出版。李可连夜把书看完后,用一堆尿布和婴儿襁褓裹着它藏起来,结果第二天就进了看守所,所幸搜家时没被发现。后来直到1994年灵石大拆迁,收拾老房子时才又找到。当时那种状态下,人的学习能力和理解力反而更强,一夜所读,受益匪浅啊。

3.敢于担当。由于农村患者家贫,不到危及生命的时候不会轻易求医,因此在那段时间里,他接触到的多是急危重症,他自创的破格救心汤,将100多例西医放弃治疗的心衰濒死的病人悉数救回。例:广州一个70多岁的心衰男病人,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家属找李老试一试,用的就是破格救心汤,3天后病人居然就能下地了!'此后,省中医院多名青年中医拜师李可。他还支持医院在2010年开设经典科,用中医方法治疗危急重症,被称为'中医ICU'。

当时,毕业于日本帝国医科大学的心血管专家董威被下放到灵石中学做校医,他看到李可抢救心衰的方法很惊讶,认为其水平已超过西医。他说,“我看过你们中医的药典,附子用量超过9克就是非法的,你却用到200克,如果出什么差错患者告你,你肯定会进监狱,当地也有其他中医,只有你这样治?”李可回答:“那些农民就是两个字——可怜,看他们实在可怜就救一救吧,根本没考虑风险的事情。”

4.登堂入室。等到1978年,恢复全国统考,他获得了中医师资格,进入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做了名普通的中医大夫。那是他最忙的时候,从8点看到下午2点,“没有办法,因为大都是外县来的农民,拖到第二天,他住一宿又要多花钱。药房的同事不能正常午休有意见,我只好自己出钱请他们吃饭”。救治心衰病人,需要医生亲自煎药,患者服药40分钟反应正常后医生才能离开。对那些缺乏中医知识的农民患者,李可有时需要上门帮着熬一次,让病人家属看一遍学会了才放心,并记下姓名、住址回访。

2004年8月,《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曾经治疗过的一个青岛乙肝患者旧病复发,非常严重,由于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不理想,于是他邀李可一同去青岛会诊,想借机考验一下李老的水平。患者家族中有多位因肝病死亡,年龄均不超过50岁,因此患者对自身疾病十分恐惧。李老看过病人后开出了处方,吃药前刘力红让病人作了肝功化验,两剂药后再作检查,各项指标大幅下降,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后,病人各项指标完全恢复正常。这一病例让刘力红坚定了中医治疗危重症的信心。


5.技冠群雄。李老为救农村危亡之际的病人,遂殚精竭虑,探索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药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分别独创、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和多种危重急腹症,大获成功。在当地县人民医院,急救竟成中医科的事。

他还自创攻癌夺命汤,对头部、甲状腺、淋巴系统、食道、胃、宫颈等恶性肿瘤有卓效;自创培元固本散,对多种老年性退化性病变、中风后遗症、心梗后遗症、帕金森氏病有卓效……

总结:李可医五十多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他为解救病人痛苦,苦练针灸,搜集简便廉验的中医治法。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遂白天诊病,晚上挑灯苦读,从未在凌晨两点以前睡过觉。故其一生所学,涉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正是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李老攻克多种疑难病的特殊能力。李可曾书:“立大志,受大苦,成大业,中医复兴,舍我其谁!人民儿女,菩萨心肠,英雄肝胆,霹雳手段!”

6.名声大噪。李可给人治病,喜欢用“霹雳手段”,将药量加到常规的几倍,却取得了奇效。是药三分毒,李可为何敢大剂量用?这也是偶然的误服事件给他的启发。一个西医放弃治疗的心衰濒死患者,家人为她准备后事时不甘心,想找中医试试。李可给她开了3剂药,告诉家人服用三天。不料家人一时疏忽把3剂药一次性煎服了,3小时后老人居然活过来,还能坐起来。这件事对李可震动极大。他意识到,《伤寒论》中的药方救心衰不显效可能是剂量太小。李可认为,患者全身衰竭、生死存亡之际,不以雷霆万钧之力破阴回阳,不足以挽垂绝之生命。所以在以后的治病过程中,他有意识针对病情加大药量,果然取得了奇效。

2004年上半年,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个博士打电话来问《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是否知道山西的一位老中医李可,刘答'不认识'。于是,对方给刘寄了一本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这本书让刘力红大受触动。过去,刘力红一直认为中医在危急症方面不如西医,对中医急症课题研究持反对态度,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中医不要在危急症方面与西医硬拼,不要人家有什么自己就要有什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优势。刘力红坦承自己在危急重症方面经验不足,这是其学术方面的缺陷。

看了李老的经验集,得知李老在危急重症方面的独特疗效,刘力红转变了原有观念,恢复了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信心。2004年6月,刘力红赴粤讲学,那时他已拜邓铁涛老先生为师,于是他向邓老询问李可老先生的情况,并希望邓老介绍他结识李老。邓老评价李老是治大症高手,并为刘力红写了推荐信。2004年7月初,刘力红亲赴李老家乡--山西灵石县拜访李可老先生。在那里,刘力红待了6天,李可老先生与他一见如故。李老称自己一直想为中医做点儿事,但一直没有机会,参加了不少学术会,总因观点不被接受而碰壁,十分失望。看了《思考中医》这本书,对中医又燃起了希望,也很想结识作者。刘力红向李老提出拜师请求,李老欣然答应。

刘力红说:'像李老这样高水平的中医,在民间不止一个'。李老曾向刘力红推荐过一位任姓老先生,李老在给刘力红的推荐信中写道:'吾观此人对药物的研究,目前全国无出其右者'。任老先生常只身入山数月不出,过野人生活,自尝百草,多次中毒几乎丧命,其对中药药理药性的研究几近痴迷,《本草纲目》已被他翻烂了四部,已读第五套。刘力红认为:像李老、任老这样的人在民间不为人知十分可惜,这样有水平的中医药专家不被发现,经验不被抢救是一种罪过。于是,他萌发了成立一个研究所的念头,他要把民间这些确有真才实学的人聚集起来,传授中医文化、学术、技能。

刘力红原想在《思考中医》出来后,沉淀一段时间,潜心学习、研究。但接触了李、任等民间老中医之后,他感到自己可以利用出书所带来的业内外影响力干一些事情,这是老先生们的希望,也是他的责任。刘力红说!'现在中医虽然形式上看很热,但中青年中医工作者中真正对中医充满信心、坚定不移、承前启后的人寥寥无几。目前的一些法规使很多民间的名医无法出头,这些人的埋没、流失对中医事业来说是巨大损失。要把他们的经验传授下去,为中医培养承前启后的人才。'

李可老中医在自己的书籍中公开自己经验秘方,没想用这些特效方子发大财,早就把这些方子写进书里了,这是他的心胸,没想着自己的钱,他想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天下人,让大家少受痛苦。他还屡屡苦口婆心的叮嘱一些中医人常犯的错误,还苦口婆心的希望中医高层能够将自己的验方重视开发以便临床能够方便运用,提高疗效。如果中医都如此不保守,则当然会日日进步。

为继承和发扬李可老中医学术流派的思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1年3月9日正式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设立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李可教授率领包括原凤凰卫视名嘴梁冬在内的国内多名弟子出席揭幕仪式,基地共有60名学徒,其中包括中医科学生、教授、中医爱好者,甚至有对中医感兴趣的西医。

国家在南方医院首设传承基地,将以系统总结、整理、研究和传承可老中医学术经验、诊疗技术为核心,形成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防治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行之有效诊疗方案和学术理论,促进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发展和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师承教育的方式,培养一批批传承有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优秀纯中医临床型人才。

三、善用附子之秘
1.如何发现附子用量的关键。
1962年,李可32岁时治疗一个老年心衰妇女,每剂药用45克附子。当时家属已经在准备后事,媳妇不懂得,把3副药一起煮了,在3个小时里一勺一勺都给婆婆灌了下去,结果当天晚上老太太就醒过来了,第二天儿子跑来要求再抓几副。此前,我用9克、18克、30克附子的病人都没有救过来,30克的可以多活一段时间。这次误打误撞,使他意识到剂量问题是疗效的关键。


从此遍查医书,看到宋朝就有人怀疑过经方的剂量问题,写过《普济本世方》《伤寒九十论》的许叔微,著有《本草衍义》的寇宗爽,都曾探讨过。伤寒论的方子为啥后人用起来没效,就是因为剂量不够。此前因为没有掌握剂量,有6个人没能救回来。从那以后,经他手治疗的心衰、肺衰、肾衰病人,没有死过一例。1981年,汉代度量衡器的考古发现,修正了古今方剂的换算标准,完全验证了我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剂量正与仲景原方用量相符。

2.附子大毒,为何仍然重用?
李可在灵石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因为病人太多,身体实在吃不消,心脏出了问题,从房颤转成室颤,心跳260次/分。他躺在心电图室里,把药方告诉徒弟,徒弟煎好药他喝下去就睡着了,醒来心跳已经正常了。这次中风,也是按照仲景小续命汤之方意。他开给自己的附子用量,恐怕会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了。

他平生用附子超过5吨,经治病人过万,人服已用,未见一例中毒反应。附子乃纯阳之品,其毒性正是救命的仙丹。仲景原方中,炙甘草正可克制其毒。中药中毒事件,多是病人不经中医辨证诊治,盲目按西医思路服用中药所致,是对中医无知造成的。中药是治病用的,不是营养品,不然要医生干嘛?

四、如何看待西医
李可认为:西医的确能解决不少问题,有它的优势所在。但中西医只能是互补的关系,而不能结合。西医发展至今不过150年,历史上发生过几百次大瘟疫,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发生过欧洲等地那种大规模的人口死亡,这无疑是中医的功劳。在外国,西医已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因此主动到中医这里“拿来主义”,国内连最基本的对抗生素的滥用和副作用的反省,做得都很不够,更无法就西医的不足进行理性的讨论。

写到最后,用李可老先生的话告诫那些网友曾经遇到过的既看不好又治不死的庸医、腐医、假医,尤其是网上问诊的“仙医”。“晋以后,以儒治医,流弊就在尚空谈,不重视临床,对内经等经典多有违背、夸夸其谈,以为读过两本医书就可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实际误人不浅。”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非专业医生
请勿试针试药

艾御享堂
中医心法的交流推广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