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音频
正文
我们在国外常遇到年轻的留学生向我们诉说衷肠。他们说,他们到了国外,更感到祖国的可爱,比在国内时对祖国的感情更深,听到污蔑中国的言论,就会觉得应该义不容辞地加以驳斥。
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就像孩子在父母身边时,对父母的爱习以为常,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一旦离开了家庭,到远方学习或谋生时,对父母、家庭的思念和热爱更加强烈。
对于常年在外的外交官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而且通过各种活动,对伟大祖国的认识也更为具体。我们从小就在学校里学到,中华文明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等等。当然,我们为祖国的历史感到自豪。但是,只有到了异国,这份自豪感才更加强烈,更加具体化。
在我接触的法国人中,大多数对自己国家及欧洲的历史很熟悉,对巴黎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都可以说出一段故事来。他们不仅重视自己的历史,对外国的历史也很有兴趣,尤其是世界文明古国的历史。谈到中华文明,他们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1999年9月1日至12日,国务院新闻办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大厅举办了“中国文化周”。这是我上任以来第一项综合性文化活动,它使我对“文化外交”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者陪同希拉克总统欣赏中国编钟表演,并同演员合影。
这次文化周的特点是规模不大,内容丰富。教科文总部的大厅面积才一万多平方米,在这里办了一个小型的展览,除了介绍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的部分,主要是文化艺术品展览,如户县农民画、书法展、手工艺品、陶瓷艺术品的展览等;还有一个小型的中国考古文物展览,展出了36件2400多年前的编钟及一些其他文物。
与之相配的有动态的展示:在京剧服饰的展台对面搭了一个微型舞台,每隔30分钟就有京剧演员上台表演走步等动作,往往没到演出时间,台前已经挤满了人,法国人,还有居住在巴黎或来旅游的其他国家的人,有的对京剧已有所闻,有的则对这译为“北京歌剧”的艺术形式毫无了解,看着各种不同角色的演员,画着不同的脸谱,手持不同的道具,做着富有象征意义的动作,觉得十分新奇。有的人看得着迷了,站在那里等着再看一遍。国内来的一些民间艺术家在一张小小的桌子上表演书法、作画……真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啊!
文化周期间,还举办了题材各异的报告会。新闻办主任赵启正作《走向21世纪的中国》报告,吸引了800多人。他的开场白别开生面,非常形象。谁会想到他用中国妇女的脚来说明一百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张幻灯片是一个小脚女人。赵启正说,“100年前,中国妇女用畸形的裹足走过1900年的门槛……”又一张幻灯片,展示了中国女足征战世界杯的飒爽英姿。“而今天,中国女足队员踢出了一个世界亚军,中国妇女以健康、坚定的步伐迈进新世纪。”对比手法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一下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
接下来,赵启正像聊家常似地,从中国人衣食住行、教育等的变化入手,介绍了中国各领域的发展情况。近两个小时的报告,没有“宣传”味儿,事实、数据都令人信服。会场上不时传出一阵阵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文化周期间,在教科文组织总部的礼堂里演出了中国的歌舞,展示了中国的服饰,演奏了编钟音乐,场场爆满,反应热烈。
文化周闭幕的那天晚上,有一场服饰表演。我们抵达时已临近演出开始。我们惊讶地发现,门外仍然人头攒动。怎么还有这么多人没进去?一了解,才知道,大厅里已经坐满了,但还有许多人有票不能进。通常使馆是按1:3的比例发请帖的,发3张请帖,估计能来两个人(一对夫妇),但这次来的人超出了估计,想看演出的人太多了。我为那些热心的观众深感遗憾。
法国人对文化活动的热情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改革开放前,中国人为了买一斤西红柿可以排一两个小时的队,这是出于物质生活的需要,一脸无奈。我们在巴黎街上,经常看到法国人在电影院、博物馆门前排长队,这是出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心甘情愿。
2000年秋天,中法合作,又在巴黎举办了“中国文化季”。“重头戏”是中国精品文物展。来自陕西、内蒙古、河南等地的出土文物在巴黎有名的展览厅“小宫殿”展出。开展的第一天,下着蒙蒙细雨,“小宫殿”前人山人海,由于场地的限制,只能一批批地放行。人们打着伞,在长达一条街的“长龙阵”中耐心等待,常常要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入场。法国人并不是很有耐心的,在大街上,当红灯刚变成绿灯,而前面的车还没启动时,后面的车就会按响喇叭催促,连几秒钟都不愿等。
一进入展览厅,看到的是6个姿态各异的秦俑和1匹马俑。虽然总共才7个俑,但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千军万马,因为从屋顶上垂下来的是20多幅兵马俑的画面,墙上画的也都是兵马俑和兵马俑坑,还按中国古代的习惯,斜插着各种三角旗。栩栩如生的兵马俑画,加上其他一些“零件”,烘托出“千军万马奔战场”的气氛。
展厅入口处的一面墙上是“前言”部分,占了整面墙。人们挤在写着密密麻麻法文前言前面,仔细地读着。他们不是来“看热闹”的,他们是来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
这些文化活动的成功从观众的反映中可见一斑。观众走出展厅时,无不表现出喜悦、兴奋的情绪。一位法国人对我说:“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会获得如此惊人的成就,这是你们的文化在起作用。你们两千多年前就比我们发达得多!”
法国人参观展览时,喜欢在留言簿上发表自己的感想。我看了一下留言簿,留言的不仅有法国人,也有西班牙、摩洛哥、印度人……还有我们自己的同胞——旅法华侨。有的只有几个字:“太精彩了!”“太美了!”有的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展览增进了人民之间的了解” “向拉近两个文明的努力致敬!”一位法国妇女写了长长的一段话,最后说:“我为在法国举办这次展览感到自豪,因为法国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大门。应当说,西方对中国了解太少了。”在她的留言下,其他人歪歪扭扭地写了不少评语:“对” “同意”等。
“向拉近两个文明的努力致敬!”一句话表达了各国人民渴望互相了解的心情。文化的交流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在当今世界,尽管通讯和旅游都很发达,但从因特网上了解中国和亲身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欧洲国家工作多年,虽然欧洲人喜欢旅行,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负担不起到中国旅行的昂贵费用。文化展览把中国“搬”到了他们家门口,使他们能与中国人交谈、欣赏中国古老和现代的艺术品。他们惊叹,他们感动,他们对中国有了了解,他们对中国产生了某种亲近感……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化也应该走向世界,中国应该通过文化与各国人民交朋友!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2010年出版)
作者 | 吴建民 施燕华
图片 | 除标注外及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推荐阅读 /
前言
1
离日内瓦赴法赴巴黎履新
2
递交国书的小插曲
3
向希拉克总统递交国书
4
罗伯尔
5
新年团拜
6
希拉克总统参观现代中国书法展
7
乔治五世大街11号
8
我的“施政纲领”
9
摩纳哥之行
10
里昂“历险”记
11
访问希拉克的故乡科雷兹省
12
初探希拉克的私宅碧蒂城堡
13
用画笔说话的人(上)
14
用画笔说话的人(下)
15
在羁绊中成长的印象派绘画
16
一位与大自然为伴的老人
17
法国国庆阅兵式
18
伟人巴斯德
19
参观干邑的故乡
20
出席希拉克总统的晚宴
21
凡尔登的忧思
22
我当“火枪手”
23
近观希拉克私宅碧蒂城堡
2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上)
25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下)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