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的外交生涯》(连载21)凡尔登的忧思

文摘   2024-12-30 17:35   天津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1999年11月,我们应洛林大区区长的邀请,到洛林大区访问。也许是巧合,也许是主人有意安排,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日时,我们正好到凡尔登——一战的主战场。

凡尔登是法国边境默兹省的省会,离德国边境50公里。人口只有两万一千多人。在高速公路路口,凡尔登市政府派来的警车和摩托车已经等在那里。一路上有摩托车开道,我们很快就到了凡尔登一战纪念馆。

纪念馆建在开阔的坡地上,凡尔登老战士协会主席身着戎装,佩戴着各种功勋章,在刺骨的寒风中等待我们。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战士,一战的老战士都早已离开人世。前来陪同我们的还有凡尔登市市长、议员等,接待规格很高。当我们握他们的手时,感觉他们的手都冰凉冰凉的,知道他们已在那里等候好久了。

主人们把我们引进了纪念馆。这是一座用花岗岩盖起来的建筑。从外面看,给人一种坚如磐石的感觉;进到里面,一股湿冷的空气袭来,长明灯的火花跳跃着,忽隐忽显,墙上用来照明的白炽灯发出的冷光不足以照亮整个大厅。感觉我恍若进入了地壕,与战士们在一起……

一进入纪念馆的大门,右侧的墙是一大块花岗岩石板,上面凿了许多小麻点。走近一看,才知道那些“小麻点”全是在凡尔登战役中牺牲的战士姓名。那是一场恶战,历时300个昼夜,交战双方伤亡惨重,迄今没有确切的统计。比较普遍的估计是:双方参加战斗的伤亡人数各为30多万。法国伤亡36.2万,其中162440人战死;德国伤亡33.6万,战死143000人。

西方的史学家称凡尔登战役是“地狱” “屠宰场” “绞肉机”,是“一百年来最残酷的战役”。站在这“死难官兵荣誉碑”前,没有人不感到心情沉重。

纪念馆用音像手段再现了当年法军在地壕里的生活。我们坐上有轨小车,“沿着战士的足迹”在地道里蜿蜒前进。突然,右侧的灯亮了,一个年轻的士兵正伏案写信,向亲人倾诉他的思念之情,挂念地里的麦子是否有人收割。再走几步,在我们的左侧,出现一个面包房,面包师同一个战士在调侃。小车继续在黑暗中前进,听到前面声音嘈杂,怎么回事?突然,光线打出了一群军官,他们正为某个问题争吵,……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我们似乎经历了地壕里的生活。

纪念馆的第二部分是当时用的武器、军需品等的陈列室。走出陈列室,我们来到一间长方形的房间,房间的一角插着一面法国国旗,中间是一张长桌。讲解员让我们围着长桌站好,接着就响起了法国国歌《马赛曲》,乐声一停,音箱中传来了深沉的男低音:“凡尔登战役从1916年2月,一直打到12月,双方伤亡惨重,……”他用简练的语言总结了凡尔登战役的情况。最后,他建议大家为在战争中死难的战士和平民默哀。参观者都为这肃穆的气氛所感动。

走出纪念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战士协会主席向我们介绍了战场的情况。纪念馆所在地是凡尔登的弗洛里村,在凡尔登战役中经历了20次拉锯战,整个村庄夷为平地。1967年,在幸存的一战老战士和阵亡战士家属的倡议下,在凡尔登战役的杜奥蒙堡垒所在地修建了一战纪念馆。纪念馆对欧洲所有的青少年免费开放,目的是让他们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教育他们要致力于维护和平。

1999年11月,吴建民大使夫人施燕华与法国老兵在凡尔登合影。(图源:《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老战士协会主席和凡尔登的市领导们把我们带到了“和平广场”。在那里,早已集合了二战时的老战士、市议员及各方面人士、凡尔登市的群众等。尽管天气很冷,老战士们没有穿大衣,而是穿着军装,佩戴着勋章。他们都是近八十岁或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寒风把他们的脸和鼻子吹得红红的。队首是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兵。纪念仪式开始,随着嘹亮的军号声,老战士手里的军旗缓缓下降,全场一片肃静,人们陷入了对战争中死难者的缅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战场上死亡的人数是7485000人。交战双方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总共是1860亿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民伤亡9000余万,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是11170亿美元,物资损失价值40000亿美元。

人类经过两次战争浩劫后,变得聪明起来,于1945年成立了联合国,在联合国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其宗旨是“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

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欧洲,对历史进行了反思,从公元9世纪查理曼帝国解体后的一千年中,法德之间进行了50次较大规模战争。

1951年,以法德为主的6个欧洲国家领导人走到一起,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通过监督、管理制造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煤钢,来防止再次发生战争,表达了他们“以整合彼此的根本利益来取代相互的争斗”的决心。

法德这两个宿敌,通过一系列条约,变成了利益互相依存的盟友,迄今享受了五十多年的和平。双方的合作还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这种“双赢”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实在值得亚洲国家借鉴。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2010年出版)

作者 | 吴建民 施燕华

图片 | 除标注外及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前言

1

离日内瓦赴法赴巴黎履新

2

递交国书的小插曲

3

向希拉克总统递交国书

4

罗伯尔

5

新年团拜

6

希拉克总统参观现代中国书法展

7

乔治五世大街11号

8

我的“施政纲领”

9

摩纳哥之行

10

里昂“历险”记

11

访问希拉克的故乡科雷兹省

12

初探希拉克的私宅碧蒂城堡

13

用画笔说话的人(上)

14

用画笔说话的人(下)

15

在羁绊中成长的印象派绘画

16

一位与大自然为伴的老人

17

法国国庆阅兵式

18

伟人巴斯德

19

参观干邑的故乡

20

出席希拉克总统的晚宴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



走近外交
展现最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以及不定期开展的外交小课堂、参与外交实践的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