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邓小平揭开中苏关系新的一页(下)

文摘   2025-01-01 17:25   天津  

作者:鲁培新  


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首任大使,前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曾参与安排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同志等领导人的外事活动。


音频

前文


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邓小平揭开中苏关系新的一页(上)

正文


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


1989年5月16日上午10时至12时30分,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的东大厅同戈尔巴乔夫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这是戈尔巴乔夫这次访问中国的主题。关于会晤座位和参加会晤人员握手程序,我们都做了特殊的礼宾安排。由于不是会谈,是会晤,决定不设长桌,而是摆茶几、坐沙发。

为了突出小平同志和戈尔巴乔夫,我们安排中苏双方参加会晤人员的座位与他们的座位拉开一定距离。小平同志和戈尔巴乔夫的沙发背后分别竖立着中苏两国国旗。至于握手程序,为了突出小平同志和戈尔巴乔夫握手的场面,我们安排参加会晤的李先念主席,姚依林、吴学谦副总理,以及钱其琛外长同小平同志隔开两三个人,苏方人员也是这样安排。

当我陪同戈尔巴乔夫走到大会堂东大厅门口时,小平同志已在那里等候,两位领导人热烈握手。此时我特别注意,戈尔巴乔夫没有拥抱小平同志,显然苏方礼宾司长已向他打了招呼。

小平同志同戈尔巴乔夫一见面就说:“我希望同你见面已经三年了。”

戈尔巴乔夫也说:“能够和你见面,感到非常高兴。”

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小平同志说:“我们这次会晤,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戈尔巴乔夫表示同意。小平同志提出重点是放在将来的事,但过去的事完全不讲恐怕也不好。中方的一些看法要讲,目的是在更加扎实的基础上前进,但不要求回答,也不要求辩论。小平同志从两个方面回顾了历史:一是历史上中国在列强压迫下遭受的损失;二是近几十年对中国最大的威胁是来自何方。

小平同志指出:“从鸦片战争起,到列强侵略、欺负、奴役中国,对中国造成损害最大的是日本,最后实际上从中国得到最多的是沙俄,包括苏联一定时期、一定问题在内。50年代,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60年代、70年代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苏联。”

小平同志总结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中苏关系,强调主要是苏联把中国摆错位置,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虽然如此,我们从来记得,斯大林时期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关于意识形态争论的那些问题,小平同志说:“回过头来看,双方讲的都是空话。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一个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那些争论,我们也不相信自己全是对的。” “历史账讲了,这些问题就一风吹了。”

戈尔巴乔夫表示在不太远的过去,在苏中关系的有些方面,苏联有一定的过错和责任,并赞成讲过去就到此为止。

小平同志说:“所谓开辟未来,是指两国关系正常化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关系,明确两国今后新型关系的具体内涵和应当遵循的准则。无论是结盟,还是对抗,都是不成功的,中苏关系还是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小平同志最后说:“现在两国交往多起来了,关系正常化以后的交往,无论深度和广度都会有大的发展。在发展交往方面,我有一个重要建议:多做实事,少说空话。”

戈尔巴乔夫在当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他和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都认为:“苏中高级会晤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两国关系将建立在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普遍原则以及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之上。我们的出发点是,苏中关系正常化不针对第三国,不损害第三国利益,它同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有机地结为一体。”

高级会晤结束后,小平同志在大会堂福建厅设小型宴会款待戈尔巴乔夫和主要随行人员。两位领导人都十分高兴,频频举起茅台酒杯,祝贺中苏关系从此正常化。


小平同志有如老师、长辈


1989年5月,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华,右二为作者。

高级会晤和小平同志的宴请结束后,我陪同戈尔巴乔夫离开大会堂回钓鱼台国宾馆,发现他面部一直带着笑容,情绪极高。他的这种表现可以从以下两件事说明:

01

整个访华期间,他三次主动要求下车同群众见面。

第一次是在从人民大会堂回钓鱼台国宾馆的路上。当车行到白云观时,戈尔巴乔夫看到街道两旁挤满了人,人们向他鼓掌,招手致意。这时他竟要求停车,走出汽车同群众打招呼,边走,边鼓掌,边握手。那时忙坏了中苏警卫人员,怕安全出问题,劝他回到车内。但他执意不肯,在车外停留了总共约有5分钟。

第二次是18日结束在京访问赴上海,由国宾馆赴机场途中,在垂阳柳附近下车约5分钟。

第三次是在抵达上海后赴西郊宾馆途中,在动物园附近下车约有5分钟。

02

在北京临时决定记者招待会由大会堂搬到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已经在大会堂的中外记者只好赶赴钓鱼台。这样记者招待会就得推迟举行,估算至少要一个半小时。戈尔巴乔夫提出,请我陪他在钓鱼台内散散步,休息一下,欣赏一下钓鱼台的美丽风景。

在一个小时的散步中,我向他介绍了钓鱼台的历史、简况等。他对钓鱼台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环境称赞不已,说苏联每年也接待不少国宾,也应建一个像这样的国宾馆。

后来,他把话题自然地转到了对小平同志的印象。他说,刚才同小平同志的谈话,给他留下极为美好、深刻的印象。他觉得,小平同志有如是他的老师,在给他讲课,又好像是他的长辈,仔细听他对中苏关系今后发展的高见。

他说,小平同志对中俄历史很清楚,对中苏近二十年的问题了如指掌,他感到十分惊讶,又很钦佩。85岁高龄的人,精神这样好,记忆力惊人,分析问题条理清楚,在世界伟人中也是少见的,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回顾这段历史,更使人们认识到,正是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把握住了历史时机,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意义是多么重大。在小平同志的思想指导下,确立的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框架,成了后来中俄迅速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基础,进而发展为建设性伙伴关系,直至确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至于戈尔巴乔夫的这次中国之行,人们不能不肯定,他的决断是正确的、及时的。他的中国之行完成了一项重大历史使命,这是中苏关系史上值得大大书写的一页。



- END -


出处 | 《别样风雨》(出版于2007年)

本文作者 | 鲁培新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在伊斯兰堡的夫人外交

毛主席与翻译(上)

毛主席与翻译(下)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



走近外交
展现最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以及不定期开展的外交小课堂、参与外交实践的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