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音频
正文
2000年春天,我们到奥纳省参观了几家农户。其中一家是两兄弟,是种小麦的。法国的农民都必须具有农业知识,有证书,才能务农,“持证上岗”。就是父传子,也要有资格证书。
资格证书包括专科学校的毕业证书和短期专业培训班的结业证书。农学院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到研究机构或农业公司工作,成为“白领”阶层。
我们访问的那家农户,兄弟俩都是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的。如果没有证书,则先要进农业培训班,取得资格证书。法国农民占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小(现农业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3.7%),但文化素质越来越高,科学种田已经普及。
大哥杰罗姆出面接待我们,他弟弟下地了。兄弟俩各住一栋楼,两栋楼之间只隔了十多米。离他们两家住的地方不远是机器房,有犁地的、播种的,还有联合收割机。在我们眼里,每部机器都是个庞然大物,相当于一幢小楼,难以想象人如何驾驭它们。
他们两家人合种五十多公顷麦地,地是父辈传下来的。两兄弟有无分工?谁做计划?杰罗姆说,没有分工。每天早上,吃早饭时商量一下,就各自忙自己的活儿去了。
法国麦子生长期很长,一年只有一季。种子、肥料都在头一年与有关公司订了合同,到时候就会送来,他们自己不用操心。收割时忙不过来,就雇临时工,也可与其他农民换工。收割是最辛苦的季节。好在出售粮食不用发愁,也是头一年订的合同,到时候通知一下就来车拉走了。
我们在法国农村参观,突出的印象是,他们没有灌溉渠。后来才知道,在法国不存在干旱的问题,老天爷很帮忙,该浇水时就下雨了。我们羡慕法国农民,他们比中国农民要省心多了。
11点多钟,杰罗姆的弟弟回来了。两兄弟长得很像,都很粗壮,脸晒得红黑红黑的。他弟弟同我们握手,十分有力,捏得施燕华手的骨头都“咯咯”响了。弟弟不爱说话,只是跟着我们在农场里参观。我出于好奇,问他们:“你们吵架吗?比如,嫌自己干的活累,或干得太多。”他们俩笑了。杰罗姆回答说:“我们什么事都商量着办,收入支出都有账,清清楚楚,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作者施燕华在法国奥纳省参观。(图源:《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接着,杰罗姆带我们去看牛棚。他们还养了十来头奶牛。收完小麦,把麦秸轧碎了,可以喂牛。养牛、挤奶的任务由两个妯娌承担。她们一早起来,先是挤奶,牛奶流入密封的不锈钢罐头里,有人来运走,经过消毒、包装,运到超市出售。所有的乳制品公司都与农户有长期合同,从生产到销售,一环扣一环,就是到了超市,出现质量问题,也可以追溯到源头。农民的质量意识很高,他们认识到这是他们长远利益的保障。
正当我们在看奶牛时,发现后面跟了两个男孩、一个女孩。我们回头对他们说:“你好!”
他们羞答答地回答:“您好!”
最大的那个男孩问我们:“你们是日本人吗?”
不知为什么,我们在国外,外国人常常把我们当作日本人。
施燕华赶紧纠正他们:“不,我们是中国人!”
三个孩子都齐声喊道:“希诺瓦(中国人)!希诺瓦!”
施逗他们:“你们知道中国人怎样用手指数数吗?”
大男孩伸出大拇指说:“这是一。”
其他孩子也板着手指往下数:“二、三、四、五……”数到六,一只手不够用了,第二只手的大拇指伸出来帮忙。
施摇头说:“不行!不行!只能用一只手数。”
孩子们一下子蒙了,不知怎么往下数。
施伸出一个拇指,一个小指,说:“这是六。拇指代表五,小指代表一。五加一等于几呀?”
孩子们同声说:“希斯(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思维方式、习惯等都很不相同。在中国,几乎每个孩子都知道怎么用一只手数数,而到了国外,中国的手势老外就不懂了。如果你同老外做生意,砍价,伸出一个拇指,一个食指,他们肯定不明白你要干什么。小小一件事,折射出文化的差异,可见相互交流是多么重要。
孩子们对我们产生了好感,一路跟着我们,还继续巩固他们新学到的数数技能,时而跑到我面前问:“八怎么表示?” “九呢?”他们的父亲笑着对我们说:“小心啊,这些孩子缠上了你,就没完没了。”
参观完农场,杰罗姆请我们到他家坐坐。两兄弟的妻子在客厅里张罗着,茶几上放着各种奶酪。杰罗姆“砰”地打开一瓶香槟酒,倒入细长的香槟酒杯里,请我们喝。这是法国人接待贵宾的方式,尽管那时离吃午饭还有两小时左右(法国人1点钟吃午饭)。中国人只在吃饭时才会请客人喝酒,但法国人请客人喝香槟酒就像咱们中国人请客人喝茶一样,任何时候都可以上香槟。我们坐着,跟他们拉家常。
这两家农民十分勤奋,除了种粮、养牛外,最近还搞起了旅游。老大杰罗姆把二层翻修了一下,隔成7间房间,暑期时搞乡村旅游。7间房当然不够用,他们还把房前一片空地打扫干净,用于搭帐篷,旁边搭一些简易的洗澡间、厕所。说是简易,都很干净,现代化,没有臭味。
作者施燕华在奥纳省的农场体验农户生活。(图源:《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乡村游”对住在现代化大城市里的居民来说,很有吸引力。西欧城市里不少家长从培养孩子吃苦精神考虑,暑期不带孩子去游山玩水,而是找一家信得过的农户(通常是通过熟人介绍),把孩子送去,当一个多月的“农民”。
来杰罗姆家“插队”的年轻人很多,不只是法国人,不少是英国、荷兰的青少年。他们上午同农民一起下地,干一段时间,下午到海边游泳,晚上同杰罗姆一家用晚餐,天南地北地聊天,不仅学了法语,还学到很多当地的历史、农俗、天文知识。我的一位华人朋友曾把两个十几岁的孩子送去“插队”,听说回家后变得很懂事,主动整理自己的房间,帮母亲做家务。
我们到二楼“农村客栈”参观了一下。每个房间不大,有两张床,家具很简单。洗澡间在走廊的两头。一切都非常干净、整齐,比国内的一些三星级饭店好。负责打扫、换床单等工作的是两位妇女,两个大一点的孩子也能帮着干些活。我发现这里的人跟中国农村一样,一天忙到晚。
作者施燕华在法国奥纳省参观时与当地农户合影。(图源:《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离开杰罗姆兄弟俩时,为感谢他们的盛情接待,我们送了一个中国结。我向他们介绍了中国结的含义,它象征友谊,象征兴旺。他们很高兴,杰罗姆把红色的中国结高高举起,让前来座谈的邻居们都能看到。他送了我们一只搪瓷奶罐,上面印有中法两国的国旗。在用不锈钢奶罐前,法国农村挤奶用的都是这种奶罐。他说看到这奶罐,就会想到法国农民,希望我们记住这次访问。
我们没有忘记这次访问,对法国农民的热情接待记忆犹新。今天,这只奶罐放在我家的客厅里,时时唤起我们常驻法国时的美好回忆。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2010年出版)
作者 | 吴建民 施燕华
图片 | 本书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推荐阅读 /
前言
1
离日内瓦赴法赴巴黎履新
2
递交国书的小插曲
3
向希拉克总统递交国书
4
罗伯尔
5
新年团拜
6
希拉克总统参观现代中国书法展
7
乔治五世大街11号
8
我的“施政纲领”
9
摩纳哥之行
10
里昂“历险”记
11
访问希拉克的故乡科雷兹省
12
初探希拉克的私宅碧蒂城堡
13
用画笔说话的人(上)
14
用画笔说话的人(下)
15
在羁绊中成长的印象派绘画
16
一位与大自然为伴的老人
17
法国国庆阅兵式
18
伟人巴斯德
19
参观干邑的故乡
20
出席希拉克总统的晚宴
21
凡尔登的忧思
22
我当“火枪手”
23
近观希拉克私宅碧蒂城堡
2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上)
25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下)
26
中华文化的魅力
27
修复文物
28
千禧年的遗憾
29
他从蒙塔纪走来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