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 — 玛蒂奥 · 培利思个展”展览现场
即日起至2024年11月2日
图片:艺术家、季丰轩 @2024 KWAI FUNG HIN
雕塑是人与时间、生命的对话。
他的作品将瞬间凝为永恒,
透过形体的力量,唤醒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走进季丰轩画廊,数具人体雕塑正破墙而出,肌肉紧绷,表情凝重。墙壁既是他的牢笼,也是唯一依托。
在人体雕塑旁,一列守护者巍然伫立,身披盔甲,双腿如柱,目光如炬。他们的静默中透出一种压抑的威严。
展厅转角,墙上的甲虫雕塑如放大的标本,外壳闪烁幻彩光芒,细看下內藏童趣玩物,令人莞尔。
这三种风格迥异的雕塑,皆出自意大利雕塑家玛蒂奥·培利思(Matteo Pugliese)之手。
艺术家玛蒂奥 · 培利思
图片:艺术家、季丰轩 @2024 KWAI FUNG HIN
玛蒂奥·培利思创作的工艺,并非始于传统学院训练,而是从小在父亲的玩具工厂帮工开始。他在米兰大学就读现代文学,毕业后在华特廸士尼、华纳兄弟公司工作,但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能自由创作。
三十岁时,他毅然放弃稳定的职业,走上艺术家之路。虽充满挑战,却满足他对自我表达的追求。2001年,他在米兰举办了首次个展,迅速获艺术界注目。
艺术家玛蒂奥 · 培利思
图片:艺术家、季丰轩 @2024 KWAI FUNG HIN
此次在香港季丰轩画廊的展览“铭”,是培利思与画廊合作的第三次个展。经历疫情与病痛,他透过新作重新思索生命的价值,以及人与自然和历史的深刻联系。
培利思喜爱探讨人类和自我境遇,创作源自内心需求,雕塑成为他真诚表达情感的途径。他运用青铜、意大利大理石等经典材料,结合现代元素,将古典写实主义与当代语言深度融合,创作出比例精准、充满情感张力的作品。
他的雕塑铭刻着艺术家双手的生命印记,捕捉人类共通的心理境况,让观者直面自身的欲望、信念和挑战。
玛蒂奥 · 培利思,“迷墙”系列
由2001年至今,他的“迷墙”系列象征人与命运永恒的对抗。墙既是约束,亦是支撑,是存在与挣脱的象征:当人物试图摆脱墙的限制时,反而感受到其中暗藏的强大力量,体现出摆脱社会枷锁、追寻自由的意志。这系列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成为培利思的代表作。
玛蒂奥 · 培利思,“迷墙”系列
作为一位不断自我审视的艺术家,培利思从不回避生命中的痛苦,反而以此为创作养分。在“知天命”之年,他以两组新作表达对人生新的憧憬和希望。
《交托》:信任命运的跃出
2020年,当全球陷入疫情的阴霾,他感知到人类在面对无法掌控的现实,需要信任、放手与接受事实的决心,于是创作出《交托》。灵感源自儿时的游戏:向后倒下,依赖身后的伙伴接住。作品中的人物不再挣扎,而是主动跃出,将自己交予命运与未知。
玛蒂奥 · 培利思,《交托》
“破碎”:从毁灭中重生
培利思去年创作的“破碎”系列,源自他对重新接受挑战的领悟。他深知,唯有打破过去的束缚,才能开辟前行的道路。因此,他打碎 “迷墙” 雕塑再重新拼合,让破碎成为新生的契机。
他说:“万物每时每刻皆在更替,重生意味着必须有所舍弃。” 这种表达手法也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和罗马雕像的修复,“破碎”不仅是他精神上的蜕变,更是象征人类面对毁灭时的韧性。
玛蒂奥 · 培利思,“破碎”系列
请细听我们的沉默
我紧守此地,给你护卫
——玛蒂奥·培利思
图片:艺术家、季丰轩 @2024 KWAI FUNG HIN
培利思自幼受意大利文明熏陶,与阿根廷妻子曾居西班牙,跨文化的生活与游历,让他深刻理解各国文化的独特性。目睹全球因文化与思想纷争而动荡,更使他明白到承传文明、尊重文化多元的重要。
自九十年代,培利思成为丈夫和父亲,对护国护家体悟更深。他厌恶侵略,主张尊重、传承每个国家积累的文化特质。他研究全球的守护图腾,从藏族、玛雅、亚述到非洲和美洲土著,这些形象均代表抵御威胁、渴望安全与保护纯真的普世渴求。
玛蒂奥 · 培利思,“守护者”系列局部
他将这些古老文明的象征融入“守护者”雕塑,配上锁甲、螺丝、钱币等当代的日常物件,形成多层对话,例如《瑞士守护者》以瑞士金币作盔甲,或许是对金钱成为一种“护身符”的讽刺。
“铭 — 玛蒂奥 · 培利思个展”展览现场
即日起至2024年11月2日
图片:艺术家、季丰轩 @2024 KWAI FUNG HIN
“铭 — 玛蒂奥 · 培利思个展”展览现场
即日起至2024年11月2日
图片:艺术家、季丰轩 @2024 KWAI FUNG HIN
近年来,性别平等备受关注,培利思深感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付出应获更多尊重。在新系列“大地之母”中,他首次以女性为主题,彰显母性的力量与智慧。
灵感来自帕查玛玛(Pachamama),即南美安地斯土著的神灵崇拜,象征丰饶与生命之源。培利思选择女性形象,不仅因其代表生命孕育与奉献,更因母系社会在古代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与自然和谐共生。孕妇的肚子顶着羚羊头骨,生与死的符号相互依存,体现生命循环的法则。
玛蒂奥 · 培利思,“大地之母”系列局部
成长于撒丁岛的培利思,年少时常将甲虫的外壳涂上鲜艳的颜色,误导昆虫爱好者以为发现了罕见的标本。这种童年的游戏方式,为他的艺术生命奠定了宝贵的创作力量。他以陶瓷与铜为材料,将黑武士模型和邮票等儿时玩物,嵌入甲虫色彩斑斓的外壳中,承载童年的纯真时光。
培利思透过手与物的互动,
沉潜于创作的微观世界,将情感注入材料之中。
玛蒂奥 · 培利思于工作室
自从米开朗基罗以来,人体雕塑工艺历经发展和突破,巴洛克的大师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追求动态與戏剧性;新古典主义如卡诺瓦(Canova)则崇尚理想化之美。直到二十世纪的罗丹(Rodin)巧用青铜,让雕塑艺术走向表现。
培利思受文艺复兴以来的雕塑传统影响甚深,对人体结构有深入学习,雕塑比例精当。他并不满足于只复制经典,刻意夸张雕塑部分比例,如在“守护者”系列,透过放大脚或身体的尺寸营造平衡与力量感。
“铭 — 玛蒂奥 · 培利思个展”展览现场
即日起至2024年11月2日
图片:艺术家、季丰轩 @2024 KWAI FUNG HIN
制作青铜雕塑,需先以黏土捏出小样(bozzetti),再以失蜡法铸造青铜外壳。双手触摸的痕迹能直观地保留在黏土。意大利重要雕塑家梅德尔多·罗索(Medardo Rosso)便视这印記为重要创作元素,作品中的扭曲和粗糙并非缺失,反而是情感的真切表达。
如培利思所言:“从墙中浮现的人物瞬间成形,促使我迅速以抹刀留下当刻的印记。在创作过程中以一念演化。我与黏土对话,任由带领,与之共舞。”
作品《交托》上的铜锈
青铜是培利思的拿手好戏,他亦热衷于挑战各种材质的可能性。拿捏每种新物料须花时间,卻使创作更具挑战和乐趣。
他细腻地挖掘每种材料的质感与生命力,一个“守护者”雕塑,便运用了三种材质表达不同情感:冷酷坚硬的大理石作盔甲、青铜作武器或长矛,温暖的陶土用于脸部,刻画人性本质。
即使是同样来自托斯卡纳的锡耶纳大理石,经过培利思的双手,也有截然不同的面貌。一件被打磨得光滑,如闪亮盔甲,另一件则保留粗糙,彷彿历经岁月洗礼的宝箱。
他经常走访各地工作室,与不同领域的匠师合作。这次,为了创作新系列“大地之母”,他特地前往自十七世纪以木雕工艺闻名的加尔代纳山谷(Val Gardena)学习研究,首次以胡桃木创作,探索木材的温润质感与肌理。
为使“甲虫”外壳增添金属幻彩,他到了意大利中部小镇瓜尔多塔迪诺(Gualdo Tadino),深入钻研 “第三次烧成” 法。这技艺源自古罗马,在中世纪欧洲得以发展,如今仅由当地数个家庭作坊延续,甚为罕见。
展览“铭”呈现了培利思的生命历程。“迷墙”中的挣扎,或许能被 “守护者” 的平和及 “甲虫” 的记忆净化,从而自我平复。
正如培利思的作品所示,雕塑凝聚时间精华,将多元文化和地域融汇于我们眼前,形成永恒对话。
他的雕塑让我们在时间的流转中停住脚步,反思生命本质。
关于展览:
展览日期
即日起至11月2日
开放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六,10am - 7pm
展览地点
季丰轩画廊
香港中环荷里活道10号
大馆总部大楼地下01-G04-G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