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 | 奇怪 II 消失的心房颤动

学术   2025-01-27 06:30   湖北  


病历资料

患者男,51 岁,因“间断呼吸困难5 年,加重1 周”入院。


患者5 年前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并伴有双下肢水肿,外院诊断为“心力衰竭”,长期口服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等药物治疗,病情未反复


入院前1 周,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加剧,活动受限,伴夜间咳嗽,不能平卧,腹胀不适,小便量少。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20 余年,每天约20 支,已戒烟1 年,无酗酒史。家族中无相关病史。


入院后查体:血压91/54 mmHg,心律明显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心界明显扩大,心音低钝,二、三尖瓣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双下肢轻度水肿。


12导联心电图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QRS波间期152ms, 室内阻滞, 偶发室性早搏(图1)。



胸部CT 示心脏明显增大。


超声心动图示:全心增大(左心房55mm×74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53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5%,左心室短轴缩短率1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80mL,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135mL;脑钠肽1440pg/mL。


入院后给予心力衰竭四联疗法、抗凝、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后,第3 天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了缺血性心肌病的可能。


最终,患者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房颤,室性早搏


患者符合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ardiac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指征,但因患者还存在持续性房颤的问题,所以还不是植入CRT-D的最佳时机


家属决定在患者心脏功能改善后直接行CRT-D植入。


患者入院治疗4d后心脏功能好转,可以在平卧的情况下行CRT-D植入,分别植入心室电极于左心室侧后静脉内侧和右心室近心尖部膈面;植入心房电极于右心耳部。


测试:脉宽0. 4ms,右心室(阈值0.6V,阻抗740Ω),左心室(阈值1.2V,阻抗740Ω),心房(阈值0.5V,阻抗380Ω)。


术后心电图示:房颤,心室起搏心律。


出院后给予抗凝、利尿、抗心力衰竭、稳定心率等治疗。


出院40余天后,患者来院复查,症状明显好转。


查体:血压112/68mmHg,心律齐;心界扩大,双下肢无水肿。


12导联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室起搏心律,QRS波间期120ms(图2)。



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增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8 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47 mm),LVEF 38%,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67 mL,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102 mL。


术后5 个月行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24 h 全程维持窦性心律。

讨 论

DCM是指在没有异常负荷条件和严重冠状动脉疾病的情况下,存在左心室扩张和收缩功能障碍


DCM由遗传、感染性因素、药物和乙醇中毒以及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原因引起;在儿童中,DCM的常见原因是基因突变、心肌炎和先天性代谢缺陷。


目前,DCM流行率估计为每10万人40例,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7例。


DCM的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在DCM发病早中期主要针对病因治疗,通过抑制心室重构以及利尿等措施进行干预,从而延缓病情进展;当进展到晚期,药物治疗往往也无法有效缓解症状,并且部分患者心电图存在心室收缩不同步(QRS波间期延长>150ms)的情况,这会造成DCM的致死率升高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通过机械辅助,使得左右心室及心室内同步激动,减少瓣膜反流,改善心功能。


恶性心律失常是DCM患者常见的死因之一,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能够有效降低猝死率,预防恶性心律失常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故为患者植入CRT-D


目前,为DCM患者植入CRT-D已经是一个热门话题,这是因为CRT-D在右心房、右心室起搏的基础上,又同步增加了左心室起搏,恢复了房室、双室间及室内运动的同步性,也恢复了患者的心室同步收缩,改善了心功能,并且能够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然而,有研究表明,这类患者在植入CRT-D后疗效较差,甚至无反应 。


在本例患者中,我们在术后40余天即进行随访,发现患者对CRT-D具有良好的反应性,不仅心功能得到了改善,而且患者的房颤也转复为窦性心律。


在随后4 个月的随访中,患者心功能持续好转,未再发生房颤。


对于DCM心脏功能差合并房颤的患者,在经济条件不允许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情况下,如果CRT-D植入的适应证明确、心功能允许,则可考虑植入CRT-D,后续应持续配合纠正心力衰竭的药物规范化治疗,会使患者在心功能好转、心脏结构改变后房颤消失。这样既能够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可以避免发生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改善了患者预后。


-END-


声明:本文转载于<朱晓晓心电资讯>,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所有经“好医术”微信公众号、APP及网站发布的文章,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作学术分享、信息传播;
2.“好医术”保留对内容进行技术性加工处理/删除的权利;
3.所发布文章不代表“好医术”的立场/观点,如内容有误,欢迎
指正;
4.若涉及版权等争议性问题,我们无意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联系方式:kevin.zhang@haoyishu.org


如有问题,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

好医术助力每位医生成长

2025好医术心学社

征稿启示更新啦!


更有料的学术内容、更精彩的病案分享
将继续从《好医术心学社》不断传递给广大心血管医生
📚📚 2025病例征集开启,欢迎您的投稿+++
-稿件要求 
1.临床病案+诊疗经验总结,图文结合更佳
2.关键词:@结构性心脏病@心源性脑卒中@心脏介入治疗 
-投稿方式 
添加haoyishu-zy03(微信)



相关阅读

早读 | 典型de Winter现象

早读 | “死人征”心电图,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独特预测信号

早读 | 震撼!心肌梗死电风暴演变



点击下方名片 快速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学习之旅!

好医术心学社
欢迎进入好医术心血管学习频道~我们坚持每日推送心血管早读文章,分享临床实用干货,关注我们,与18万+心血管用户一起学习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