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月,那时的马斯克还不到18岁,中国在2012年才正式把电动汽车纳入国家研发计划。
而温州商人叶文贵已经研制出一台充电8小时,行驶200公里的电动汽车,这在当时完全不输世界先进水平。
然而,沉浸在巨大喜悦中的叶文贵怎么也没想到,也正是这部小车让他坠入到事业的深渊。
1969年,19岁的叶文贵就展现出惊人的商业天赋,他去七台河这边的时候办了个锹柄厂,9年后已经是当地的“首富”,身上揣着六七万块钱。
1978年,叶文贵回到温州,被安排到民政局工作,但他很快就扔了铁饭碗,再次开起了工厂,理由是民政局工资只够抽烟,但他每天还得喝一瓶茅台,要花11.7元。
这回他开了个轧铝厂,因为填补当地的工业空白,一开门生意就好到爆,很快就赚了二十多万。
轧铝厂成功后,他又针对当地的需求,开了一家热合机厂,他自主研发了大功率的高频热合机,生意同样火爆。
当时叶文贵所在的金乡垄断着全国的饭菜票生意,但是生产原料PVC薄膜必须从外地买。
于是在1984年,叶文贵又建了座薄膜厂。他自主设计的生产线效能相当惊人,每分钟能生产170米、厚度0.025毫米的薄膜。
当时国内生产线每分钟只能出产34米,最高只能做到0.075毫米,就算德国的生产线,每分钟也只能生产150米。
靠着独树一帜的技术,投产两年产值就达到400万,挣钱就跟印钞票一样。
之后,叶文贵又创办了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办一个火一个。
80年代,当普通人还梦想成为万元户的时候,叶文贵已经坐拥千万资产,他的金乡包装材料厂还是中国最早发行股票的民营企业之一。
1987年,全国评选出了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只有叶文贵一个缺席了。
因为此时他已经投入到一场造车传奇,抽不开身,也没兴趣领什么农民企业家奖。
那一年,马斯克还是个小屁孩。后来被认为是“造车狂人”的李书福,他想都不敢想造车这件事。
对于造车的理由,叶文贵说:“13亿人口,连自己一个车牌都没有,当时台湾有十家轿车厂,大陆有六家轿车厂,全中国16家轿车厂,没有一个是自己的品牌,我觉得太可怜了。”
叶文贵选择的是电动车,因为汽油车外国企业已经太强,电动车全世界还没有特别成功的,如果能做出来,大有机会。
就这样,初中毕业的叶文贵通读了几本相关书籍,又从全国招揽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开始他的造车梦。
开干了六个月后,这台叫“叶丰号”的白色小车就造出来了,充电8小时,可行驶200公里,在当时是世界领先水平。
随后,他前往美国考察时发现,纯电动汽车电池寿命短、续航能力差的问题难以攻克,于是回国后调整研发方向,从电动转向了混合动力。
1990年4月,叶文贵推出了“叶丰二号”,这是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动力汽车,得到国内外技术人员的肯定。
这时候,他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叶丰一号”被评选为国家级新产品,成为新中国成立40年来温州的第一重大科研成果。
至此,叶文贵已经为造车投入了上千万,一直不缺钱的他开始感到巨大的资金压力。
但身边接连而来的认可,让他相信造车是能成的。
1992年初,深圳一家公司找到叶文贵,希望展开合作,并计划投入5000万的先期资金,但合作最终被叫停,因为对方想把电动汽车变成温州和深圳共同开发的项目。
但温州的领导不同意,说这是40年来我们温州最重大的科研项目,不能这样卖给你。
一年后,美国电动汽车专家罗耶·凯勒慕名而来,但这次又没能成功,因为叶文贵坚持合作,生产的汽车要挂“叶丰牌”。
但对方表示这样进不了美国市场,只能遗憾放弃。
叶文贵之所以敢拒绝对方,是因为他觉得温州政府一定会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但最终他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支持。
到1994年秋,最高车速109公里,充电3小时,续航200公里的叶丰概念型混合动力汽车诞生时,叶文贵已经负债一千多万。
叶文贵也终于认识到,要真正把电动汽车商品化,即便是小批量,也至少要5亿、10亿的投入,他根本找不到那么多的钱来跟他一起赌。
1995年5月,研发资金彻底中断,叶文贵正式结束了传奇的造车梦。
而直到2001年,中国科技部才正式立项,将电动汽车作为重大专项纳入国家研发计划。
结束造车之后,叶文贵才慢慢还清债务,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但叶文贵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他说:“我觉得自己很成功啊,人家可能不会承认我的话,他会说我是阿Q,然后我觉得自己很成功,因为个人在这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把自己亲手挣的钱去玩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人就够了。”
2017年3月,年仅67岁的叶文贵因病去世。妻子陈星初在追思会上说:“他的一生比谁都精彩,相当于别人活了十辈子。”
感谢您的点赞+关注,进入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