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期的日系手机品牌是非常受欢迎的,不管是索尼还是松下,又或者是营运PHS系统的日商,都曾是潮流的象征。
然而时间快转到智能手机时代,iphone现在都出到16代了,而日系手机大厂们的坟头草早已将自己埋没在历史的河流中,即使在推崇使用国货的日本本土,唯一挤进市场占有率前五的本土品牌,还是被鸿海收购的夏普。
为什么日系手机品牌会从巅峰王炸开局,沦落到如今的境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背后的前因后果。
时间拉回20多年前,当时全球手机市场还是由五大巨头把持,分别是芬兰的诺基亚、美国的摩托罗拉、日本的索尼、德国的西门子与南韩的三星。
当时的人们从未想过,触控屏智能型手机的问世,将会把整个手机江湖带来一场腥风血雨。
随着苹果强势崛起,三星扩大版图,加上中国品牌陆续出海征战前线,世界手机市场迎来了一场大洗牌。
时间来到2024年的今天,全球手机市占率排行前五名早已换成苹果、三星、小米、OPPO与传音领导的品牌。
曾经的“手机一哥”——诺基亚也在洪流中陨落,还成为“引以为鉴”的商业案例。但让更多人好奇的是,日系手机大厂们为什么会一个个退出到历史聚光灯外呢?
2009年,纽约时报的日本记者田渊弘子就发现了颓势的开端,当时日本人还很爱使用国产手机,而且日本手机品质也不错,售价也不算太贵。
但当时的英国、美国早就几乎没人使用日系手机了。从那之后的十年时间,《日经新闻》公开刊载文章,直言日系手机已经失去存在感,过往的大厂们也陆续黯然退场。
三菱更是早在2008年选择了壮士断腕,松下硬撑到2013年也放弃了本国销售,索尼跟易立信也在2012年解除合作,之后全球市占率也大砍,剩下不到1%的市场份额。
镜头转到日本境内,国民也开始从最爱的国货手机转到更先进的苹果。
据统计,2023全年日本共出货2620万台智能手机,其中超过一半的1438万台还是iphone,剩余4000多的市场份额有夏普、谷歌、三星与索尼分食,其中曾贵为世界级品牌的索尼,国内手机销量仅为140万台。
而到了2024年,出海征战四方多年的小米,终究还是把苦苦支撑的索尼赶出了日系本土前五行列。
说起索尼的苦苦支撑,他们撑得还算有意义,因为索尼现有多达六成的营收来自游戏、音乐与电影领域的业务,相对之下,手机变成了该企业技术的展示舞台,而非营收主力。
除此之外,该公司当前还握有手机影像感测器的成熟技术,单项市占率高居全球第一。
虽说索尼手机的存在还有意义,但相对于过往的巅峰,我们也可看出日系手机的衰败已经无力回天。
早在上世纪末期,日本手机就已在业界取得领导地位,日本更是全球前几个手机联网的国家,各大日系厂商很快就把照相、电子邮件收发与音乐下载等功能率先堆到手机之中。
人们曾经用以下这段话描述当时的世界:“美国开启了电脑网络时代,日本则引领了移动网络技术。“
20年时光飞逝,为何日系手机会从高峰跌落?我们从发展过程中来找寻答案。
手机技术诞生于20世纪初期,到了1973年,摩托罗拉推出全球第一款移动电话。
当时作为技术强权的日本,自然也没错过这个新兴产业。
1979年,日本国营电信机构“电信电话公社”在东京推出车用移动电话。并在六年后,日本政府推动电信电话公社社会运营化,催生出日本当前最大电信公司NTT。
同年,NTT推出肩载电话,虽然重达几公斤,但终究是摆脱了早期只能搭载在汽车上的使用限制。
此后日本手机制造商开始致力于机体的轻量化,个人手机也逐渐普及。
在这段过程中,日本手机产业也发展出了独特的运作模式,整个产业链中拥有最大话语权的不是手机品牌商,而是电信运营商。
上世纪80年代,全球掀起2G技术大战,日本政府支援NTT开发2G手机网络。
到了1993年,NTT在政府的要求下,将移动通讯业务独立出来,设立了分公司“NTT DoCoMo”来运营。
不久后,这家公司开创出新的手机上网服务模式——i-Mode。这套模式让手机不再只是个通话的工具,同时也让电信商成为产业的主导者。
当时日本手机厂商要生产一款手机,会先由电信运营商列出规格需求,他们有时甚至连外形的设计都包揽,制造商只负责生产就行。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时的日本手机大厂其实更像是电信运营商的代工厂。这套做法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在于,由电信运营商主导的手机设计,因为贴合电信服务,在网络服务领域发展就非常迅速;在2000年左右,我们国内还在用手机打电话、发信息时,i-Mode手机就可以收发邮件、看简易新闻与气象资讯,还能查询转账信息。
以上功能现在看来一点也不稀奇,但在当时早已超越人们的想象了。
然而,这套做法的缺点很快就在智能手机问世后,遭遇时代的逆袭。
2007年初,初代iphone横空出世,诞生了具有破坏式创新的智能手机,对全球手机产业带来侵袭,过往依附于电信服务而生,那些看似先进的小功能,直接被智能手机不断增生的APP系统全给干倒,传统的手机服务内容被大量增生的应用程序所取代。
日本传统手机的市占率开始急剧下滑,而由电信运营商主导的营运模式,更是让日系手机本土厂商“火上浇油”。
2008年,iphone正式进军日本,作为该国三大电信商的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凭借跟贾伯斯的交情拿下了iphone的销售权。
虽然当时日产还有消亡前的余晖,日本人依旧偏好本土品牌,但电信运营商早已察觉iphone的影响力已经势不可挡。
2013年,NTT DoCoMo的用户大举外流到软银,没过多久,NTT也决定拥抱iphone,各大电信运营商纷纷转投苹果,象征着日系手机的保护伞也纷纷倒戈。
成也电信运营商,败也电信运营商。
此后,日系手机制造商屡战屡败,不仅美国的苹果打不赢,中韩系手机的崛起更敲响他们的丧钟。
回到话题开头,日系手机之所以逐渐丧失竞争力,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因素:
第一,日系厂商虽然埋头苦练,但技术创新却没有跟上世界的趋势,这个状况又被称为“加拉巴哥化”。
在封闭的环境内,虽然持续在某条技能树上进化,但这条技能树从根本就搞错了方向。
等到外来物种入侵时,或是从本地走向陌生世界时,原本以为自己很强的本土物种就直接全盘崩溃了。
举个例子,当其他智能手机品牌正在努力开发触控屏幕的时候,日系厂商还聚焦在本土市场的独特需求上。
比如折叠式设计、防水技术堆料与可旋转的屏幕等等。等到战线一拉大到世界范围,日系厂商耗时耗资优化的鸡肋细节,反倒成了他们进步道路上的阻碍。
搞懂了这个前提,我们不难看出,日系手机最大的问题在于封闭的营运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早期因i-Mode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种下了日后手机衰败的果。
另一方面就是该系统本身的相容性太小,不利于厂商的竞争开发。这方面则因为电信运营商长期大量把持产业的话语权,制造商的技术创新都被要求贴合电信运营商的需求,等到某天更好的外国产品进来,电信运营商就直接转头拥抱了新欢。
而长期被要求配合的日系厂商,不仅技能树跟不上,也丧失了对外的竞争力。
总结来说,日系手机品牌出道即巅峰,后面却迅速衰亡,都跟倚重电信商的运作模式有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令人唏嘘的楼起楼落为我们留下了更多启发。
感谢您的点赞+关注,进入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