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V效应:影响失败率的关键因素

学术   健康   2024-11-14 17:04   北京  

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成长快人一步,扫码即刻报名!


股骨粗隆间骨折(ITFF)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早期活动和负重。ITFF有几种公认的最佳固定方法,其中之一是股骨近端髓内钉(PFN)。随着PFN的广泛应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包括股骨颈内翻塌陷、股骨颈相对于骨干的缩短、骨不连、内固定失败、Z效应和反向Z效应。V效应则是ITFF内固定PFN时的医源性并发症,当骨折线位于大粗隆尖端时,在PFN植入过程中置于骨折线中间,使骨折线呈内翻状(图1),这会增加髋内翻畸形或骨不连的发生率”。然而,这一并发症的原因、结果和发生率尚未被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潜在的术中,以及术后,手术,机械和技术错误,从而导致V效应。


图1



方法

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标准包括至少3个月的随访,并提供术前、术后即刻和随访的X线片。手术后3个月内死亡的患者被排除在外。所有的ITFF都是在患者仰卧在骨折床上使用标准的复位技术进行治疗的。X线片由两名独立的骨科医生检查。如果AP或侧位X线片上骨折块对位超过80%,且短缩小于5 mm,则复位符合移位标准。Ap位颈干角正常或轻度外翻(130~150◦),且侧位片前倾角<20◦,均符合夹角标准。如果满足两个标准,复位就被评为好;如果满足一个标准,复位就评为接受;如果两个标准都不符合,复位就被评为差。骨折愈合由X线片(骨折线处的骨桥接)和临床检查(无痛负重)确定。



结果

这项研究纳入667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分析,581例采用静态远端锁定螺钉,83例采用动态远端锁定螺钉,3例未使用远端锁定螺钉。V效应与PFN远端锁定无相关性(p>0.05)。


随访3~71个月,平均24.6个月。根据AO/OTA骨折分类系统,31A1和31A2骨折类型更容易发生V-效应(p<0.001)。复位良好538例(80.7%),可接受14例(2.1%),差115例(17.2%)。V效应在复位不良者明显多于复位良好者(P<0.001)。V效应的发生率为9.4%(n=63),其中19.1%(n=12)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图2)。当检查V效应患者的X线片时,76.2%的V效应出现在术后的第一张X光片中。治疗3个月后,未发现新的V-效应。115例复位质量差的患者中,54例(46.9%)出现V-效应。


图2

V效应与植入物设计和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关系。在使用图3植入物时,V效应按比例小于使用图4植入物,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图3植入物和图4植入物相比,图5植入物的V效应更为常见(p=0.03)。

图3

图4

图5



讨论

文献支持PFN是治疗ITFF的可靠植入物,但股骨粗隆间骨折并不总是能获得最佳的固定效果。在本研究中,相对较新定义的V效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4%,再手术率为19.1%。V-效应会导致股骨颈相对于股骨干的内翻,因为PFN的位置不当会导致骨折线的移位。


下面两个术中操作被认为是导致V效应的原因。第一步是根据PFN的设计,错将导丝入口置于骨折线上,而不是正确的入口点。第二步是在导丝引导下钻孔扩髓过程中产生铰链效应,导致导丝位置和方向发生移位,朝骨折线,使得最终的PFN在错误的位置导致V效应。


Hu等学者建议助手应保持大转子的位置固定,主刀医生应以较高的旋转速度进行扩髓,这可能会使股骨近端扩大,以使PFN植入位置更好。因此,增加髋内翻畸形和骨不连的V效应是可以预防的。根据我们避免V-效应发生的经验,第一个建议是确保导丝在刚性导向器的的帮助下,按照正确的入口点进行扩髓。另一种建议是第一个铰刀应该是尖锐的形状,减少产生铰链效应进入骨折线,在大粗隆的近端创造一个空间足够的隧道,与PFN的植入物近端厚度相适应。


V效应发生率较高,是再手术率较高的并发症。制定在PFN植入前和植入期间获得稳定的骨折解剖复位的策略似乎是成功的关键,以避免可能的V效应和相关的再手术可能。


声明:本文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不代表骨今中外平台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

投稿微信:17611707166

投稿邮箱:gujinzw@163.com



骨今中外
中国骨科新媒体的领跑者,专注服务于30万+ 中国骨科医生及从业人员。聚焦于骨科实用手术技术的传播,免费学术资源的分享,互联网思维的结合创新与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