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显著上升。因此,在冬季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而中医药在其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与作用。
一、生活方式调整
1. 保暖防寒:寒冷天气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要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头部、颈部、手部和脚部的保暖。外出时佩戴帽子、围巾、手套等,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避免温差过大对血管造成刺激。
2. 适度运动:选择阳光充足、相对温暖的时段进行锻炼,如上午 9 - 11 点或下午 3 - 5 点。运动项目可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每周坚持 3 - 5 次,每次 30 - 60 分钟。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但需避免在寒冷的清晨或大风、雾霾天气外出运动。
3.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每晚保证 7 - 8 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与调整,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降低血压波动的风险。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学会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二、饮食调理
1. 低盐低脂饮食:减少盐的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 5 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咸菜等高盐食物。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制品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取。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多吃深海鱼类、坚果等。
2. 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建议每日摄入蔬菜量不少于 500 克,水果 200 - 300 克,可选择苹果、香蕉、橙子、菠菜、芹菜、西兰花等应季蔬果。
3. 适量摄入蛋白质: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类等。适量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组织修复,但不宜过量,以免增加肾脏负担。
4. 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原则。晚餐不宜过晚、过饱,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戒烟限酒,减少吸烟和被动吸烟对心血管的危害。
三、中医药预防与调理
1. 中药茶饮:根据个人体质,可选用一些中药茶饮进行日常保健。如气虚血瘀者,可用黄芪、丹参、山楂等泡水饮用,有益气活血的功效;阴虚阳亢者,可选用菊花、枸杞、决明子等,有平肝潜阳的作用。但中药茶饮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如有疾病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嘱。
2. 中药药膳:结合冬季节特点,可制作一些中药药膳来调养身体。例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具有温中补血、调经散寒的作用,适合阳虚体质者食用;百合莲子粥可养心安神、润肺止咳,适合阴虚体质或睡眠不佳者。药膳的制作应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食材与药材,并注意适量食用,可遵中医师医嘱。
3. 艾灸保健: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的作用。可选择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等穴位进行艾灸,每周 2 - 3 次,每次 15 - 20 分钟。艾灸时应注意温度和距离,避免烫伤皮肤。艾灸保健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4. 穴位按摩:经常按摩内关、合谷、三阴交、涌泉等穴位,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每个穴位按摩 3 - 5 分钟,每日可按摩 1 - 2 次。穴位按摩可在日常休息时进行,操作简便易行,但需注意手法和力度适中。
总之,冬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调理以及中医药的运用等。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并适当借助中医药的保健作用,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安然度过秋冬季节。但对于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务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
作者:重症医学科 刘承丽
编辑:李娟
一审:黄建会
二审:刘云
三审:李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