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四川盆地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冬暖夏热,降雨量多,晴天少,温暖湿润的气候造就了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但也给盆地人民带来了“幸福的烦恼”,那就是盆地人民的“湿气”重,容易出现浑身酸重乏力,提不起精神。现代研究表明“湿气”和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痛风、糖尿病、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肿瘤、部分消化道疾病、部分心脑血管疾病等。本文将带你了解中医中的“湿”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以及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调节体内的湿气。
1. 什么是“湿”?
中医将湿邪分为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和我们所处的环境相关,多与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在潮湿环境等导致“湿气”超过人体承受范围导致人体生病;而“内湿”则是由本身代谢水液的功能受损,导致人体水分过多。“湿邪”其性质粘腻重浊,其可表现为湿、水饮、痰等多种形式,可以与寒、热、瘀血等多种中医病理产物夹杂,导致病情缠绵难愈。
2.人体有“湿气”有些啥表现?
“外湿”多与气候和外界相关,多在夏秋季湿热季节,其发病时间较短,其症状多在浅表部位,如在肌表则表现为发热怕冷、感觉头身沉重、四肢酸楚;在关节等可表现为关节沉重疼痛,伸屈不利;伸舌可见舌苔多(或白或黄)腻。
“内湿”一般常见的有表现有疲乏,头身沉重,口中黏腻、发甜,不欲饮食,胸闷恶心、呕吐,咳嗽痰多,上腹部痞满、闷闷不适,腹泻便溏或大便冲不干净,下肢水肿。女性白带增多、男性阴囊潮湿。可见舌头胖大,边上有齿印,舌苔(或白或黄)腻。
3.普通人日常生活怎样祛“湿气”?
下面我们将从衣食住行方面,讲讲普通人平时如何祛湿穿着方面,谈一谈如何祛湿:
3.1穿着方面
穿着首先以宽松透气为主,宽松透气便于汗液及时排出;其次,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加减衣物,尤其是寒冷容易损伤机体阳气,导致水湿运化失常,内生寒湿。
3.2饮食方面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运化食物、水谷的核心器官,脾胃功能受损,及其容易导致“内湿”产生,同时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感受“外湿”。因此我们的饮食的均衡,应当注意避免过多生冷寒凉、油腻、甜食等食物物摄入,一是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油腻、甜食等脾胃难以运化,容易产生内湿。
在祛除湿气方面,一般来说可以从发汗、健脾、利尿几个方面着手:
一般具有辛辣、温热性质的食物都具有发汗祛湿的作用,四川人生活中常见的香辛料,如辣椒、花椒、大蒜、香菜、生姜、藿香、小葱、胡椒等有解表祛湿的作用,可以适当的食用,但是阴虚体质或外感风热的病人避免食用。
一般甘温的食物、调料或药食两用药物具有一定健脾的作用,如粳米、小米、大米、小麦、糯米、山药、扁豆、蚕豆、陈皮、猪牛羊肉、茯苓、神曲、山楂、麦芽、谷芽、芡实、薏苡仁、黄芪、党参、大枣类等。其中部分食物炒焦健脾效果更佳,如中医常用的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
芽。
甘淡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一般具有利尿效果,玉米、玉米须、黑豆、绿豆、赤小豆、冬瓜、冬瓜皮、白菜、鲤鱼、鲫鱼、车前草、鱼腥草、蒲公英等。但车前草、鱼腥草、蒲公英、白菜、冬瓜皮等偏寒凉,脾胃本就虚寒的慎用,或配合温性食物适量食用。
3.3居住环境及生活方式
居住环境方面,应当避免长期久居于寒湿或湿热的环境中,尽量保证居住环境清爽、湿度适宜;尤其夏天等高温季节避免空调温度过低,损伤机体阳气,导致湿邪入侵。此外,合理的作息时间及充足的睡眠对于机体的健康也是避免“湿气”的重要一环。
3.4出行与运动
适当的运动出汗,有助于机体排湿,且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肌肉,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脾胃功能的健康,避免因脾胃功能不足产生“内湿”,且可以提高机体正气。但是运动应当根据个人的身体条件选择快走、跑步、及各种球类运动,心脑血管疾病及体虚的人群应当避免剧烈的运动。
3.5情绪管理
从中医来讲,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身体气机运行顺畅又是避免“湿气”产生的重要一环。肝气郁结、忧思恼怒等亦导致机体气机逆乱,导致脾胃受损,“湿气”内生,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疏解不良情绪亦很重要。茉莉、玫瑰、佛手、香橼等泡茶饮具有一定疏肝解郁的效果。
总之,通过合理的饮食、生活习惯和情绪管理,我们可以有效地调节体内的湿气,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如果你感到身体的湿气过重,不妨尝试上述方法。记住,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才是远离“湿气”侵扰的关键。
※需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痰量增多,下肢水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下肢水肿;肾脏疾病出现浮肿,下肢水肿;或者突发全身浮肿等水湿内盛情况,应当及时就医。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为科普文章所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文 |图 何虹材 重症医学科
编辑 | 林正宇
一审| 李娟
二审 | 刘云
三审|李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