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功 本文作者(右)与象棋大师童本平(左)童本俊(中)合影
琴棋书画,中华民族古来民间就称为四大雅事,其中棋本指象棋和围棋,当中西方文化交流后又引入了国际象棋。新中国建政后,于1956年国家体委将棋类活动正式纳入体育竞赛项目,俗称“三棋”。
闲言少叙,单表中国象棋。江南古城镇江清末即有象棋高手巴吉人著作《反梅花谱》,稍晚又有国手王浩然享誉当时棋坛;时至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前后有许长林,周顺发两位被省棋队招入;六十年代中期,尚是中学生的童本俊即异军突起,在省内棋赛多次获取优异名次,惜乎时逢特殊时期,棋途受阻,留下憾事!
时光茬苒,1973年初我从苏北农场迁丹徒县插队,其时象棋活动由官方准许,又在民间逢勃展开,当时在市工人文化宫的战绩表上位列前者,有棋坛元老杨庆云,又有不到二十的杨毅,还有青年周安如。杨庆云老先生一生好棋,且为人性格豪爽,家居新河街北平政桥畔。在夏秋晚间纳凉时,他搬出家中桌凳,斟满大壶茶,笑迎各路老少棋友。当时桥上棋手之中,水平高的有张少卿、张少俊。少卿先生棋风稳健细腻,残功老到;少俊先生更是因老供销员的缘故,曾与客地多众高手过招,练就了大刀阔斧的棋风,曾勇夺1973镇江市及地区双冠王,甚至在1974年他还执先手取胜赴镇过往的北方国手刘殿中。
惜乎作为资深象棋爱好者,笔者记忆在七十年代中期,群雄领军张少俊先生参加省里大赛,也仅获得十六强成绩!一众棋手及镇江广大棋迷都翘首盼望谁人突破?一段棋坛佳话奉上给诸位老少同好。
国家象棋大师童本平,1960年出生在父母、兄姐共十人的大家庭。他是镇江人俗称的家中“老巴子”。当家的童老先生,少年时即在大上海学生意,曾在市百货公司任供销员,为当时镇江第一百货公司的经营做过贡献。无奈当时一份薄薪实在难以维系偌大一个家,毅然主动辞职,不惧风险与辛苦,当起了自由职业者。用现在的公众观点看此举无可厚非。可未过几年,当那特殊的时期到来时,“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深刻影响了这一大家庭,全家顿时都失去城市户口。那是六九年底、七零年初本平的小哥本柱回首往事不堪,尽管学习成绩很好,可他的中学大门却被关上,年方十岁的童本平更是仅小学四年级即停止学业。回想那段坎坷岁月,本柱、本平记得姑妈家那时雪中送炭,将自家的煤球供应计划挤出一部分,让他们在严寒中获取温暖。童本平在镇的三个哥哥也未向艰难的生活低头,齐心协力,在姑妈家干上了地下小作坊,迎合民众生活所需,敲制小煤油炉出售。老爷子的勤劳智慧深深地烙印在他们身上,据说一天三弟兄能完成四只,所得利润回报也是远超在工厂吃大锅饭的!
一九七六年党中央顺从民心,一举粉碎“四人帮”,政治生态大为宽松,童老爷子重拾技艺,在居屋的山墙旁支起那近三尺口径的大铁锅,头上扎着帽巾,将花生、瓜子之类的干货倒入沙子锅中,快速地翻动手中的大铁铲。在临近春节的那段时光,随着灶膛的柴火熊熊火焰,童家的炒货花生,瓜子等自然是顾客盈门生意红火。须知当年的他可也是五十几岁的人啦!
198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迅猛发展的美好时期,童本平也迎来了人生重大转折,被招入了江苏省棋院象棋专业队。1988年,徐天红、童本平、廖二平组队的江苏省队,获得全国团体第三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1989年全国象棋个人赛,徐天红以不败战绩斩获桂冠,荣获特级大师(国际健将)。童本平也以第十三名的战绩晋升大师称号(国家运动健将)。徐天红,童本平系同龄队友,童本平、廖二平恰是镇江“双平”,1990年他们又一道为江苏队斩获团体第二。俗话说三十而立,时年徐天红、童本平都年方三十,廖二平刚有二十四岁。童本平棋风稳健细腻,残棋功力尤为出色,在棋艺成长的路上,他更是谦虚好学,常回忆起本市众多高手曾经给予的帮助,如童本俊,张少俊,阮宝林,周安如,杨毅,汤幼宏等!从省队退役后,童本平仍经常参加南京社会棋艺活动,与南京棋界众友人交往甚欢,譬如说江苏城市频道就曾报道过他对一百一十名棋手的车轮大战……
本市象棋高手小聚(周安如、童本平、杨毅、阮宝林等)
退休后的他更是常返镇江,邀友小聚,品行敦厚,性格豪爽,为人真诚实在。呈现在棋友面前的象棋大师,仿佛还是当年的那位翩翩少年!大师曾遗憾自己学业太浅,但他甚感欣慰的是女儿从莫斯科国际民族大学毕业,现已在武汉某高校从教。童家老弟兄们也都保持和睦相处,令棋界友人羡慕赞叹!
作者简介
周武功,省镇中68届初中毕业,69年3月7日赴东台新曹农场,73年1月转迁丹徒大港,75年5月病退回城进市印铁制罐厂,2012年8月退休。镇江市知青作家协会会员。
鼓励原创 欢迎投稿
有容乃大 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
812905642@qq.com
长按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
编辑:楚江
统稿:成文
推广:吕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