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鹤鸣:“冬之吟” ——儿时小码头街

文摘   2024-12-14 09:53   江苏  
散文
冬之吟
 ——儿时小码头街  
作者:朱鹤鸣

 踏着深秋落下的金叶所形成的丰厚草甸,那样的软、那么的弹,脚下发出轻柔的沙沙声,仿佛听到落叶儿们在细语:落叶归根了,现已進入了冬季待到明年开春山花烂漫,终成为云台山的沃土了!噢,金叶这是告诉人们冬季来临了!

冬天是来临了!

那个年代的冬天,菜蔬品种少,到了小雪节气時,家家就要忙着腌菜了。镇江人少有腌雪里蕻的,大多腌萝卜干及一种叫大菜的青菜。尤其是腌大菜(那时在巷口有郊区菜农设的收粪点,接收居民每天所倒的“馬桶”;小码头几个巷口是牌湾二道巷菜农设的收粪点。大菜是菜农免费送的),这种菜较青菜大,长50-60公分,白梗(帮)、且梗长、水份多、嫩、厚、。此菜腌15-20天(到大雪、冬至)即可食用。由于盐渍的作用,产生了酵母菌、乳酸菌等益生菌。菜心叶鲜、梗(帮)嫩、脆,切成小粒段,淋上蔴油、掺拌些糖生食,很是鲜美的小菜;菜梗(帮)和菜叶多为熟食,可炒肉丝、豆干、百叶,可烧小鱼、豆腐湯……是美味的佐餐菜;咸菜与肉,配以豆干、金针、木耳、虾米为馅制作的咸菜肉包更是一绝!是春节制作包子中少不掉的品种。清明前后取出所腌大菜挤卤凉晒,借以光合作用制成梅干菜,收纳在壇罐中可存放很久,无论鲜味、质量是现在卖的浙江梅干菜无法比的,尤其是菜的品种纯,而浙菜菜种杂、且卫生差,泥、杂什也多。那年代,到了夏天、尤其是三伏天,梅干菜烧肉,梅干菜肉包,真的是美味!那时无冰箱冷藏,能留存多天不变质。

再,就是腌咸货了!那时腌猪肉、鱼、鸡为主打。猪肉一般是猪头、后座子(臀)和脚爪,鱼是草鱼(青鱼为多)、鸡大多是公鸡。猪头、鱼及公鸡是大年卅祭祖必须的供品。印象深的是,有一年有人送来两只野鸡、是用喷砂(霰弹)枪猎的;鸡体内弹子难除,祖母用磁铁(向长安里巷囗西侧小皮匠借的)在去羽的鸡体上吸,浅的一吸就出,深的有反应便用镊子夾出,弹子很快清除净。此次清理野鸡,我有了两个“收获”:1.知道了吸铁石(磁铁);2.猎野鸡,它在地不宜猎,需将其惊飞的瞬间或半空用散弹枪猎之。

那时冬季,咸货是歺桌上少不了的荤腥。除了冷切咸肉、鱼、鸡,还有将咸肉、切成薄片略加酱油、糖、生姜、葱及放点酒,蒸吃。

自家只用粗粒盐腌制大菜、荤腥(除有些猪肉、牛肉放适量的八角、桂皮、花椒等香料),没有任何添加物,佐餐很是一绝:鲜美!是真正的儿时家乡味,妈妈味啊!

大雪节气过了,冬至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九天”来临了!民间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形象的描绘。那时的寒冬,常鹅毛大雪纷飞、寒风凛冽,云台山被厚厚的白雪裹着,没有了鸟语花香,但很是素静洒脱、安逸得很!鸟儿大多不再现了,只有黑乌鸦呱、呱、呱呱叫,小麻雀或在雪中跳跃、嘻闹,或在着雪的电线上摇晃着小脑袋东瞧西望,有生气、活力;被冰雪裹着树木宛若身着银盔甲的卫士挺立着,而东面山上苍松披雪而傲,很是刚毅;山腰中腊梅开了,花朵蜡黄蜡黄的、香气浓郁沁人心脾给白色山体增添了不少生机,很是诱人!这云台冬景似诗如画?但那静中有动、凄欢交错、柔刚相衬,在寒风中飘飘逸逸、或高或低更似无声的变奏曲啊!

西北风吼叫,房屋檐囗挂着似小酒瓶粗的、尺把长的冰凌,晴天阳光下晶莹透亮,冰水以1/2拍的节奏滴答、滴答,轻快地唱着,是那么的清脆!每当雪后,相邻就纷纷登梯各自扫自家房顶雪,以防积雪压破房瓦、融雪时漏水。屋檐囗的冰凌一般不敲,以免屋檐瓦敲破。俗称霜前冷、雪后寒,真是天寒地冻!

冬天的太阳不似春秋的阳光明媚、灿烂,更不似夏季的灼热、火辣辣的,而且上午九、十点才现,下午四点左右就落了,真是上班迟、下班早啊!还总是懒洋洋的,但虽无力却温柔。晴天老人、幼童 依墙坐在椅、櫈上晒太阳,暖洋洋的,享受着太阳的恩赐。街上行人稀少,静謐安宁。在那没有空调、电暖气、电热油汀等家用取嗳电器的年代,人们大多蜗居在家,火盆中燃烧木炭、全家围炉烤火取暖很是温馨、喜乐融融!个人取暖是铜炉(大的是脚炉、小的叫手炉,炉身有环把,方便手提拿;炉有盖,脚炉盖较简易、盖上有序的小孔升散热量,而手炉盖有镂空的花式图案既秀气又很美);手炉、脚炉是老人、女眷、孩童离不掉的取暖去寒的器具。牌局时,牌桌下不放火盆取暖,因有明火不安全,故,牌客一般脚下是脚炉,手中是手炉,好愜意!记得在炉中爆黄豆,叭叭爆响很好玩,吃得又很香!那时还有幼童專用的取暖设施“站桶”,其高不足1米,桶内距底30公分左右处隔有木栅,木栅处向上到桶囗的桶内壁以厚棉裹贴,桶囗径比洗面盆口大,木栅下部有长方形开囗、脚炉由此囗放入;幼儿立桶内,站在木条栅上,下面脚炉提供暖源,棉内壁保温。那年代一日三餐大多为柴火灶,取用热、开水不便,也不经济,用热水袋取暖就少了。热水瓶水多是到茶水炉冲,1分钱冲一瓶。那个年代没有电热毯,睡觉取暖是烫壶(烫婆子),壶的材质大多是铜的、少有是锡的。晚饭后就到巷囗茶水炉(老虎灶)上花1.5分钱(给2分钱,找0.5分钱的筹子)冲一壶开水,回来装入布制壶袋中、扎紧放入被中,被褥里暖和和的、可温一夜,真是舒服,早晨还可用来洗嗽。老法子取暖也很是不错!

人们的冬衣大多是棉袍子,盘扣;长辈们还有皮袍子、皮袄,材质多为羊毛皮的,料质优的是小尔毛的(小绵羊的,毛细、绒厚、皮薄、柔软,重量较轻)。每年白露季节后,不少街坊邻里就请一位周姓女裁缝(都称她周姨娘)来准备冬衣了。主要是做新棉袄及雕皮袄。雕皮祆是项精细、心巧的缝纫活。主要是把已掉毛、绒稀要显底皮的换上新的毛皮。要去掉的毛皮不能用剪刀剪除,需用削皮刀(象修脚刀),小心翼翼且麻利的将要换的皮子从衣服上片切下来,再将新皮子(毛皮材质要与原皮袄的皮质相同)换上、一针一线的缝好,且其毛的走向要与原衣服上的皮毛相向。置换后,唯有一边用手逆毛轻轻的推、一边用嘴轻轻吹,才能发现皮子的缝接,否则再近看也瞧不出来。这一针一线实仍精湛的技艺!心灵手巧啊!皮袄的面料是绸缎的、里子(胆)是羽纱的。裁剪后,不用缝纫机,而是一针一线的手工缝制而成。请裁缝师父到家做衣服:1.放心。民间的话:裁缝舅子、还要赚个袖子。衣服的材质都很好,价格很贵,尤其是好的皮子,在家里制作可看着裁、剪、缝不至于有损;2.学习。陪着师傅、做做下手,可以学到做“女红”的很多知识及技艺。对于这点,不少姨娘、大妈学得很好。就说雕皮祆,不少人家都自己雕皮袄了,且水平不亚于周姨娘。

待到上学,棉长袍就不再穿了,而是穿棉袄、棉裤。戴围巾不方便活动,脖子上就用围脖了。围脖多用红、黄、紫等彩色毛线结的,其高约3公分、长可将颈脖围一圈用揿钮扣连,寒风吹来脖子就不冷了,很是经济、实用。尤其女童脖子上一围,上戴绒绒球的花毛线帽,下着小花棉袄很显活泼美丽!男童围了给深色棉袄一个点缀,增添了活力很显神气!

那时棉鞋制作大多是做好鞋帮子和纳好的鞋底,拿到长安里巷囗西侧的皮匠那里去上底(缝制成鞋)。新棉鞋与新棉袄(棉衣罩衫)一般要等到过年才穿啊!

在那天寒地冻的风雪天,除上午趁“山海泉”浴室还没营业到“凉池”里蹭蹭暖气外,就只能蹲在家里抱着手炉暖和暖和了!雪人也堆了,总想要出屋玩玩,只有眼巴巴的等风停、雨雪止。一旦天放晴,就迫不及待的出屋了!大孩、小童心有灵犀似的都在巷里、街中玩了。男孩子多数玩的是“斗鸡”(就是各自挽起一条腿,单脚跳着互相挑斗);滚铁环(用约2尺长的粗铁丝,一端弯成“耳朵”形用以手握,另一端弯成“凵”之形、并开囗朝上,也有为增加铁丝强硬度除两端处,中间铁丝套以细竹管。环是箍桶的铁环。游戏时,给铁环一个初速度、手握铁勾,以铁丝“凵”囗勾住铁环向前跑、给铁环加速,“凵”槽导向、不使环歪倒,匀速向前;打陀螺、抖斗翁(空竹)、跳“馬”(一人直腿弯腰、手触脚,他人跳跃跨过去)。女孩们跳橡皮筋、跳“房”子(在地上划7个大圆圈、由近及远抛“拾子”-放有砂子或米、豆而缝的小小布袋),玩者由近及远的单脚跳在圈中去取“拾子”;另拍毽子、踢毽子,还有跳绳。跳绳有单人跳和两人甩绳多人依次跳的。单人跳还有跳花绳的,跳者双臂在胸前交叉、绳向前或朝后甩、双脚跳、单脚跳等;两人甩绳的也有跳花绳的,跳者在甩绳中跳时,还自己拿绳随着甩绳节奏自跳,并做出如单人花绳的花样,很是不易!那时毽子都是自做的多,买的少。蹩脚的毽子多半是用纸做的,好的是用公鸡尾毛做的、很漂亮!拍毽,用硬纸板拍,依序由1到10。1拍(右手拿纸板将毽向上拍,左手同时拍右手臂)、2投(将拍子翻过来用背面将1投向下落的毽子再向上拍去)、3跨(屈抬起右腿,拍子由大腿下、外侧伸进内侧,将2投下落的毽子再拍向上方)、4环(环起左腿由大腿下内侧向外接拍3拍的建子)、5背(在背后接拍4拍的毽子)、6蹲(蹲下在臀下接拍)、7挑(蹲下从右腿内下方将6拍的毽子接拍)、8胯(蹲姿、由后向内在胯下接拍)、9侧胯(8姿,拍由左腿下内向外将毽子接拍)、10勾(右脚独立,左脚抬高由脚拐外侧接9拍),则完成全套的第一级;难度、技巧由第一级、低到高,循序进级,即由每姿势拍一次毽完成全套为为第一级、到每姿拍二拍毽完成全套的为第二级、三拍笫三级……能完成第一级就不容易了!那时对门王X侬大姐姐能拍到二级、跳花绳也很棒!斜对门吳家姐弟俩毽子踢得很好,能连续打5、6个跳(用脚在身后踢)。说到踢毽子,左右相邻都赞父亲踢得好。父亲踢毽子确实好!他将长袍后下摆撸到前面与前摆一起至腰际处用手提着,连续不断地右、左脚传踢,还将前踢转为后跳(弯起右脚在背后左侧踢),热身后脱去长袍继续踢,7、8个后跳后,将毽踢高、待其落地瞬间用右脚面接住,再将毽挑高以额头接住,然后将毽叩下用脚面接住、再次将毽挑高用额头接住,此表演能做4、5个。很为赞好,他也很开心!

那时男孩大多玩滚铁环,有时也参与跳绳及拍毽子。

还有的掰手腕。抓“拾子”(1.5公分左右方形小布袋内装米)。一般5个“拾子”,每两手指间夾1个,共夾4个,将其洒在桌上(也有在巷內大青石上),所剩1个用手上抛,随后需迅速用手撸桌上的1个子、再放下,放下后还要接住上抛的那个“拾子”。第一次抓完成后,第二次仍是抛1个子,但需撸2个子、接着像第一次那样、迅速放下、再很快接住上抛的子;三次、四次就是撸3个子、4个子了!很是好玩,但也不易!

这些冬季孩提时的游戏,也是小学冬天课外活动少不掉的!

年轮旋转、四季转换,但岁月留声,儿时的记忆是那样的扑素无华、真实而深刻!今已耄耋、古稀白鹤云翳、含饴弄孙的老兄老弟们,老姐老妹们是不是如此啊?!

每到冬天,尤其逢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朦朦胧胧中仿佛又看到白雪素裹的云台山,回到那时的“我”:烤着火,滋滋有味的吃着儿时母亲味的咸菜肉包,蒸咸肉……;与伙伴滚铁环、跳马、踢、拍毽子,挑绳……欢快嘻闹地数着、唱着1、2、3、4、5、6、7……

作者简介

    

朱鹤鸣,镇江人, 1944年出生,中共党员,。1964年省镇中高中毕业。同年下放。务过农,当过工。大专学历。工程师。现侨居新西兰(永久居住权),时而回国,住无锡。

   

 

 
 

扫描二维码获取

更多精彩

作家文选

 长按进入

 

 鼓励原创  欢迎投稿
有容乃大  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
编辑:楚江
邮箱:454661733@qq.com
统稿:成文
邮箱:812905642@qq.com
推广:吕小平

作家文选
为作家搭建平台,为读者提供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