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数:4525字;阅读:10分钟 —
低成本品牌建设的进阶路径是先让产品拥有沟通力,然后进一步引导用户为产品传播。
编者按:为助力厂商乘风破浪,韧性生长,食业头条发起“开讲了”系列直播,邀请糖酒食品行业资深智业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以专家的智慧之眼,前瞻之见,为企业增长赋能。
日前,“开讲了”栏目组特别邀请了汾酒股份独立董事、杭州伊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临春开讲“让产品会说话,让传播能裂变!”。
以下为李临春老师直播实录:
在企业营销的进程中,很多企业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营销资金后无法评估切实产生的效益。因此,很多企业都在疑惑,到底要不要投放广告?投放之后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取得的销售业绩里,哪些是靠自身努力拼搏而来,哪些又是营销推广、广告投放、流量引入所带来的成效呢?
如今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高效开展营销,有了更多的解决办法。事实上,营销有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扎实做好一些基本动作,远比追求那些花里胡哨的招式更重要。以汾酒为例,这两年汾酒的发展势头迅猛,业绩连年实现 30% 以上的增长,到今年,汾酒在行业内已然跃居前三。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其实,汾酒近年来就专注于一个基本动作,那就是脚踏实地推进全国化布局,将各项工作做好,实现效率最大化,而这其实也是营销人始终在追求的理想效果。因此,如何让产品会说话,让传播能裂变,是企业提高营销效率的重要路径。重新定义产品
你们的产品能为消费者带来什么?很多企业家过去可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实际上,市面上很多产品并没有定价权,价格只能随行就市,甚至常常被迫降价促销。根源就在于,很多产品仍停留在品类销售的初级阶段,仅仅满足了一些基本层面的需求。从功能性来讲,很多产品仅仅提供了单一的使用功能。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能满足基本需求,那往往很难掌握定价权。因为功能性、性价比、可靠性、易用性,这些只是产品的初始属性,放眼全球,约 90% 的产品都处于这一初级阶段。再上升一个层面,看看产品的品牌竞争。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首先追求的便是安全需求,此时,安全成为品牌构建的关键要素,不同的人和企业对于安全需求的理解与解决方案各不相同,这就催生了品牌的差异性,所以说品牌差异性最初源于安全需求。再往上,是爱和归属的需求,就拿路虎来说,大家经常能看到不少美女驾驶路虎极光、大 G 等车型,这些车一定是车主自己购买的吗?未必,很多时候可能是他人赠送,用以表达爱意或彰显归属,试想,在当下,如果送人代步工具还选自行车或者奥拓,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毕竟要送就得送能让双方都满意、契合心意的东西,这就促使满足爱和归属需求成为品牌塑造的又一重要维度。继续往上,是尊重的需求,大家不难发现,随着消费者需求层级不断攀升,产品的定价权也在同步提升。很多产品之所以缺乏定价权,根源就在于企业没有精准把握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只是完成了产品的初级打造。所以,站在产品角度,企业务必重新审视、定义自家产品究竟要满足消费者的什么需求。最后要强调的是创新,在品牌发展历程中,创新始终是最强劲的驱动力。在品牌价值评价体系里,创新要素位列榜首,唯有持续创新,才能为品牌注入源源不断的向上动力,让品牌永葆生机,所以创新永远是品牌的核心特性。马斯克制胜的法宝就是凭借持续创新吸引消费者关注,让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极高的粘性。由此可见,一旦产品迈入品牌竞争层面,营销成本不但不会节节攀升,反而有望降低。所以,每个企业都必须认真思索:自家产品究竟要赋予消费者何种独特属性?只有精准定位,让产品直击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产品上市后才能掌握定价权,有了定价权,企业才能获得利润,而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品牌DNA
当下,品牌 DNA 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过去打广告一般都聚焦产品特写,可如今时代不同了,产品本身很难吸引观众全部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就要学会自己“开口说话”。现在很多主播带货后,消费者记住的只有价格,对产品和品牌毫无印象,根源就在于产品缺乏品牌 DNA,无法传递独特价值。尤其在当下社交移动碎片化时代,品牌 DNA 对产品的重要性越发突出,成为了产品脱颖而出、赢得市场的关键要素。 如何低成本建设品牌呢?关键要点其实就落在产品上。要知道,消费者真正关注的并非品牌或企业本身,而是产品,毕竟产品是他们实实在在要买回去使用的。所以,产品好不好用、能不能承载品牌价值,以及品牌能否精准诠释产品特性,这些因素都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先看一个三角形逻辑,三角形底部是“知道”,简单来说,就是知道咱们品牌的人群规模。很多企业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自认为品牌知名度高。但实际上,“知道”远不止表面看到的这么简单。知道品牌的人数与实际产生消费行为的人数之间存在一个转化率,而且通常这个转化率是小于 1 的,也就是消费人数少于知道品牌的人数。那么,那些已经消费过产品的顾客,会不会再次消费呢?这又是另一重考验。若顾客愿意二次消费,产品在性价比、质量等方面必定是优于竞品的。所以,这背后深层次的逻辑指向产品质量。质量是品牌的根基,是那个打头阵的“1”,其他所有营销手段不过是后续添加的“0”。倘若产品质量这个“1”立不住,后面加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反之,若产品质量过硬、性价比出众,后续的营销拓展才有价值。因此,要打造优质品牌,首先得确保产品质量过关。在此基础上,营销发力点该落在哪呢?当产品物美价廉时,就该让更多人知道,而让品牌“出圈”的过程就是营销。只是当下无论是投放广告、直播带货,还是购买流量,让更多人“知道”的成本都很高。有的企业跳过品牌推广、扩大知名度的环节,直接抓销售,也就是盯着三角形中间的“消费”环节发力。如此一来,后续的复购人群增长就十分缓慢,很快销售增长就会遭遇瓶颈。根源就在于品牌或产品的底层认知面没有充分拓宽,知道品牌的基础人群规模受限。一旦打好这个根基,扩大知道人群规模,大家就会发现,不仅能直接转化一部分人成为新顾客,还有相当比例会转化为二次消费群体。在品牌传播过程中,适度拉大底部“知道”的人群圈层,顶部“再消费”的群体规模也会随之变大。让产品会说话包含两个层面。一看产品本身是否具备媒体属性。比如大窑汽水,包装很有特色,消费者一眼就能认出来,仿佛自带传播力。再比如娃哈哈的产品即便被人抹去品牌名称,也能一眼认出来。为什么有些产品能与消费者顺畅沟通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品牌的 DNA,品牌 DNA 看似无形,实则深刻影响着产品的市场表现。二是让用户去传播。这就要求企业回归产品本身,思考产品能为用户带来什么。一个产品如果可以让用户心生尊重感、自豪感,那用户就会在各类场合不自觉地将产品当作彰显身份的“道具”,主动展示传播总结来说,低成本品牌建设的进阶路径是先让产品拥有沟通力,然后进一步引导用户为产品传播。裂变传播
当产品品质过硬,市场逐渐成熟之后,如何在传播环节提升营销效率、降低成本,就成了关键问题。怎样才能实现传播的裂变式增长呢?![]()
从上图可见,这根红线,反映的是如今新媒体时代常见的传播模式。当前,很多传播基本都是线性的。什么叫线性呢?坐标轴右侧,它代表的是发布的数量,纵轴代表的是受影响的人数,也就是说,我们传播内容所影响的人数与发布的数量大体上呈线性关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要是一直依赖线性传播,企业基本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就拿直播带货来说,很多企业都陷入了误区。不少人觉得直播带货能吸引大量观众,影响力巨大,可实际上,直播带货本质上就是典型的线性传播。哪怕像董宇辉这样的头部主播,直播间能涌入 100 万人,从传播模式来讲,和普通主播并没有本质区别,无非就是观众数量多一些而已,它依然属于线性传播,能够影响的人群范围相当有限。营销追求的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果,也就是要实现这张图里蓝色虚线所代表的效果,让我们发布的内容出去之后,能够引发指数级增长,让知道产品的人数如滚雪球般迅速扩大,而非仅仅是线性的缓慢增长。所以说,如今指数营销越来越重要。回顾改革开放后,有5波红利第一波是1987年前供求红利期,当时处于产能时代、工业时代;第二波是1987-1995年布局红利期,此时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报纸、广播;第三波是1995-2012渠道红利期,电视时代,成就全国品牌,财富主要指向企业家;第四波是2012-2022流量红利期,此时是互联网时代,财富主要由平台获得。2023至今后的十年,则是指数红利期,有影响力就有财富。实际上每次营销革命,都与传播方式改变有关,抓住红利期,轻松过10年。在当下这个时代,传统广告的已经不如过去有用了。比如小米的新品发布会没怎么打广告,就能卖出 5 万辆汽车,这背后依托的正是典型的社交传播与指数营销模式。去年 11 月 17 日,我们在漳州发布了一份菜单。这背后是我们团队耗费三五年时间,精心研制出的一套社交引爆策略。在这份菜单里,有一道“香菇青菜”,这道菜在大众餐桌上很常见,在我们的榜单中仅仅位列第六。但在我们将榜单发布出去后,引发了社交层面的裂变效应。全网的做菜短视频纷纷跟风制作这道菜,各类直播也竞相效仿,教观众如何烹饪这道“香菇青菜”。从数据上看,效果十分惊人。到 12 月 6 日,这道菜的相关指数飙升至 3.8 亿,而到了 1 月 20 日、22 日左右,更是一路高涨至 5.2 亿。其实,最初我们发布这份菜单时,就精准预判到会引发大众跟风,因为这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话题,果不其然,这股热潮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网络热度,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市场消费格局,让中国香菇的消费量大幅攀升。从去年 12 月到今年 3 月,中国香菇的市场价格近乎翻了一番。也因此今年种植香菇的人数相较去年,大约增长了四成。不仅如此,短视频做菜热潮还重塑了香菇产业的消费结构。过去香菇的种植区主要以销售干香菇为主,而今年,受做菜短视频的带动,新鲜香菇的消费异军突起,逐渐成为香菇消费的主流趋势。这是第一个案例,我再分享第二个案例。有个来自加拿大的保健品品牌叫伟博天然,这个品牌已经在中国市场有好几亿的销售额了,但旗下所有产品竟然都没有指数,连个基础的品牌热度数据都没有。所以我开始给他们申请指数,10 月 28 日提交申请,第二天也就是 10 月 29 日就顺利通过了。紧接着,从 10 月 31 日开始,指数一路攀升,当日达到 586,11 月 2 日更是飙升至 1782,短短五天时间,就拉起了一个小高峰。到了 11 月 17 日,也就是 20 天之后,我们成功将指数推高到 32.8 万。相应的,这个品牌每天在各个平台上的销售额也有几十万。而在 11 月 17 日这一天,特别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虽然双十一过去了,品牌在双十一期间也做了促销活动,但这一天,全网成交金额却迎来了爆发。当品牌指数拉高到 38 万的时候,全网成交超过 150 万,其中一款产品表当天销售额直接突破 20 万。再来看第三个案例,今年武当山珍在当地举办了一场会议,目的是打响“武当山珍”这个品牌。在预热阶段,我们就发力拉指数,大会预热,我们就将指数拉到了 16 万多,开幕式当天更是一举将指数推高到 72 万多,成功让“武当山珍”这个品牌闯入大众视野。如今,指数营销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不少城市营销都开始借助指数的力量。企业家要聚焦指数营销,把握时代红利。指数营销的红利期大概还有两年,一旦错过这个窗口期,以后营销成本会越来越高。—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