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先生,一位刚迈入40岁的中年男士,最近总感觉上腹部隐隐作痛、食欲下降、烧心,偶尔还伴有胸闷。在医院的消化科门诊,他接受了胃镜检查,结果竟被诊断为“一点癌”。
在咨询了多位专家后,他决定接受手术切除。然而,术后的病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未见癌变”。这不禁让人疑问,癌症难道能自行消失?
▲关注医食参考 成为养生达人▲
什么是“一点癌”?
“一点癌”,这个听起来有些神秘的名词,其实是指在术前胃镜活检中被诊断为癌症,但在手术标本上肉眼却未发现癌灶(有时可能伴有良性溃疡或糜烂),并且经过病理活检仍未发现癌组织的情况。它属于早期胃癌的范畴,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活检。
值得注意的是,“一点癌”的病变仅限于浅表黏膜,大小仅约数毫米,临床症状与普通的胃病并无明显区别,因此很容易被患者忽视。由于癌细胞仅存在于黏膜或表皮内,尚未扩散到深层组织,如果在这个时期被发现,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可能得到根治。
癌症从“一点癌”逐渐发展为明显的肿瘤,通常需要近10年的时间。而40岁左右,正是“一点癌”发病的高峰期。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不进行仔细的身体检查,很难发现癌症的踪迹。
6类情况要排查胃癌
大部分早期胃癌患者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只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炎或胃溃疡等常见疾病。而幽门螺杆菌,更是被认为是胃癌的主要致癌因素之一。
因此,规范诊断和治疗,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是降低胃癌风险的重要措施。
那么,哪些情况需要及早或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呢?以下是6类需要特别注意的情况:
1.老年人过去从未有过胃病史,但最近却出现了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或胃痛等症状。
2.老年人有长期胃溃疡病史,近期症状加重或疼痛症状发生变化。
3.存在癌前病变的患者,如胃酸缺乏、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应定期进行检查。
4.胃切除术后超过10年的患者,应每年定期进行检查。
5.原因不明、长期未能治愈的消化不良、低热、食欲减退、胃部不适、呃逆、消瘦、黑便、贫血等情况,应给予足够关注。
6.进食过程中出现胸骨后方的闷胀、灼痛、异物感,或吞咽困难、发噎等症状,也应及时就医。
“一点癌”会凭空消失吗?
“一点癌”,也被称为“一钳子癌”,这个名字形象地说明了在病理活检之前,癌灶可能已经被胃镜取出了。因此,甄先生的癌症并非凭空消失,而是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已经被完全清除了。
手术,仍然是治疗“一点癌”的主要方法。尽管手术创伤较大,但对于患者来说,它是一种相对彻底的治疗方法。而胃镜治疗,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使病变“消失”,但其治疗并不彻底,仍然存在复发的可能。
相比之下,内镜下大块黏膜切除术更加安全、彻底、简单易行,尤其适合那些拒绝手术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点击左下“医食参考”标志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