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银研究】四季度GDP好于预期,全年平稳收官
文摘
2025-01-17 13:57
北京
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达到年内最高水平,全年GDP同比增长5.0%,顺利实现年度目标。四季度GDP增速之所以有超预期表现,主要由于12月经济增长势头加快。具体来看,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较11月回升0.8个百分点,内外需同步回暖,对制造业增加值拉动作用明显。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3.7%,较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消费品以旧换新截止之前,耐用品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较1-11月回落0.1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中,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资金在加快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制造业投资增速小幅放缓,政策支持力度略有减弱;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回落,需求端的好转受到待售面积高企的拖累,并未转化到投资端。总体来看,12月供求两端均有超预期表现,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效果释放是主要原因,同时也能反映出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在基本面支撑和政策面呵护下,2025年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回升向好势头。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达到年内最高水平,全年GDP同比增长5.0%,顺利实现年度目标。四季度GDP增速之所以超出市场预期,主要由于12月经济增长势头加快,特别是出口和消费,表现尤为亮眼。全年平稳收官,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效果释放是主要原因,同时也能反映出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在基本面支撑和政策面呵护下,2025年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回升向好势头。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为全年最高季度增速。季调环比增长1.6%,较上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全年GDP同比增长5.0%,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四季度GDP表现之所以好于市场预期,主要由于12月经济增长势头加快。从需求端看,主要表现为出口和消费增速好转。12月按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长10.7%。在全球制造业景气度回落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之所以仍有超预期表现,主要由于春节假期提前和特朗普即将就职两大因素带动出口订单前置。与此同时,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同样高于市场预期。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年末截止前,耐用品消费集中释放,进而推动消费好转。从供给端来看,则表现为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生产的同步回暖。在内外需好转带动下,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为下半年最快增速,大幅好于市场预期,其中工业企业产销率上升至98.7%,为2020年以来最高水平。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5%,达到年内最高水平,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0%,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同样有超预期表现。总体来说,一揽子增量政策与存量政策效应叠加,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市场需求明显回升,为全年目标顺利实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为5月以来最高点。环比增长0.64%,高于上月的0.46%。三大门类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较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但制造业增长7.4%,较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月加快。从需求端看,12月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名义增长8.8%,高于上月的7.4%,达到年内峰值。春节假期前置叠加特朗普就职典礼临近,“抢出口”强度进一步升级。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8.7%,上升至2019年以来最高水平,显示内需回暖,与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加快相印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2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较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不同行业表现有所分化,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大增17.7%,较上月加快5.7个百分点,继续受到“两新”政策以及出口回升推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连续5个月回落;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增速均有所加快。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3.7%,较上月回升0.7个百分点,好于市场预期。季调后环比0.12%,较上月的0.23%有所回落。12月消费表现为商品强于餐饮。当月餐饮收入增速由4.0%降至2.7%,但商品消费同比增速由2.8%回升至3.9%,主要与以旧换新政策截止前耐用品需求集中释放有关。分项来看,12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消费从22.2%升至39.3%,通讯器材类消费从-7.7%升至14.0%,体育娱乐用品类消费从3.5%升至16.7%,化妆品类消费从-26.4%升至0.8%,办公用品类消费从-5.9%升至9.1%。不过,汽车消费、居住类相关消费增速有所回落,12月汽车消费从6.6%降至0.5%,家具类消费从10.5%降至8.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从2.9%降至0.8%。消费增速加快,一方面反映政策促进精准有力,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另一方面,则由于就业形势稳定带动居民收入增长,消费者购买力有所增强。2024年全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同比增长5.3%,较前三季度的5.2%有所回升。不过,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边际走弱,从86.9降至86.2,处于历史低位,且12月居民短期贷款同比少增,显示居民消费行为仍偏于谨慎,提振消费政策有待进一步发力。1-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较1-11月回落0.1个百分点,降至年内最低水平。我们测算的当月同比增速为2.4%,低于上月的3.4%。12月季调环比0.3%,略高于上月的0.1%。三大支柱中,基建投资增速回升,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均出现回落。全年狭义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4%,较1-11月回升0.2个百分点。我们测算的当月增速为6.1%,为4月以来最高水平。全年广义基建投资同比增长9.2%,低于1-11月的9.4%;当月同比增长7.5%,低于上月的9.7%。狭义基建势头反超狭义基建,显示出水、电、燃气等中央主导的基建投资增速放缓,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增速回升。从佐证指标看,12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2%,比上月回升3.5个百分点,达到6月以来最高水平,主要分项指标表现为全面回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化债政策落地之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减轻,有余力支持基建投资;另一方面,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转化为实物工作量,且国务院围绕提高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出台多项举措。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9.2%,较1-11月回落0.1个百分点,我们测算的当月增速为8.3%,低于上月的9.3%,连续两月回落,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从基本面看,出口韧性是企业增加资本开支的动力源之一。四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至76.4%,为2022年以来同期高点。从政策面看,融资成本持续下调、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设备更新政策大力支持亦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政策效果有所下滑。1-12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7%,增速已经连续7个月回落。1-12月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7%,同样连续第7个月回落,且已降至2020年四季度以来最低水平。从细分行业来看,出口驱动下的通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累计增速较上月加快,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家具、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增速有所回落。全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速为-0.1%,好于1-11月的-0.4%。我们测算的当月增速为3.1%,下半年以来首次转正。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1-12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0%,略低于1-11月的6.2%。12月民间投资增速之所以改善,一方面由于出口韧性支持下的企业景气度回升。如12月中型企业PMI为50.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8个月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加持下的信心改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12月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回升0.2个百分点至50.6%。2024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10.6%,降幅较1-11月扩大0.2个百分点,刷新历史最低水平。我们测算的12月当月同比增速为-13.4%,为年内最低水平。新房价格强于二手房。1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2%,二线城市由上月-0.1%转为持平,三线城市由-0.3%转为-0.2%,共有23个城市环比上涨,比上月增加6个。但二手住宅价格整体走弱,一线城市环比由0.4%降至0.3%,二线城市由-0.2%降至-0.3%,三线城市由-0.5%收窄至-0.4%,共有9个城市环比上涨,较上月减少1个。销售额强于销售面积。12月份房地产市场交易提速,当月增速销售面积增速-0.6%,低于上月的2.7%,结束了此前的连续4个月改善趋势;但销售额同比增长2.3%,高于上月的0.4%,连续第5个月增速加快。销售额增速好于销售面积,折射出房价的企稳回升势头。房企施工速度加快,但新开工意愿仍偏弱。全年施工面积降幅为-12.7%,新开工面积累计-23.0%,均与1-11月持平,竣工面积累计-27.7%,降幅扩大,刷新历史最低水平。但从当月表现来看,三项指标均有所好转,特别是施工面积当月增速转正,或能反映出白名单扩围之后,企业资金来源改善,施工进度加快,但房企新开工意愿改善幅度不大,仍处于下降通道中。贷款与销售加快支撑资金来源改善。全年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17.0%,较1-11月收窄1.0个百分点,当月增速转正至6.4%,为2023年5月以来首次转正。具体到当月来看,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均有所收窄,特别是国内贷款增速上升至27.2%,在白名单扩容等政策支持下,房企筹资性现金流有所改善。其他资金来源则由4.3%上升至12.9%,居民购房意愿明显提升,推动房企经营性现金流明显改善。从12月情况来看,房地产市场仍在改善,特别是“白名单”扩容等政策落地,房企资金来源得到保障,进而加大施工进度。与此同时,房价初现企稳,市场交易回暖,房企销售回款速度也在恢复。不过,由于待售面积增速仍保持在两位数水平,市场去化周期偏长,导致房企新开工意愿不足,进而拖累了开发投资增速。2025年如果要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降低库存应是首要工作。由于居民部门杠杆率已达到63.2%,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因此去库存的责任需要落在地方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身上。应尽可能地把专项债用于收储等政策落实到位,甚至可以考虑由中央政府出手来统一收储并改成保障性住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各个部委相继召开工作会议,地方政府的两会也在陆续召开,政策进入落地期。作为稳增长的牵头部门,发改委在发布会上指出将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来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包括“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工作”“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进一步聚焦提高投资效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日前,发改委、财政部已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补贴范围扩大至手机等电子产品。中央财政已预下达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810亿元,支持各地做好政策持续实施的衔接工作。发改委表示,资金支持总规模比2024年大幅增加,具体数额在全国“两会”时公布。财政政策方面,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财政支出方面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还围绕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大力优化支出结构、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进行工作安排。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召开年初工作会议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委员会例会,明确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但由于汇率贬值,货币宽松空间一定程度上受到掣肘。央行强调“三个坚决”,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因子、发行离岸央票等方式来实现稳汇率,同时强调“防止资金空转”,暂停购入国债等方式,防止国债收益率过快下行。房地产政策方面,住建部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一是着力释放需求,把“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各项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坚决落实到位,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二是着力改善供给,强调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以需定购、以需定建,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配售型保障房要加大力度,再帮助一大批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等实现安居。总体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基调,继续加大对经济的提振力度。随着各部门、各地方加快推出落地措施,2025年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回升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