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银研究】2024年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文摘   2025-01-24 22:35   北京  
【内容摘要】
财政收支基本完成全年预算目标。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3%,收入完成进度98.1%,略低于过去五年同期均值99.9%;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6%,支出完成进度99.7%,略高于过去五年同期均值99.3%。
政府性基金收支承压。2024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2.2%,预算完成进度为87.7%,略低于上年的90.4%;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0.2%,预算完成进度为84.4%,略低于上年的85.9%。
为了弥补财政收支差额,政府债融资规模增长较快。2024年,国债净融资额达4.4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608亿元;地方债净融资额达6.7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347亿元。
2025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给力。一是赤字率目标上调至3.8%左右;二是新增专项债额度增加至4.5万亿元左右;三是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或为2万亿元。
一、财政收入逐步企稳改善
2024年,随着四季度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显效带动税收收入改善,叠加各级政府加大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增加国企利润上缴使得非税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基本达成全年预算目标。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3%,不及年初预算安排的3.3%,主要是2022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缓税在2023年前几个月入库抬高了基数、以及2023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对2024年财政收入形成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拉低了收入增幅;收入完成进度98.1%,略低于过去五年同期均值99.9%。
从边际变化看,财政收入逐步企稳改善。一季度,得益于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恢复性增长,扣除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2.2%左右;二季度,经济增速较一季度放缓0.6个百分点,使得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速回落至1.5%左右;三、四季度,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显效,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呈逐月回升态势。
从分项看,税与非税的“跷跷板”效应依然持续。2024年,税收收入同比下降3.4%,较上年回落12.1个百分点,内需不振对于税收收入的影响较大;非税收入同比增长25.4%,显著高于上年-3.7%的增速,主要是为了弥补减收缺口,各级政府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带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加,而涉及降费的收入继续下滑。

二、财政支出保持必要强度
2024年,财政支出保持必要强度,基本完成年初预算目标值,同时通过优化支出结构、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等,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46万亿元,同比增长3.6%,略低于年初预算安排的4.0%;支出完成进度99.7%,略高于过去五年同期均值99.3%。
从节奏看,财政支出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预算的24.5%,高于过去五年同期均值23.8%,前置发力特征明显;二季度,收入端约束下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节奏放缓,累计支出进度为47.8%,弱于过去五年同期均值49.0%;三、四季度,随着财政收入持续改善,加之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腾出更多财力空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节奏明显加快。
从结构看,继续向民生、基建、科创领域倾斜,债务付息压力趋增。2024年,基建领域相关支出同比增长6.4%,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5.4%,比上年高1.1个百分点;民生领域相关支出同比增长0.9%,占比57.8%,略低于上年的59.2%;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5.7%,占比6.1%,与上年基本持平;债务付息支出同比增长8.8%,占比6.9%,比上年高0.4个百分点。

三、政府性基金收支承压
2024年,房地产市场总体仍处于调整周期,房企拿地趋于理智,结合中央强调“严控增量”,土地市场整体缩量态势尚未改变,仅热点城市核心板块维持一定热度,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延续下滑。
2024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2.2%,不及年初预算安排的0.1%,主要是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16.0%;预算完成进度为87.7%,略低于上年的90.4%。
2024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0.2%,而年初财政预算报告中的目标增速是18.6%,主因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相应减少支出安排;预算完成进度为84.4%,略低于上年的85.9%。

四、政府债融资规模较快增长
收入增长承压而支出刚性增长情况下,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不减。为了弥补财政收支差额、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债融资规模增长较快。
国债方面,2024年累计发行12.48万亿元,总偿还量7.99万亿元,净融资额达到4.4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608亿元。地方债方面,2024年累计发行9.78万亿元,总偿还量2.98万亿元,净融资额达6.7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347亿元。

五、2025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给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2008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定调一直都是“积极”,只有2020年增添了“更加”二字,意味着2025年财政政策将做好“加法”,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具体来看,主要措施可能包括:
一是赤字率目标上调至3.8%左右。当前我国全口径政府债务率仅为67.5%,远低于G20和G7国家120%左右的平均水平,尚存在较大举债空间。预计2025年赤字率上调至3.8%,赤字规模比2024年增加1.4万亿元左右,其中地方赤字规模持平于7200亿元,新增部分继续全部由中央承担,并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
二是新增专项债额度增加至4.5万亿元左右。一方面,“十四五”收官和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求下,2025年一大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将会陆续开工建设,基建项目新增资金需求仍然较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扩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补充综合财力,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
三是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或为2万亿元。其中,用于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的特别国债规模可能继续按1万亿元安排,与2024年规模持平,且支持“两新”的资金占比将比上年的30%大幅增加;用于支持六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特别国债规模或为1万亿元,预计可提升六大行核心一级充足率1个百分点左右,以提升六大行经营质效,增强信贷投放能力。

民银研究
民生银行研究版块专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