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新三样”出口与出海图鉴

文摘   2025-01-20 07:30   北京  

摘要



2024年1-11月,“新三样”出口合计1272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9%。尽管占比不高,却是近十年来我国外贸发展最快的领域。“新三样”的国际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美西方为遏制中国科技进步高举关税大棒,企业“走出去”开始由产品出口向产业链出海过渡。

2024年,“新三样”出口增速自高位回落。仅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保持正增长,表现为量涨价跌,出口区域集中在欧洲和拉美,美国仅占比1.5%。随着关税政策出台,欧盟纯电汽车出口下滑是新能源汽车表现偏弱的主要原因。

锂电池出口量价齐跌,且价格跌幅更甚。主要面向欧盟、北美、东北亚和东南亚,美国是第一大出口市场。出口下滑一方面来自于“内卷式”竞争导致的价格暴跌,另一方面是出口欧美之路阻力重重。

光伏出口量涨价跌,出口区域的分布较为广泛。光伏产业亦陷入“内卷”困局,全产业链面临持续亏损的窘境,“内卷”也外溢到国际市场,导致贸易保护加剧。

尽管外部关税壁垒高企,各国普遍对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持欢迎态度,目的是乘中国绿色技术之东风,提升本国产业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新三样”企业正在经历从出口向出海的范式转变。

从投资规模看,光伏的投资笔数最多,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总额、单笔投资金额最高;从投资趋势看,光伏热度不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从投资方式看,绿地投资上涨、并购投资回落。

从投资区域看,欧亚是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出海的热点地区,美国对新能源汽车全面围堵,对锂电池投资却敞开大门。在2015年美国对光伏开展第二轮“双反”调查之际,光伏企业曾掀起第一波出海东南亚的热潮,随着“反规避”调查的启动,对东南亚投资退潮,对美国、中亚、中东投资兴起。

2024年1-11月,“新三样”出口合计1272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9%。尽管占比不高,却是近十年来我国外贸发展最快的领域,较2015年同期增长了6.3倍。“新三样”对应着“老三样”,前者包括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三类技术密集型产品,后者涵盖服装、家电、家具三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老三样”到“新三样”,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绿色低碳产业的竞争优势。

“新三样”的国际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美西方为遏制中国科技进步高举关税大棒,企业“走出去”加速由产品出口向产业链出海过渡。本文刻画了“新三样”出口与出海图景的全貌,以期加深对三大新兴产业国际化现状的认识。

一、“新三样”出口图景

(一)新能源汽车

1.出口走势

2024年1-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金额434.4亿美元,同比增长13.5%,在“新三样”中唯一录得正增长,2021-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241.7%、118.5%、74.7%,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高增速后,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在高基数之下逐年下滑,但绝对规模仍屡创新高。量价分离看,表现为量涨价跌,出口数量增速的下滑趋势略缓于金额增速,价格是主要拖累,自2023年8月步入负增长区间,2024年11月跌幅达20.7%。

2.出口国别
新能源汽车出口区域由高至低排名为欧盟(29.7%)、拉美(10.8%)、英国(10.2%)、北美(8.7%)、西亚(7.9%)、东南亚(7.8%)、中亚(7.3%),区域集中度较高,仅欧盟和英国占比便高达四成。出口国别前十位分别为比利时(15.8%)、英国(10.2%)、巴西(9.2%)、澳大利亚(5.3%)、阿联酋(3.9%)、西班牙(3.9%)、墨西哥(3.9%)、德国(3.9%)、加拿大(3.3%)、泰国(3.1%)。欧盟以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斯洛文尼亚为主,拉美集中在巴西,北美均匀分布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美国占比仅1.5%,西亚以阿联酋、以色列为主,东南亚以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为主。
3.出口下滑原因剖析
纯电汽车出口下滑是新能源汽车表现偏弱的主要原因。2024年1-11月,纯电汽车出口数量同比下跌19%,相比之下,“平价拥车、续航无忧、成本低廉”的插混汽车出口量增长了1.8倍。纯电汽车海外市场受阻,既与当下严重的续航焦虑、匮乏的充电基础设施有关,亦受到海外经济形势与政策变动的影响。
欧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最主要的目的地,2024年1-11月,纯电汽车对欧盟出口下滑23%。欧盟针对我国纯电汽车为期五年的反补贴关税落地,车企出口成本上涨超30%,削弱了纯电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此外,高通胀、高利率环境下的经济增速放缓导致欧洲消费乏力,德国、法国在新能源汽车补贴中排除中资车企,英国推迟燃油车禁令时间表,这些因素亦对欧洲的纯电汽车市场造成了不小冲击。
关税手段在国际范围内越来越普遍,除了欧盟之外,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墨西哥、土耳其、巴西等国亦出台了不同程度的关税政策,美国的税率甚至高达100%,由于对美出口数量较少,该政策主要起到预防性作用。电动汽车是中美角逐的焦点领域,美国对华电动汽车采取强硬且全面的打压方式,特朗普曾称要对从墨西哥进口的中国汽车加征200%关税。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中美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空间较窄。
(二)锂电池
1.出口走势
2024年1-11月,锂电池累计出口金额550.7亿美元,居“新三样”之首,同比增长-7.8%,相比之下,2021-2023年同期增速分别为77.3%、81%、32.7%。量价齐跌且价格跌幅更甚,数量增速下滑趋势自2023年已然显现,仅录得3.2%,2024年进一步下跌至-0.5%;2023年价格增速高达35.4%,2024年仅录得-10.6%。
2.出口国别
锂电池出口主要分布在欧盟(35.3%)、北美(25%)、东北亚(10.2%)、东南亚(9.3%),四个区域占比近八成。出口国别前十位分别为美国(23%)、德国(18.1%)、越南(6.4%)、韩国(6.2%)、荷兰(4.1%)、日本(3.9%)、印度(3.4%)、英国(2.8%)、澳大利亚(2.2%)、西班牙(2%)。区域内分布较为集中,欧盟以德国、荷兰、西班牙为主,美国在北美一家独大,东北亚主要为韩国和日本,东南亚集中在越南。
3.出口下滑原因剖析
“内卷式”竞争导致出口价格跌跌不休。2020-2022年,资本大量涌入高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链,市场预计锂电池产业链产能规划均远超2025年市场需求上限。电动汽车作为锂电池主要的终端应用领域,国际市场需求已开始放缓,锂电投资过热问题在终端需求收缩背景下被进一步放大。为保障订单及维持最低的产能利用率,从终端的电动车到最上游的碳酸锂,全行业已进入疯狂的价格战。
出口欧美之路阻力重重。锂电池出口欧美占比六成,美国和欧盟为遏制我国锂电池出口设置了重重关卡。美国对锂电池征税有明确的时间表,2024年动力电池关税由7.50%提升至25%,2026年非动力电池由7.5%提升至25%,2027年禁止美国国防部采购6家中国公司生产的电池。《通胀削减法案》进一步规定,2024年起新能源汽车的关键矿物材料或其他电池组件若由中国等地区企业生产,美国购车人就无法享受税收抵免。欧盟则出台了碳边境调节机制、《新电池法》、《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加强对进口电池的税收和监管、提高本地化率,不过,这些法案虽已出台但尚未生效。
(三)光伏
1.出口走势
2024年1-11月,光伏累计出口金额286.4亿美元,同比增长-30.7%,跌幅居“新三样”之首,2021-2023年同期增速分别为40.4%、70.2%、-4.3%。光伏的量价特征与前两样不同,表现为量涨价跌,数量增速最快(+34.3%),价格跌幅亦最深(-56.5%)。出口数量的高增速意味着海外光伏需求依然旺盛,价格暴跌是拖累出口的主要原因。
2.出口国别
光伏出口区域主要分布在欧盟(37.5%)、南亚(17.8%)、拉美(10.8%)、西亚(10.6%)、东南亚(6.3%)和非洲(4.2%)。前十大出口国分别为荷兰(17%)、印度(10.1%)、巴西(8.1%)、巴基斯坦(6.9%)、沙特阿拉伯(6.1%)、西班牙(3.8%)、法国(2.8%)、日本(2.6%)、澳大利亚(2.3%)、希腊(2.3%),美国仅占比0.3%。从区域集中度看,欧盟高度集中在荷兰,南亚主要为印度和巴基斯坦,拉美以巴西为主,西亚主要分布在沙特、阿联酋、阿曼,东南亚以泰国、菲律宾、柬埔寨为主,非洲以南非、摩洛哥、埃及为主。
3.出口下滑原因剖析
光伏产业陷入“内卷”困局。在地方政府大力度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刺激下,光伏各环节产能急剧扩大,由此导致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行业陷入内卷式恶性竞争,全产业链面临持续亏损的窘境。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在低效产能退出方面持续发力,引导头部企业签署“自律公约”限产限价,光伏供给侧将迎来一轮出清,有助于价格向合理正常水平回升。
“内卷”也外溢到国际市场,导致贸易保护加剧,美国、加拿大、巴西、南非、印度等国均对光伏电池及组件加征了关税。光伏借道东南亚出口之路亦受阻,2012年以来美国先后对进口光伏产品施加多轮关税,中资企业纷纷布局东南亚以规避关税。2022年,美国发起双反调查,旨在限制光伏企业的绕道行为。2024年11月29日,美国认定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四国光伏反倾销,反倾销税可能高达270%。东南亚四国对美出口光伏组件占美国总进口的75%左右,而这些出口的背后主要是中资企业。
二、“新三样”出海图景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动下,世界主要国家均制定了向绿色产业转型的战略规划。“新三样”作为核心领域,各国纷纷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激励政策,从扩大内需、完善配套、增大税收减免到财政补贴,以期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争得一席之地。我国已具备先发优势,尽管外部关税壁垒高企,各国普遍对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持欢迎态度,目的是乘中国绿色技术之东风,提升本国产业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新三样”企业正在经历从出口向出海的范式转变。
美国企业研究所定期跟踪我国重点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其构建的数据库《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详细披露了单笔金额超1亿美元的投资项目信息,基于该数据库可大致了解“新三样”出海趋势。
(一)趋势概览
从投资规模看,光伏的投资笔数最多,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总额、单笔投资金额最高。2015-2024年,1亿美元以上的光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对外直接投资笔数分别为56笔、33笔,合计142笔;投资规模分别为177.9亿美元、711.7亿美元、223.4亿美元,合计1113亿美元。
从投资趋势看,光伏热度不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在对外投资监管强化的背景下,2015-2016年“新三样”对外投资呈下跌趋势,2018-2019年恢复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暂时回落,2021-2023逐年上涨,达到峰值后,2024年自高位回落。分行业看,光伏和新能源汽车海外布局较早,锂电池于2021年掀起出海热潮,2023年对外投资笔数达到历史峰值14笔,2024年下滑至4笔。
从投资方式看,绿地投资上涨、并购投资回落。2019年之前,新能源汽车以海外并购为主,2019年之后绿地投资占比显著提升,2024年未达成一笔1亿美元以上的并购。2022年之前,光伏的绿地投资与并购笔数大体平衡,2023年以来,绿地投资势头大涨,并购热度消退。锂电池始终以绿地投资为主,2015年以来仅达成3笔1亿美元以上的并购,分别为远景科技对日本和西班牙电池企业的两笔并购,以及中投公司对欧洲最大电池企业Northvolt的并购,但该企业目前已申请破产保护。
(二)区域分布
1.新能源汽车
从投资区域看,欧亚是热点地区,新能源汽车的53笔投资中,欧洲、东亚和西亚、美国、拉美、中东和非洲分别有19笔、18笔、9笔、6笔、1笔。本文所统计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仅包括整车,涉及比亚迪、吉利、长城、北汽、上汽、江淮、奇瑞、哪吒等头部车企。实际上,新能源汽车出海对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带动作用极强,据统计,2015年以来,汽车轮胎及零部件企业1亿美元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达63笔(锂电池不包含在内),锂电池投资33笔。
欧洲是新能源汽车最主要的投资区域。欧盟的禁燃令要求2035年禁止销售所有包含内燃机、会产生碳排放的汽车,油混、插混等产品都在禁售之列。欧盟若要在实现禁燃目标的同时保护本地汽车产业,一方面要加关税限制中国车企对欧洲市场的过度侵蚀,另一方面,要通过吸引中国车企投资激励本地燃油车企转型,同时带动本地就业、财政收入、消费和投资。欧盟27个国家中有19个提供财政支持,在消费端开展购车补贴、税收优惠等。在投资端,为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生产提供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随着主流国家的财政补贴退坡,东欧和南欧国家反而加大了补贴力度。政府补贴成为中国车企在欧洲选址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过去中企投资以德国、瑞典、英国为主,近几年转向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等东南欧国家。
新能源汽车对东亚和西亚的投资热度仅次于欧洲,涵盖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俄罗斯等地,近几年对泰、马、越三国的投资势头较为强劲。泰国作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是中国车企开拓东南亚市场的桥头堡。泰国致力于成为东南亚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中心,颁布了为期四年(2024-2027年)、总支出超340亿泰铢的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目前已有比亚迪、上汽名爵、长城、广汽埃安、长安、奇瑞和哪吒7家中国车企在泰国建立工厂。马来西亚发布的《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计划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15%,2040年提升至38%。该国自2022年推出一系列针对电动汽车的税收优惠,涵盖企业所得税、消费税、进口关税等。越南也出台了电动汽车转型计划,从2025年起,使用汽油的公交车将逐步被更换为电动或绿色能源车辆,2040年逐步停止使用化石燃料汽车,2050年所有机动车换成电动或绿色能源车辆,不过尚未出台补贴类政策。
对拉美投资以巴西、墨西哥为主,两国既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对拉美的前两大出口市场,亦是唯二对我国征收关税的拉美国家,关税压力下车企开始由出口转向出海。两国市场空间依旧广阔,巴西是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拉美第一大汽车市场,2018年,巴西政府提出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30%的目标,近期,又推出新版“绿色Rota 2030”计划,预计将在2028年前提供金额高达190亿雷亚尔的税收激励。墨西哥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出口国,也是中国电动汽车进入美国的跳板。不过,特朗普曾宣称要对自墨西哥进口的中国电动汽车征收200%关税,未来在墨西哥投资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2.锂电池
锂电池的33笔投资主要分布在欧洲(15笔)和东西亚(11笔),美国(4笔)、拉美(2笔)和非洲(1笔)。锂电池的终端应用多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故紧随下游车企出海,同样地,欧洲、东亚和西亚也是锂电池出海的主要目的地,具体的国别分布则略有差别。
在欧洲,匈牙利是吸引锂电池投资最多的国家。宁德时代、欣旺达电子、亿纬锂能、华友钴业、恩捷新材料等行业龙头在匈均有设厂。匈牙利始终保持对华友好路线,是首个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补贴优惠政策高于欧盟整体水平,叠加其低税率、低劳动成本的营商环境优势,倍受中资企业青睐。德国、法国、西班牙、瑞典等国亦吸引了一定规模的投资。为提高本土电池工业竞争力,争夺话语权,欧盟于2023年通过《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建立了原材料供应链与电池价值链管理体系,设定了动力电池最低回收率及材料回收目标、提出了碳足迹和电池护照的要求,对我国电池行业进入欧洲市场设置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在东亚和西亚地区,锂电池企业主要投向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日本和韩国。与新能源汽车的国别选择差异在于增加了日本和韩国。与两国均是采取合资的模式建立电池工厂,包括远景动力与尼桑合资、格林美与SK On合资、华友钴业与LG合资。韩国和日本在锂电池领域的技术亦较为先进,但市场份额面临中国企业的挤压,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企业占全球份额已接近五成。中日韩合作,既有助于优势互补,在日韩而非中国建厂亦能够规避美国的关税壁垒。
美国是我国锂电池第一大出口市场,同时我国也是美国锂电池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由于双边依赖度较高,与对新能源汽车全面围堵的态度截然不同,美国对锂电池征收关税分阶段展开,税率在“新三样”中最低(25%)。对来自我国的锂电池企业投资亦不抵制,2022年以来,亿纬锂能、恩杰新材料、国轩高科、远景集团均开始在美布局。位于北非的摩洛哥凭借丰富的磷矿资源倍受新能源企业青睐,锂电池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国轩高科均有建仓计划。
3.光伏
光伏的56笔投资中,东亚和西亚、欧洲、拉美、中东和非洲、澳大利亚、美国分别有11笔、11笔、9笔、6笔、5笔、3笔,区域分布较为均匀。
东亚和西亚始终是热点区域。在2015年美国对光伏开展第二轮“双反”调查之际,光伏企业掀起了第一波出海东南亚的浪潮,主要目的地为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自此,东南亚成为中国光伏产品进入美国的中转站。随着2022年美国对东南亚“反规避”调查的启动,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四国光伏出口面临高额关税。近两年,光伏企业开始布局印尼、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新的亚洲市场。甚至直接转向美国本土市场,我国光伏组件“五巨头”,即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和阿特斯相继赴美建厂。
2017年以来,光伏企业在欧洲的布局集中于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等东南欧地区,2024年开辟了波斯尼亚、保加利亚两个新市场。拉美以巴西、墨西哥、智利为主。相比于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光伏增加了对中东和非洲新兴市场的覆盖,包括沙特、阿联酋、阿曼、埃及等地。该地区太阳能资源充沛、地广人稀,是发展光伏产业的“天然沃土”。中东各国也愈发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纷纷推出长期购电协议、进口免税、再生能源招标计划等激励政策。

END

【往期研究】
【民银研究丨2025展望系列之五】披荆斩棘,砥砺前行——2025年出口形势展望
【民银研究】进出口完美收官——12月外贸数据点评
【民银研究】特朗普即将入主白宫,关税2.0影响几何?
【民银研究】省际外贸图鉴
【民银研究】中国对欧直接投资:特征、趋势及银行策略
【民银研究】如何看待中企“借道”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

 免责声明

本报告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所载的资料、数据、意见及预测结果仅反映发布本报告当时的情况,相应数据资料可能随时间被修正、调整或更新。

本报告中的所有信息仅供研究讨论或参考之用,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任何机构的投资建议。








民银研究
民生银行研究版块专栏
 最新文章